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4.17(历史上的今天116)(1)

①黄巢即皇帝位

881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十三)

881年1月16日 黄巢即皇帝位建立了农民政权“大齐”,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封建统治。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于流动作战,没有建立比较稳固的根据地,终于在884年遭到失败。

②辽朝及契丹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出生

972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

辽朝第六代皇帝。字文殊奴﹐辽景宗长子。乾亨四年(982)﹐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时年十二岁﹐母承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统和元年(983)﹐首诏三京左右相及诸道节度使以下官吏﹐秉公执政﹐严禁非理征求﹐扰害于民。三年﹐以契丹诸役户贫乏﹐量加优免﹔六年﹐从乌古等部之请﹐把本非土产﹐而是靠贸易得来的贡品貂鼠皮﹑青鼠皮﹐改为只进牛马﹐以减轻属部的负担。八年﹐诏括民田﹐翌年通括户口﹐十二年均定税法。又以南京道新定税法太重而明令减少。此外﹐还创设义仓﹐豁免逋赋﹐安辑流亡﹔停止民输官俸﹐改由内帑支付。史称统和之政﹐“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

统和四年﹐辽军大败宋北伐之师﹐俘获宋骁将杨继业。二十二年﹐圣宗奉承天皇太后深入河北﹐翌年十一月兵迫澶渊。宋真宗赵恒领兵亲征。双方达成和议(见澶渊之盟)。此后﹐辽宋间基本上保持长期的和平相处。统和十二年﹐圣宗任皇太妃萧氏和大将萧挞凛经略西南及西北诸部。二十一年﹐在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以北筑可敦城。以可敦城为镇州﹐又设防州﹑维州﹐以镇抚北边诸部族。

二十七年﹐承天皇太后死﹐圣宗主政。向高丽及西北诸部发动战争。次年因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其主王诵﹐擅立其从兄王询﹐乃大举亲征﹐进焚开城而还。以后连岁遣军侵掠﹐开泰七年(1018)大败于荼﹑陀二河之间。在西北﹐开泰元年﹐沿边诸部皆叛﹐阻卜(鞑靼)国兵进围镇州。二年乌古﹑敌烈部叛。太平六年(1026)﹐辽军征甘州回鹘﹐失利﹐阻卜诸部复叛﹐寻被平复。开泰六年﹐辽军且远征喀什噶尔﹐声威远播于中亚。

在圣宗统治时期﹐辽的国力达到全盛并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在刑法和科举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统和元年﹐枢密院请诏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所进律文。十二年﹐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论处。早先契丹人与汉人相殴致死﹐判罪轻重不同﹔在承天皇太后主持下﹐改为同等科罚﹐一依汉律论处。贡举取士制度在统和六年开始实行﹐初行时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取录进士一至二名﹐统和后期至十多人﹐开泰以后则多至四五十人。 奴隶制因素削弱﹐封建制因素加强。统和十三年﹐诏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开泰元年﹐诏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自来年正月起﹐日计佣钱十文﹐价满则尽遣还其家。六年﹐驸马萧图玉擅杀无罪奴婢﹐被削去官职。这些都是奴隶制因素削弱的证明。在圣宗所新增置的三十四部中﹐如撒里葛﹑窈瓜﹑讹仆括﹑稍瓦﹑曷术等部﹐都是取诸宫及横帐大族所有的官私奴隶改置的。他们改隶各部之后﹐设节度使管理﹐籍属有司﹐其身分已不再是奴隶。封建化因素的增强与汉化的加深说明封建制的统治在逐渐确立。

太平十一年六月﹐辽圣宗死﹐年六十一岁﹐在位四十九年﹐庙号圣宗。他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崇信佛教和道教。他推崇诗人白居易﹐以契丹文翻译《白居易讽谏集》。所作曲达百余首﹐说明他的汉文化修养颇高。

③康熙皇帝第十四子、雍正之弟允禵出生

1688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十九)

爱新觉罗·允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于雍正元年改名为爱新觉罗·允禵(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同胞手足。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雍正帝登基后将允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十四阿哥允禵,原名胤祯(是否最开始叫过胤禵之后才改名为胤祯学界还在考证讨论中,但目前康熙朝所能查到的资料都显示名字为胤祯)雍正即位后改名为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禟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祯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1] 比如说部分皇子蒙皇父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父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皇父的厚爱,玄烨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祯。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十四阿哥一家支领宫物,如果康熙不是猝然离世,胤祯的这一待遇还会沿续下去。

