《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该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在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桃姐》包揽三项大奖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国大陆上映2012年,一举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5项大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桃姐主要内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桃姐主要内容(看桃姐)

桃姐主要内容

《桃姐》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该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在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桃姐》包揽三项大奖。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国大陆上映。2012年,一举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5项大奖。

剧情:桃姐,原名钟春桃,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贫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养。养父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杀,养母没有能力再照顾桃姐,辗转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自十三岁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出事的前一天,和此前六十多年中的任何一天并没有太大区别。

一大早,桃姐就拎着提兜来到了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对于即将下锅的食材,即使是几头大蒜,她也一向保持着高度的挑剔,非得自己一瓣一瓣在摊子上面选出最好的不可。对于她的个性,卖菜的老板显然是早已熟知。一见着她就热情地招呼上了:“桃姐来了啊。今天要点什么啊?”“挑点蒜。”“慢慢挑啊,一颗颗挑清楚啊。”

买完菜,桃姐回到家,熬一锅粥,端上两个爽口小菜,正赶上梁家少爷Roger起床吃早饭。四十好几仍是单身的Roger,是桃姐在梁家照顾的第四代人,饮食起居全靠桃姐打理。早饭之后Roger踏上出差的行程。身为香港一名普通的电影制片人,他常年跟着剧组在内地港澳台间打转。这次Roger要去北京。两天后回到香港的家,Roger敲门,桃姐却没有应声——桃姐中风了。Roger赶紧把她送进医院。

没有桃姐的梁家,Roger发现自己对家务一窍不通,连洗衣服应该先放水还是先放衣服都不知道,只好穿着旧夹克去谈生意,却被前台接待误认为是修空调的师傅。桃姐的中风逐渐痊愈,Roger去医院看她,想安慰她好好休息,桃姐跟他提出退休,打算搬去老人院。不善言辞的Roger看桃姐意愿坚定,于是去了老人院,打算提前帮桃姐办好入住的费用和手续。结果,他发现那里收费昂贵。带着做制片管财务的职业病,Roger翻看了老人院的月结单——光是尿布一项,一个月就要花去580港币。长期住在这里的花费跟桃姐的退休金数目相比,太多了。

幸运的是,这间老人院是Roger的一个朋友开的。Roger把情况一说,朋友当场就拍板,替Roger解决了桃姐住老人院的所有费用。于是,桃姐住进了离Roger家最近的这间老人院,而且住进了名义上老人院中最高级的单人间。但实际上,最高级的单人间也不过是隔板隔出来的一个小单间,有一张床、一台小小的通风扇,装吊扇的吊顶还破了一个洞——对于孤老无依的桃姐来说,这就是她要度过自己最后岁月的地方。

老人院的第一天生活,对做了60年帮佣的桃姐来说,充满各种挑战——目睹身边的老人戴错假牙、半夜闹着要回乡下、晚上起夜没有人照顾只能自己撑着拐杖去上厕所……这些桃姐都默默接受了。只有在被旁人评价自己的名字听起来像女佣时,桃姐才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恶狠狠地向对方回了嘴。

Roger工作得闲就来老人院看桃姐,带她去附近茶餐厅吃饭。老人们看到桃姐有个这么孝顺的“干儿子”,纷纷羡慕她好福气,桃姐这才开心起来。慢慢地,桃姐在老人院交了几个朋友——老人院的主任蔡姑娘、被女儿送来的金姨、长期洗肾的梅姑,还有兴趣广泛、酷爱泡妞的坚叔。

Roger召集一班同学到家里打牌,发现冰箱里赫然还冻着桃姐生病之前给他做的牛舌。几个人七手八脚热好了牛舌,当然也不忘打电言说此事。听到电话里孩子们的声音,桃姐心里十分开心,却还是劝Roger好好工作,没空的话不必常来。又一次,Roger接桃姐回家里小坐。临出门时,桃姐扫视房间,一脸留恋。桃姐养的猫咪卡卡施施然走出来,跳到她面前。桃姐抱起它抚摸时还在交代:“你呀,要乖。到人家家里,要守规矩。”通过这次回家,桃姐发现,少爷在家务事上仍然是笨手笨脚,不会照顾自己。于是,她要帮Roger挑选下一任帮佣,自己的继任。可是,桃姐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如今出来做事的帮佣中很少见了,挑来挑去,她也没有挑到合心意的新人。

初冬,Roger带着桃姐到公园散步锻炼。桃姐的活动能力似乎恢复了,精神抖擞地甩手做操,见到有新人被亲友们簇拥着经过,桃姐的表情很是兴奋。看她这样,Roger不禁打趣起来:“你现在才着急嫁人啊?”

