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具有法律效力。在中国,每个市、县、镇等都需要作总体规划才能进行相关的开发。

总体规划都有一个规划年限,比如最新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年限是2016到2035年。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总体规划自然很重要。从建国后到现在,北京进行过七次总体规划。基本每过5-10年就更新一轮。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发展的思路,规划理念、规划内容、控制体系,都在一步步完善和明确。

早期北京总体规划的思路变化较大,到了近二三十年,则思路相对连贯。从总体规划的变化发展,能看出城市发展的脉络,以及了解目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

北京历史上的总体规划,按照编制的年代来分大概如下:1953、1958、1973、1982、1992、2004、2016。

我们下面来看一下各版规划都长什么样,主要讲了些什么东西。

第一次总体规划编制于1953年。这个规划是和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配合的。

这版规划确定了北京市发展的大方向,比如城市性质、规模、建设标准等。属于从零到一的过程,并确定了“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建设的总方针。这版规划确定的北京规划人口为500万人。

当时受苏联专家的影响,北京被确定为大工业中心。北京早期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和工业发展需求相关。

1953年规划提出北京的性质,是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大工业中心

这个时期对于北京规划最大的争议有两点,第一是行政中心位置应该放在老城还是西郊。第二是古建保护,是全保护还是大量拆。

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梁陈方案”带来的争论。这一争论彻底影响了北京之后几十年的发展。

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梁陈方案”被否,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并且保护所有古建的思路被否定。

在这个时期,一切以发展为第一位,被认为妨碍发展的古建一律拆除或者移走,只保留一部分。不过北京旧城的城墙当时被认为不算太妨碍城市建设,到1965年才大规模拆除。

说句题外话,如果当时行政中心放在西郊,我估计北京近些年需要疏解的内容不会这么多。

按照1953年的规划,行政中心放在老城,工业区设置在郊区,西北郊定位为文教区。(当时出了北京老城基本就算郊区,和现在的郊区概念不太一样)。这个文教区就包括学院路八大院校,是海淀区大学城发展的起点。

1953年的总体规划有两版方案,在1954年形成了一个最终修正版。见下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1)

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制图,都是徒手画的,不容易。

第二次总体规划在1957年形成初稿,1958年深化,1959年实施。这一版延续并丰富了1953年规划的思路。

五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发展得不错,第一个五年计划超标完成。因此中国决定进一步发展工业。

在总体规划里,工业区被放在各个地方,包括市区、在大中小学、住宅区、周边卫星镇等。工业和城市功能混杂在一起,布局有点混乱。

这一版规划还有两个重要内容,第一是对城市规模的控制。

这一版规划压缩了市区人口,市区规划人口从五六百万缩小到350万。同时扩大市域人口到1000万。

第二就是改变了城市结构,构建“子母城”和“分散的、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建设卫星城。这个格局到今天仍在延续。

下图为1958年总体规划方案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2)

1962年,北京的规划部门对之前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进行了总结,认为北京的城市布局不太合理,主要原因是工业布局不合理。

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造成东部工业区过挤、南部过乱、西部过大,工作用房与生活用房比例失调;给城市交通、职工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卫星镇摊子铺得过大、过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之前的城市规划被暂停执行。1968年至1971年,北京的建设是无序的。

直到1972年,北京才重新开始总体规划的工作。1973年,北京市规划局在一个报告中提出市区规模过大的问题,并提出要将市区人口控制在380万人以内。1973年10月,第三次总体规划修订完成。

下图左边为1958年规划图,右边为1973年的用地现状图。用地现状图反映的是当年的土地使用情况。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3)

通过对比能看出来,从1958年到1972年,有不少地方没有按照规划实施,规划绿地也没有完全实现。到1973年,市区基本被开发填满了。

在1973年的规划中,国家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凡不是必须建在北京的工程,不要在北京建设,必须建在北京的,尽可能安排到远郊区县”。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开始疏解北京的功能了。

1972年的方案和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是上报后被搁置,市委未予讨论。

下图为1973年总体规划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4)

第四次总体规划是在1982年。从这时开始,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时间变得规律起来,差不多十年一次。

在1982年的规划中,北京的城市性质发生了改变。城市性质只提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北京市区重工业发展过多,造成资源紧张,市区发展工业的思路被否定。所以总体规划中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此时旧城区和近郊区已经发展成为一片,难以分割,形成了“中心大团”。在“中心大团”周边,形成了十个“边缘集团”。在这一版规划中,还提出要保护文物古迹,以及保护旧城。

看1982年的总体规划,能看出北京的东北、西、南几个方向,仍旧有很多工业用地(图中灰蓝色用地)。见下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5)

第五次总体规划是在1992年。在这一版规划中,北京的建设目标是“经济发达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提出首都经济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为主体。

这一版规划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了长期任务,提出要按照法律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为1992年版规划图,可以看出来和现在的格局开始近似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6)

1983年总规,提出要在2000年把人口控制在一千万左右。而到1991年,北京人口就已经突破一千万了。也就是说,城市规模没有控制住。

1992年这版规划提出两个“战略转移”:1)全市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广大郊区转移;2)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从这两条可以看出来,北京继续延续着控制市区发展规模的思路。

为解决市区空间有限的问题,规划继续提倡“分散集团式”布局,避免“摊大饼”,跳出市区,建设远郊卫星城。当时确定的这些边缘组团一直延续到现在。见下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7)

1995年,北京开始作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说白了就是为每个片区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划制图。

1999年该控规被批复,这个规划首次采用计算机制图,并使用了控规编制软件。

这说明在1999年之后,北京对于各个城市片区,才有了具体和详细的规划图纸,从而能对城市开发进行更精确的控制。

下图为该规划的范围,以及各个具体划分单元的编号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8)

1993年的总体规划,预计2010年全市总人口1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900平方公里。但是到2002年,北京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就已经接近了这个数值。这说明北京发展得太快,市区的膨胀没控制住。

第六次总体规划是在2004年,成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见下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9)

2004年规划的城市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这一版规划提出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北京的开始变成“多中心”结构,在市域范围内发展一系列城市职能中心,比如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中央商务区(CBD)、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等等。

这版规划把通州新城作为北京东部重要节点,在这里发展行政办公和金融贸易等功能,已经具有城市副中心的雏形了。

第七次规划是在2016年。我认为这一版规划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区域、市域、市区、老城几个层次,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和定位。下图为市区层面的一张规划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10)

这一版规划确定的人口为2300万人,北京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一版规划中的北京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看一下这七次规划的城市定位变化: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北京的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过程)(11)

北京的总体定位,最早以工业发展为重要目标,后来强调政治和文化,再后来强调历史文化、国际化、科技创新。总体思路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着变化和提升。

北京从很早就开始控制城市规模和疏解城市功能。但随着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土地的实际需求总是大于规划的预判,所以不得不超出规划限制进行发展。城市规模也一直没太控制住。

城市发展的同时,规划的理念、思路、体系、技术也在一步步完善。有些内容发展得有点晚。比如1999年才作完第一版控规,2002年才编制了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再比如国家的《城乡规划法》2007年才开始实施。这说明对于规划建设的管理,到2007年真正才有具体的法可依。

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内容一开始提的不对,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有些问题是发展过快导致的,规划没预见到;还有些问题一开始意识到了,但是在整个规划体系不完善的时候,也没处理好。

所以就导致了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直到近几年才有所缓解。

通过北京总体规划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好,一开始需要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富有远见的规划,之后需要完善的规划管理、监督、实施体系,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