胤祯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他从小和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一时间,康熙十分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祯“,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但是,这件事情后来反而还令康熙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并对胤祯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之后更加宠爱他。

允禵西征之后,康熙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 并多加赏赐, 胤祯虽然爵位只是贝子, 但他几个儿子结婚和几个亲王哥哥长子一个规格,此外,康熙更是对胤祯赏赐频繁,兄弟中无人能比。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平定准葛尔叛乱和保卫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祯出征之时,康熙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祯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十一月,胤祯回京与康熙商量来年进剿策旺阿拉布坦事宜。后再赴前线,但因军需运输困难,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

康熙帝去世后,胤祯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被授于郡王虚衔。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的彻底打击,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8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9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④散文家周作人诞辰

1885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初一)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

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成为汉奸文人。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曾被红卫兵关进茅厕,于1967年5月7日粹死,死因不明,仓促火化、销户,骨灰匣亦丢失。

⑤中国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作家刘思慕出生

1904年1月16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九)

中国报刊主编、国际问题评论家、作家刘思慕,1904年1月16日生。辛亥革命后随家迁居广州,先后入广州勤业小学、新会县立中学、 广州南武中学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参加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 担任广州市学生联合会学艺部长,与同学筹款出版《猛进》刊物。

1923年,刘思慕考入岭南大学读文科,课余到附中兼课,又与同学甘乃光、梁宗岱等发起组织广州文学研究会(后成为全国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广州分会),编辑出版《文学旬刊》, 更积极地投身新文化运动。

1925年初,刘思慕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参加学校职工罢工和“六·二三”沙基惨案示威游行。

1926年离开岭南大学,先后任海军政治部宣传科科员、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宣传部秘书(部长是甘乃光),同时兼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1月间,经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介绍,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五班学习,对中国留学生中“左”派与“右”派的斗争没有介入。

大革命失败后,刘思慕离苏回国,从此脱离国民党,与进步文化人士交往,先后在北京北新书局、上海远东图书公司任编辑,以及在北平今是中学、上海大陆大学、华南大学任教。

1932年春,刘思慕自费赴欧,先就读于法兰克福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办的社会科学学院,在柏林参加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旅德华侨反帝国盟”举办的读书会、工人夜校活动, 还参与学校德共支部发起的反法西斯示威游行,半年后,学校被封, 刘思慕转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经济系学习。

1933年秋,刘思慕回国,在上海得到友人介绍,进入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先后在上海、武汉、南京打入国民政府的机关,搜集情报,译成英文,提供给第三国际情报局和中共有关部门。

1935年4月后,因交通员被捕叛变,刘被特务追捕。但他早已和家人离开武汉,奔逃于苏、鲁、晋各省之间, 最后到了泰山,得到一位在冯玉祥部下任职的朋友向冯伸说,才得到冯玉祥的掩护,于1936年春逃往日本。他在东京曾翻译《歌德自传-诗与真》和撰写《亡国者的悲哀》等作品发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从日本回到上海, 在国际宣传委员会工作,后被冯玉祥邀往武汉,做讲演、宣传工作。

1938年秋,南下香港,在胡愈之等创办的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担任国际问题专栏作者,同时被选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理事,并在该会创办的中国新闻学院讲授国际新闻课。

1940年夏,赴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华侨办的《天声日报》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他历尽艰辛回到昆明, 以后在抗日后方历任滇军第一旅第二团政治顾问、衡阳《力报》主笔、《广西日报》主笔、昆明美国新闻处心理作战部编辑。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先在广州美国新闻处工作。

1945年底,任香港《华商报》总编辑, 兼中国新闻学院院长,主讲社会研究。

1949年9月,他以印尼华侨代表被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后兼副社长)和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记者代表团团务委员、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兼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1957年调任上海《新闻日报》社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5月,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1962年后,先后出席第一届非洲史学会议、 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二届亚非会议的专家会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思慕受到极“左”势力的迫害, 心身受到摧残。当他被解除隔离后,将补发的工资9000 元交给党组织,并阐明作党费4000元,其余5000元则认为自己被隔离期间没有工作,不应得工资,交回组织处理。