“去你的。”桃姐吓了一跳,半晌才回应。

“妈妈说那时候好多人追你的,有卖菜的、卖鱼的、五金铺的。你为什么不喜欢呢?”Roger问道。

“他们啊……”想了一下,桃姐笑答:“他们腥。”

“五金铺的也腥?”

“腥。”

桃姐问Roger,为什么不和带回家来的那些女孩子结婚。Roger无可作答,反问桃姐坚叔是不是在追她。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揶揄对方眼光高看不起人。一种静静的情感,默然随这平凡的时光汇成了深流。

Roger的母亲从美国回香港,给桃姐带来了亲手炖的甜水和汤品,还决定把家里的老房子腾出来给桃姐住。一个细节让Roger心中荡起波澜:他看电视时被习惯安静的母亲要求小声点,他这才发觉,这些年来,桃姐不仅任劳任怨,还对他极尽包容。

这一天,Roger自己拍的电影终于上映。他邀请桃姐和他一起出席首映礼。桃姐翻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旗袍,烫了头发,还抹了口红。在电影首映礼上,桃姐见到了各路明星和导演,还见到了自己崇拜多年的老影星罗兰,兴奋极了。Roger看她高兴,心里也高兴。散场时,两人一路谈笑着走回家,一言一语中都满是温馨。

但这样的温馨不会永恒。没过多久,桃姐在老人院的朋友们渐渐离散——金姨病重过世了,她的女儿痛哭失声,却再也唤不回母亲;因为病情,梅姑也不得不搬出了老人院。剩下的坚叔,一次又一次跟桃姐借钱。数量不多,桃姐也不问用处每次都掏钱给他。有时他还跟Roger开口。一次却被Roger在后巷撞见,原来坚叔借钱是为了去召妓。坚叔下次再借钱时,Roger想斥责他,却被桃姐劝阻:“你就给他吧。他又能这样玩多久呢?”

不久之后,桃姐的病痛也不得不诉诸手术。在手术前,牧师将Roger和桃姐的手握到了一起,告诉他们:“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这一关桃姐暂时熬了过来。她参加了Roger的家庭聚会,见到了梁家第五代的成员。聚会上拍家庭合照,梁家人招呼桃姐坐在第一排正中,桃姐笑得合不拢嘴。

短暂的回光返照之后,桃姐开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Roger带她出门,必须用背带把她固定在轮椅上。医生诊断她是肺气肿,加上之前两次中风,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衰退,已经不能治愈。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Roger决定采纳医生对桃姐安乐死的建议,这样能减少她的痛苦。他最后一次来到桃姐的病房,替她拢了拢纷乱的白发,又交代医生办好后事。处理好一切后,Roger含泪离开医院,又踏上了出差的路程。

桃姐的葬礼在一座小教堂举行。众人默哀时,坚叔从门口出现,唯唯诺诺探头探脑,手里拿着借钱买来的一束小白花。Roger见他,并不言语,只是伸手招呼他上前,把那束小小的白花放在了桃姐的棺木上。

意料之中的是《桃姐》还是延续着《天水围的日与夜》那种天高云淡的调子,弱化戏剧冲突,大量的生活细节铺排,用还原生活常态来贴近人物内心,虽然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也很难找到什么炫目的镜头内调度。而意料之外的是这次许鞍华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哀婉悲悯的基调下,她也刻意地制造了一些欢乐给观众,或反讽,或幽默,或绝望,但总归是一些让人会意的笑料,这反而更加重了影片终极的炎凉感。

很难把《桃姐》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因为其中的某些东西带给我的触动是很难用一般电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应来相提并论的,比起影片带给我的伤感和欢乐,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出于对那个每个人必经的离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惧,尽管在感情方面很节制,《桃姐》还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白描方式展现了这一生存状态。即使是有儿女的环伺,但老人内心的孤寂依旧如洪荒一般笼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的关照,即使是与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实这与很多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死亡的恐惧埋藏在内心独自面对……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处荒冢,而没有一处荒冢中的灵魂不是孤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

叶德娴在《桃姐》中的表演达到了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洗尽铅华,肢体语言和心理描摹都与人物高度合体,水一般的沉静和清澈。刘德华也奉献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表演,没有偶像化的光芒,而是完全生活化的自然状态。

《桃姐》是我看过的艺术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它能让你在心灵上贴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诉你一个绝对简单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观,那就是,善待亲人,趁活着。

这不是一部普罗大众都会真心欢喜的电影。年轻人,无法感同身受人近黄昏的境遇与况味,他们看完午夜场电影会拍拍屁股继续去夜店挥霍掉本就该被消磨的青春;老年人也是不要看这部影片的好,虽然它不煽情、不悲苦,但总归是他们正身陷其中的人生晚景,叶枯叶落,只怕睹之伤凉。这是一部许鞍华拍给中年人看的自省录,家有老人同时自身也渐添白发与皱纹的人最有共鸣。或者是你我,二三十岁,却已是千疮百孔,心底装点满了各式各样精致的叹息。

