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哈利·波特》的主要人物,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由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组成的“铁三角”,但如果没有那些配角的支撑,整个故事也不能如此丰满。而且,在罗琳的笔下,这些配角的光彩程度、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主角的光环。
那么,说起那些配角,你最先会想到谁?
邓布利多
是邓布利多吗?有着强大的力量、渊博的知识、无上的智慧、惊人的天赋,还有那超高的情商,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一度成为哈利精神上的父亲,堪称完美。
海格
亦或者是海格?第一本出场时他真的很讨喜,骑着会飞的摩托车,如同是哈利的救世主,让所有读者看到了希望。
但在评选最深入人心的配角时,不是邓布利多,不是小天狼星,更不是海格,而是这个人稳坐了哈迷心中第一的宝座。
斯内普
这个人就是斯内普。
斯内普为什么能够如此深入人心?
用西方传统文论中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来解释,就是斯内普是一个“典型形象”。
要成为“典型形象”,他必须要达到这三个条件:
1、高度真实;
2、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将这种高度真实和艺术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不说全部,但至少在欧美文学的殿堂中,几乎所有在我们脑海中留存的典型形象都有着这样三个特点。
关于高度真实,斯内普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真实性。而他的真实性从何而来?
就两个字——复杂。
因为复杂,很多人可能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但正因为他的复杂,使得他更加真实。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他对哈利的态度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对于斯内普最初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哈利,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站在哈利的视角看斯内普,这可能是罗琳玩的一个小把戏,但是很有用。我们看到了斯内普故意整哈利,斯内普对哈利不怀好意的眼神……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上学的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某些不好的行为被某些老师发现,然后就想被揪住了小辫子,总是会被针对,然后我们就觉得这个老师对我们有偏见,这个老师不喜欢自己。哈利也是这样的心态,更何况斯内普确实很不喜欢他。
但如果站在斯内普的角度来说,你要他如何像小天狼星一样喜欢哈利?试想想,如果有一个妹子(帅哥)你特别喜欢,偏偏她(他)爱上并且嫁给了你最恨的人,你会怎么想?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都很难释怀,不是圣母,更不是玛丽苏,凭什么要原谅,更何况这个孩子长得还那么像仇人!斯内普就是这么想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甚至他的七情六欲要比一般人还要强烈。你叫他如何释怀?
可是偏偏他依然深爱着哈利的母亲——莉莉。我想这是很多人喜欢斯内普的原因,就算被莉莉再怎么伤害,就算告诉自己放手不应该再爱这样一个女人,却依然无法阻止内心澎湃的爱意。而这样的一份爱,在天长地久之中,非但没有消弭,甚至逐渐积淀,历久弥新。在现实中,我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对于一个人的执着,可能仅仅局限于记忆,于是我们会怅惘,会感叹,但我们不会等待,更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会选择更舒适的方式,去迎接一个新的自己。
但斯内普却选择了不,他拒绝忘记莉莉,他拒绝抹杀回忆,他就是要沉浸在痛苦里,他就是要隐藏在过往之中。谁的过往不是带着伤痕?邓布利多为妹妹的死愧疚了一辈子,于是他以一种解救苍生的姿态来迎接未来,这是一种大爱;但斯内普选择的是小爱,别人怎么看他无所谓,他也不想要青史留名,哪怕让他一辈子背负恶名也没关系,他只想对莉莉一个人好,对他而言,莉莉的死就是他此生最大的痛,他跨不过去,在这思念消失之前,人生还很漫长,所以他选择赎罪,他做最难做的双面卧底,他杀死他最敬重也最了解他的邓布利多,选择走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达到的程度吗?显然不是。斯内普的人设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正因为如此,他极具艺术感染力,当我们读到他最后的回忆,当我们听到他的临终之言:“Look at me”只为了再看一眼那双属于莉莉的眼睛时,我们会潸然泪下,我们会不舍,我们会悲伤。
而最终,正是因为斯内普将这种真实和艺术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才使得他赢得了我们的尊重,他不需要依靠我们而存在,反而我们需要依靠他,就像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一样——在第一部中,当哈利知道了真相以后,他想要和斯内普和解,但斯内普是什么反应?依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摆出一张“我帮你只是我乐意、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臭脸”。
可即便是如此,哈利对他的评价依然是——“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对于我们而言,斯内普可能不仅仅是最勇敢的,因为他早就已经超越勇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