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年间,有一名御史名叫李浚,为人聪敏豁达,深得皇帝之心。这一年,宣德皇帝因浙江钱塘(今杭州境内)粮储相关事宜较为棘手,遂派遣自己非常信任的御史李浚火速赶往钱塘处理一应事务。
如今的钱塘江大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是,中央官员赶赴地方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强龙难压地头蛇,人家地方官在本地耕耘已久,根基较为深厚,即便你一个中央官员再有能耐,也很难在不被地方官支持的情况做出什么好成绩。
李浚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钱塘的地方官对他并不怎么买账,说白了就是有点阳奉阴违的意思,表面上恭敬如宾,心底里却一心想要找点茬算计算计他。
有一天,钱塘地方官寻摸到了一个时机,他假意要帮李浚的忙,实际上是安插了自己的一个心腹到李浚的跟前,以便随时掌握这位钦差大臣的动向。李浚何许人也,当即就看穿了这个地方官的小九九。
钱塘的大概位置应该和明朝差不多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是,李浚表面上不做一点声,还假装十分感谢地对地方官予以了褒奖,并施与了一点恩惠,让这个负责监视他的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并及时向自己的地方官主子报告了进展顺利的好消息。
没多久,这个地方官心腹就找到了一个机会,顺手牵羊的把李浚的御史官印给偷走了。等到李浚有时要用官印的时候,就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官印了。李浚心思缜密,试想这府衙之内,何人敢如此大胆潜入盗走官印呢?想来想去,他把目标定在了地方官心腹的身上,没错,就他了,一定没错。
官印在当年可就是一个官员的身份证明,有官印你就是个官,大家不得不认你,可是你要是没有官印,那就别说自己是官了,说不定还得被判个冒充朝廷官员的罪名。
假设这是李浚。(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于是,当李浚的直属部下都说要挨家挨户的逐一搜查,定要找到李浚的官印时,这位有着七窍玲珑心的御史马上就把这件事情压了下去,并要求属下一定不要声张,而且要把自己官印被盗的事情烂在肚子里。而李浚自己则找了个机会假装生病卧床在家休养,暂停办理一应公务,实际上他是在想下一步举措。
就这样琢磨了一些时候,李浚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这个办法既能把自己丢失的官印找回来,还能顾全一下地方官的面子,毕竟基层干部也不太容易。
想到了就做,李浚开始了他的找官印行动。
明清时期的衙门外景,这是平遥古城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就在当年夜晚,李浚假装自己大病初愈,并且派遣手下前往地方官的府邸通报了这一个好消息,而且自己还盛情邀请地方官和其他同僚一起前往自己居住的场所来喝酒庆贺。地方官也不知道李浚到底要干什么,但官印在自己手中,他倒也很想看看李浚到底要玩什么名堂,于是乐颠颠又充满疑惑的去了。
到了席间,李浚显得格外热情,不停地劝着地方官及同僚们喝酒吃菜,那个场面是相当热闹。等到酒足饭饱之际,李浚家后厨突然传来了一阵惊叫声,只听见那边的下人们在慌乱不堪的大声喊叫,“走水了!走水了!大家快来救火啊!”
一听到这匆忙又慌乱的喊叫声,李浚神情紧急的赶紧腾地站起身来,一下窜到收藏官印的地点,当着一众同僚的面,一把将那个早已丢失官印的空盒子塞到了地方官的手里,嘴里还不停地说道:“请你快走,一定要帮我保护好官印,我家里着火,实在招待不周了。”话一说完,立即不由分说地就把地方官给推了出去,自己则火急火燎地跑到后厨去救火。
古代的官印,这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朝代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实啊,后厨哪里有什么火灾呢?一切都是李浚自己安排的,就那个火势,都用不着李浚出面,后厨那个胖厨子两瓢水就给彻底解决了。
但是,火灾虽然灭了,有人却心急如焚了起来,这个人就是钱塘的这名地方官。怎么办呢?李浚已经当着众人的面将这个空官印盒交到了自己手里,如果到时候李浚要回官印,自己这里不交出去,那就犯了丢失钦差官印的大罪;可自己要是交出去了,李浚十有八九知道这是一个空盒子,明摆着是给自己上了一课。
冥思苦想之下,地方官别无他法,只好不情不愿的把好不容易偷到手的御史官印乖乖地放进李浚叫过来的空盒子里,然后第二天郑重其事的给李浚送了回去。李浚接过盒子后,当场就把盒子打开检验了一番,果然,自己那一枚御史官印正好端端的躺在盒子里,连一丝剐蹭的痕迹都没有。
明朝的紫檀官印盒。(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时候,李浚和这个地方官相视一笑,只不过,李浚笑得爽朗豁达,而地方官则显得有些局促且紧张不安。李浚则大度的拍了拍地方官的肩膀,告诉他说:“无妨无妨,只要官印还在,大家都实心用事,朝廷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
地方官一听这话,这才深感自己当初不是人,甚是羞愧难当。于是,从那以后,地方官全力支持李浚督办钱塘钱粮相关事宜,当初朝廷头疼的有关事项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并由此成为了明朝初年官场的一段佳话。
李浚,字伯渊,明代乐安州遂家村(今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御史街)人。永乐初年入太学,后升为监察御史,巡按四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李浚以父丧回籍家居。
永乐大帝朱棣。(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蓄谋举兵夺位称帝,派人邀请李浚前来帮忙,李浚先是假装答应,后来又称病不往。
为揭发朱高煦谋反之事,他先将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儿子送到安全的地点,然后又召集亲信共谋大事,再又亲赴济南请都指挥使靳荣发给符验,以便进京告知朝廷朱高煦谋反相关事宜。
谁知道,与朱高煦早有预谋的靳荣当即予以反对。于是,李浚化名王刚星,趁着夜色的掩护,避开了所有汉王朱高煦派出的刺杀队伍,乘八百里快骑星夜赴京,终于在一切不可收拾之前通知了明宣宗。这才有了后来明宣宗御驾亲征,围乐安城,用神机铳箭猛攻,致使汉王朱高煦兵败垂成的事情。
大明风华里的朱家三兄弟。(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明宣宗稳固帝位后,深感李浚护驾之功,擢升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改乐安州为武定州,乃取武力平定反叛之意。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李浚因病而死,被正统皇帝诏谥“忠诚”。
不得不说,李浚虽然在历史上不是一个太有名的大臣,甚至在明朝历史上都算不上一个著名人物,但他的这种胆识和智慧着实令人相当佩服。
明朝地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就说那个官印失而复得之案,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比如我,采取的措施肯定是立马报警,然后大动干戈的四处破案和寻找,但是这样一来,自己丢失官印的罪名可能会减轻一点,但自己负责的督办钱粮有关事宜势必就会成为一个僵局,甚至会影响朝廷政策的下一步实施。
而李浚巧使妙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盗取官印的人主动把东西给还了回来,既免了自己丢官印的罪行,又顾全了地方官的面子,最主要的是,他还顺顺利利地把皇帝交代的事情办理得分毫不差,实在是于国于民的大功一件,值得大力褒奖。这样的才智和沉着冷静的气质,在其辅助宣宗消灭汉王朱高煦反叛势力的时候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当然,这种两全其美的手法,也只有儒家文化圈里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因为大家只想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而对其中程序方面的失当甚至是违法违规之处全然不顾,这可能也是这种操作方式的一大弊端,理应为我们这些后世中华文化圈的人们深入思考,权衡利弊。#我在岛屿读书#
儒家文化,重礼而不重法。(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