许鞍华64岁,叶德娴64岁,两个同龄的香港女人如同岁月洗沥后皎洁冲淡的温润白石,一同画出这人世间最殊途同归的离合。连老天王刘德华都刚过完50岁生日。三位主创都不能算作年轻。但我喜欢这部电影,以至可以在其中找到映照,照见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来路与归途,自己的困顿、泅渡与原来我非不快乐。

许鞍华真是香港电影界的一名异类。所谓异类,有三处注脚,一是在男性掌握大多数电影话语权的领地,她能代表华语女性导演占得一席天地,二是她是少数仍未被商业化、坚持拍摄小人物日常生活与社会写实电影佳作的良知导演,三是她有妙手,能让旧枝潋滟多年之后再开花,当年的萧芳芳是这样,后来的鲍起静如是,到今天,叶德娴亦然。

也许是身为85后的缘故,对许鞍华曾任1979年至1983年香港电影新浪潮主将的旧闻都是后知后觉。也是因缘喜欢张爱玲,去看「半生缘」的电影版,才知道许鞍华,在看完「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深切喜欢上这个香港女导演,又回过头去找她的「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倾城之恋」「客途秋恨」等等来看,这样一度迷恋的姿态只发生过在对她和王家卫身上。

许鞍华不美,又一贯是利落短发加老式眼镜的中性打扮,连导演本人都调侃自嘲“没有女人味”“到现在都嫁不出去”,但就像苏轼曾写给友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自有悠游安详的气度与不动声色的优雅。身拥文学硕士学位,却不跻身上流社会,在电视台拍过一段时间写实剧和纪录片,累积了对香港大街小巷尤其是底层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后来转战大银幕,自然深入“社会写实电影”这一严肃领域。入行30年拍出一系列佳作良品,不仅获得超过12次最佳导演的奖项,更助萧芳芳与叶德娴先后闻名国际,摘得柏林与威尼斯影后桂冠。学士是最大的财富;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

但就是这样一个建树丰盛的大导演,报纸杂志章节里都说,她至今单身,无儿无女,甚至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一隅廉价公寓。传媒的说辞口吻未免太过渲染太悲情化,因为每次现身公众的许鞍华从来都是爽朗的,采访时也总会时不时发出随性乐观的笑声。其实她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她的儿女,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就是她一贯保持的气节。在日渐商业化的华语影坛上,如「桃姐」这样平淡中见深意的香港社会写实电影早已香火渐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许鞍华与她的「桃姐」们走得艰难,她们仍不舍弃的坚持也充满了宿命般的孤独,尽管形单影只,但是格外可贵。

不得不说珠玉在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许鞍华拍这部小成本电影,由于题材有局限,市场小,找投资艰难,多谢嬉笑怒骂不“正经”的王晶仗义掏钱,才没有让一部好电影流失,也让在ATV亚视默默付出多年的鲍起静“大器晚成”地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对鲍起静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对于许鞍华,如果说「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寂静的,没有多少前期宣传,那么「桃姐」是喧嚣的,上映之前早已殊荣无数。“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不同的境遇下,相同的是它们的内核,亦是许鞍华独特个人风格的最终成熟:“去繁求简,返璞归真”。简约美

「桃姐」取材于真实故事,原型是香港嘉禾制片人李恩霖家的女佣。许鞍华秉承「天水围」的这一风格而来,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生老病死,叙述口吻简单、朴实、有节制,对人情冷暖、如何面对人生终别等诸多问题作了最文艺的一次白描,但处处克制的背后却让你看见深蕴“千言万语”的青山碧海,都一并化作水滴,举重若轻又静水流深地隐于这苍茫的人世间。许鞍华拍的是桃姐的晚年,是叶德娴的晚年,是刘德华的晚年,是你我芸芸众生的晚年,也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晚年。无房无子的传言再盛嚣尘上,只要有此笔直行走的姿态,便无惧,便无憾。

女人一生如花,七十岁是棉花,松软,柔韧,暖人心。许鞍华与叶德娴早已先你我而领悟那即将到来的七十岁。而桃姐也是我们生命之河必经的彼岸,四五十年后我们都会长成她那样,容颜发肤苍老,满面褶皱佝偻。愿彼时仍有人待你如珍似宝,如桃姐一般,即使韶光不再,也不会觉得时光可憎,在有生之年已然无憾。今时今日于我,母亲就是我生命中的桃姐,她给予我以此生,并指引我如何更好地活。惟愿,在母亲七十岁的时候,我也还能与她执手庭院下,一同看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