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我们谈到了吕布本人对于汉朝皇帝的忠诚,他在关东流窜的几年间,一方面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大名,引得天下英雄恐惧,以至于袁绍的追兵,袁术的大军都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一直不忘西迎天子,光复洛京。

这样的人物,如果不看他杀丁原、诛董卓的历史污点,绝对算是一个忠义之士,然而,在当时人的眼中,他是反复无常之徒,在史书上,他是唯利是图之辈,在小说里,他还加上了有勇无谋、听妇人言的诸多毛病。

当然,他真正招当时诸侯厌恶的,还是“反复”二字。

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何而死(吕布之死的隐秘细节)(1)

早在他杀死董卓,逃出武关,投奔袁术时,袁术拒绝他的理由就是厌恶他的“反复”,日后在白门楼上,吕布反复告饶,仍旧被曹操所杀,刘备进言的原因,也是“反复”。

这个过程咱们得细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之死,在《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之中,分成了两段:

第一段是“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操曰:“缚虎不得不急。”布见侯成、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宪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布默然。”

第二段是“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这两段,都出自对史书记载的改编,所以迷惑性极强,中间又夹杂着陈宫、高顺之死,对比强烈,结合史书来看一下,这改编也很有趣味。

第一段里有两段信息,一段是吕布因为绳索绑得太紧,求曹操松一松,曹操回答绑老虎不能不紧。另一段则是问自己手下的降将,我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要背叛我?宋宪回答他,你听妻妾的话,不听我们的,凭啥说不薄?吕布默然无对。

第二段则是吕布对刘备求饶,求他帮助求情,刘备当时已然点头。等到曹操来到,吕布告饶,你最担心的,无非是吕布,如此吕布降服,你为大将,我为副将,天下可定。曹操问刘备意见,刘备说,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经历吗?吕布大骂刘备,你这人最是没有信用。等到曹操命人杀死吕布,吕布对刘备说到,刘大耳朵,你忘了辕门射戟时我救你吗?

在史书中,绑吕布的绳子出现了两次,一次见《献帝春秋》,一次见《三国志·吕布传》,而《三国演义》把两次的对话,合为一次,且去掉了曹操的反应,《献帝春秋》中记录吕布求刘备帮忙说话,曹操是接话了的:

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

翻译过来就是,你跟我说啊,和刘备说啥,想要留吕布一命,也派人给他松绑,结果,曹操的主簿王必出列说道,吕布是强贼,他的部众就在外面近处,给他松绑很危险,所以,曹操说,本来想给你松绑的,可主簿不干啊,咋办呢?

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何而死(吕布之死的隐秘细节)(2)

这么说完了,才有吕布对曹操的告饶,让曹操统步兵,自己统骑兵,平定天下,结果并不差,说的是:

太祖有疑色。

然后,刘备才“进”曰,也就是说,他主动劝阻曹操,而非曹操问他的意见,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为人很是不同。

必须注意这两个记载,前一个是吕布求刘备帮忙说话,松绑,后一个则是吕布求降乞活,而王必和刘备都不想他活,为什么?

先说王必,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基本没存在感,但在历史上的曹操集团却是重要人物,他被曹操评价为:

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

在曹操领兵在外时,以丞相长史的身份统兵镇守许都,是曹操真正的个人亲信,这种交情,是在共患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能“心如铁石”。

他指出的问题是,吕布本人太强,又有部众在近侧,如果他再像杀董卓一样,暴起发难,谁能挡得住?也侧面说明了,吕布虽然被部将侯成叛变,在部队中,应该有非常高的威望和号召力,你不杀他,他终究是一个独立力量,一颗定时炸弹。

而刘备的进言,与其说是决定性的,不如说是顺势帮腔,因为曹操此时的态度是“有疑色”,也就是在天人交战,刘备只是帮助领导下决心,在今天讲,叫“高情商”。

从利益上讲,吕布是朝廷任命的左将军、平陶侯、仪同三司,刘备则是豫州牧、宜城亭侯,如果曹操只是要“千金买马骨”,这具马骨,是吕布合适,还是刘备合适?俩人是百分之百的竞争关系,要知道,程昱早在刘备投奔曹操时,就曾劝说杀死刘备,而曹操的回答是: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刘备这样的一代枭雄,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吗?他绝不会将自己最大的筹码让给吕布,此时进言,既是给吕布的棺材板钉钉,又向曹操表示了臣服,可谓一举两得。

三国演义中吕布为何而死(吕布之死的隐秘细节)(3)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里还有一处巨大的改动,往往会被忽略,那就是:

听妻妾言,不听将计。

而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说的则是:

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翻译一下大义,就是吕布有勇无谋,多猜忌,却没有办法按住自己的部属,只相信部下的将领,而将领们各怀鬼胎且内生疑虑,所以,出战总是战败。

也就是说,吕布对“诸将”很信任,《三国演义》完全是拧的,至于说“听妻妾言”,有没有呢?

确实有,那就是陈宫等人让吕布出城游击,自己守城,吕布之妻对陈宫不信任,吕布就此作罢。

但事实上,吕布这听得对,因为陈宫等人根本和吕布不是一条心,前有参与郝萌河内兵叛乱,后有曹操出征徐州,吕布想早降,陈宫等人坚决反对:

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

也就是说,对于吕布本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被陈宫等人,直接破坏掉了,这时候再让吕布出城吸引曹操兵力,成了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而之所以吕布被扣这么一顶莫须有的帽子,一方面是《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倾向,吕布降曹怎么也不算明智行为,陈宫的抗拒才是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则是宋明以来市井文化对于“听妇人言”的绝对鄙视,正好吕布有这么个经历,顺理成章地扣在了他的失败原因上。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演义》将吕布的败亡,归因于他的德性败坏、好色无谋上,到底对不对?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