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满族八旗驻防的地方,现在仍有几千满族同胞住在那里。

益都街道办事处位于青州市城区北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50990人,其中满族2600余人,下辖18个社区居委会。

青州的历史地位(潍坊青州市满族人历史的来龙去脉)(1)

山东人的口音是很重的,但是这里的满族人,居然可以说北京话,实在是奇迹。

当地老人说,之所以能说北京话,主要原因是旗人。一是祖上从北京而来,二是清朝那会始终与北京接触比较多。清朝的时候,青州八旗与北京直接交往,而不是通过济南。换句话说,旗人的事务,不必服从于济南府,而是直接对话北京。

虽然青州的满族老人还能说北京话,但年青一代却有着浓重的山东口音。随着年青一代普遍与汉族通婚,青州的满族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山东满族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雍正十年(1732年)岁暮,大雪深夜,旗兵自北京经德州等地赶到青州驻防地(入关前住长白山一带,入关后住北京。现在北城的满洲人,仍称自己的老家是东北的长白山)。据老人讲,当年老祖宗皇太极等就是采取莱无影去无踪的神速战术进占关内外的。这些人分数批进驻青州旗城,也是采取了来无影去无踪的神速战术。尔后旗兵眷属也陆续赶到。进驻青州旗城的达4700余户,1万多人。因城小难以容纳,又在北城西南和东南两地(即现在的西店和东店)也住有部分满洲旗兵及眷属。

现在北城大队菜园村,北辛村是北城旗兵的佃户村。在这些佃户村中,也为当时的皇帝官贵建立了一些佃户庄园和乡间别墅。现西店大队西北角的西店小学,就是青州旗城佐领乌勒畚的乡间别墅,清朝末年改为海岱书院。另外,现在的王母宫公社李家官庄及利津县等地,还有一定数量地北城旗地,自清朝时期到民国以后,很长时间,由耕种这些旗地的人,按时缴纳粮草等物。到抗日战争前后,北城大部分旗地被当时维持秩序的一些负责人,卖掉私分了。除旗地外,在沂山尚有青州驻防旗城的军马放牧场,放牧着千余匹军马。

辛亥革命后,清廷虽然垮台了,但青州的驻防八旗仍然存在,而且编制未动,只是变成了地方武装。从民国二年(1913)开始,粮饷大大缩减。北城曾派代表赴省上访,要求按照民国承诺的优待条件,解决八旗兵民的生计问题。当时青州地方官为了维持地方治安,也愿保留这支军队,于是报请省里批准,在地方赋税附加款内,拨给一定数额补助费,维持八旗兵民的生活。

青州驻防八旗得以保存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自民国元年(1912)以来,北洋政府委派的历任山东军政大员,很多都是清朝旧部。

青州的历史地位(潍坊青州市满族人历史的来龙去脉)(2)

民国时期,山东军阀张宗昌与吴延年达成协议,全团官兵由吴在满城内自行选拔,张不派人参加。粮饷服装,按张的部队同等待遇,经费由省和地方共同负担。至于满洲八旗十六佐的行政组织,仍继续保留。对于如此有诚意的整编条件,吴延年连连称是。从此,青州满城八旗进入了旗兵团时代。

1928年4月,北伐战争张宗昌被打败,离济北逃,北伐军进入济南。

张宗昌败逃之后的青州,杂牌军、土匪各据一方。北城虽然只剩一个营,但当地兵源并不缺乏,而且留下的是好枪好炮,所以这个营在当时青州地区是实力较强的部队,成为这一地区各种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吴延年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也想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1929年初,吴延年见大势已去,携眷悄悄去了青岛。2月10日,一股土匪武装突袭北城,一场混战之后,青州旗兵团被彻底打垮了。至此,清王朝的这支八旗军队彻底解体。

1929年旗兵团和八旗组织解体后,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任副厂长的唐良恩,曾派专列来青州,接大批族胞去青岛打工,不论男女,分别安排在四方机车车辆厂和沧口的“钟渊”“大康”等纱厂,其中沧口纱厂最多,约千人左右,素有“小北城”之称。李凤琪的5个姨妈都是乘坐唐良恩包的专列去的青岛。

旗兵团和八旗组织解体,俸饷全部停发,别无出路的青州北城满族只有“逃”和“卖”两条出路。“逃”就是逃往外地,另谋职业。“卖”就是卖官产,卖家产,有什么卖什么。

青州的历史地位(潍坊青州市满族人历史的来龙去脉)(3)

1946年,八路军占领北城,接着国民党第八军又打过来。八路军为了使敌人难以固守,撤退时将北城城墙扒开了多道口子。口子一开,城墙便一段段地被推到,城砖、三合土也陆续被当地人卖掉。城墙破败不堪,四门城楼也随之被拆除。

毁坏最晚的是北城西庙,也就是敕建福应寺。解放后,它又保留了17年,终于在1966年被拆除,理由是“破四旧”。

1990年代以来,旧城改造席卷整个中国,古迹已经残存不多的青州满城也未能幸免。如今,颜家老宅是青州唯一保存下来的满洲兵驻防城的官宅,目前已成高楼中的盆地,人去屋空。

但对于当地满族老人来说,这座老房子承载着他们的魂儿,意味着踏实、温暖和舒坦,也意味着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