1979年,他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1980年任中国史学家代表团副团长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刘思慕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

1985年2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

⑥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陶铸出生

1908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十三)

陶铸,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湖南省祁阳石洞源人。

1926年入黄埔军官学校,同年参加中国地方做兵运工作。

1929年到1933年,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务。在这期间,他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闻名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先后建立了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后来这些部队的一部分编入新四军。

1933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在被监禁的四年期间,他团结和鼓舞被囚战友,同敌人不断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37年经党营救出狱后,即被派往湖北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创建了鄂中游击区。后来,鄂中游击区和游击队扩大为鄂豫边区和新四军鄂豫挺进队,担任政治委员。

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平津战役中,他化装进入北平同傅作义将军谈判。以后又担负了改编起义部队以及组织和领导南下工作团的工作。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他还曾当选为三届人大代表,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9年11月30日,因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去世。陶铸同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78年底,中共中央为他召开追悼大会,高度评价其革命的一生。

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陶铸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数十年,建立了重要的历史功绩。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

陶铸同志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事业,历经磨难,百折不回。在大革命失败时,他坚信革命必将胜利,毅然投入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在身陷囹圄时,他大义凛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他在所著的散文名篇《松树的风格》中写道: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陶铸同志的人生正是松树风格的最好写照。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理想的忠贞不渝,使陶铸同志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陶铸同志具有坦荡、宽阔的胸怀。他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注意研究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在不少问题上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在革命队伍内部,同志之间,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善于深刻反思,敢于修正错误,追求真理,并对在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主动作自我批评。他曾痛切地指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的根本原因,要严肃认真地从领导工作的缺点中去查找。他在广东的群众大会上公开指出:搞“反瞒产”,使群众饿了肚子,干部受了委屈,今后再也不能搞浮夸了,要靠实事求是过日子。

陶铸同志说过: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就要丢掉一切私有观念,与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要有坚强的革命毅力和“韧性”;要有丰厚的劳动人民的感情。这样的历练和修养,成就了陶铸同志旷达的人生,也给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陶铸同志作风优良,密切联系群众、勤于调查研究、勇于独立思考。陶铸同志一贯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他总是注意进行实地考察,集中群众智慧,提出解决办法。他在广东省和中南局工作期间,每年都要抽出三四个月以至更多的时间,深入工厂、农村、学校,深入山区、海岛和生产第一线,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

1959年,广东各地刮起“一平二调”风,搞“穷过渡”,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思想混乱,陶铸同志先后到东莞、曲江等地实地考察,运用调查报告等形式,向干部群众反复说明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空谈“过渡”,要扎扎实实地发展生产。《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颁布后,陶铸同志又按照条例精神,对农村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以推广。特别是,在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基础上,陶铸同志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和指导制订的有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陶铸同志曾经说:“调查研究与一切经过试验是我们工作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唯物论者来说,这是工作中带根本性的方法。”这是他多年革命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陶铸同志精神崇高,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陶铸同志每次到基层工作,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并让随行人员监督检查,具体落实。他下乡蹲点,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特别反对摆阔气、讲排场,坚决反对假公济私。他在广州工作和生活多年,居住的房子从来没有更换过。住房维修时,因维修费超过了预算,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上交机关,以补维修款之缺。陶铸同志主持广东省和中南局工作时期,有同志建议在广州从化温泉建楼办公,他坚决反对。在他以身作则的榜样影响下,广东省委和中南局机关一直保持了勤俭办公的好作风。陶铸同志说:“要时时刻刻地想着:我能够为群众做些什么?我为群众做了些什么?”正是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极端深厚的感情,陶铸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他政治坚定,憎爱分明,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政广西期间,正值国民党残匪活动猖獗之时。他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集中兵力围剿大股土匪,另一方面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打击首恶,分化一般分子,亲自到剿匪前线找群众谈心,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在广东省和中南局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抽出三、四个月以至更多的时间,深入工厂、农村,根据实际情况贯彻党中央的指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1961年,他发现广东省清远县出现了一种定产到田、超产归己的经营管理形式,便立即加以总结,认定这是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形式,于是在广东省花县、新会等地试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摸索出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调中央工作后,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文革”的开展范围,提出确保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因而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含冤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