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1)

金陵十二钗邮票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2)

金陵十二钗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3)

金陵十二钗酒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4)

金陵十二钗香烟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5)

金陵十二钗梳子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6)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7)

金陵十二钗瓷器

大白话红楼梦十二金钗秦可卿(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8)

应该有:尤二姐

王铎评《红楼梦》之三三:为什么说“金陵十二钗”中没有秦可卿?

看官,一部《红楼梦》,留给我们的迷梦、迷题和疑案,太多了。而且,这好多迷团,并非书中故有的,很多都是后人给强行杜撰和编造的。像今天我提到的“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就是近三百年来,某些“好事者”错塞进去的一个人物。

那位看官说了,你说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这十二个美女吗?这还有错?

对呀,我说的就是她们。别的先不说,可这秦可卿,就是错选的一位。

另一位看官不服了。他说,前人定下的,都成规矩了,都约定俗成了,都好几百年了。我们听着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较真儿,非要去改呢?

呵呵,这就来了。我要问:这是谁定的规矩?根据什么定的?怎么就约定俗成了?错了的,难道就不应该改过来吗?

这时,有人帮腔了:你这人真犟,简直是对牛弹琴!那《红楼梦》中,不是有图画,有判词,还有警幻仙子为贾宝玉演绎的“红桉梦”十几支曲子吗?难道你就没看?

呵呵,咱们这就找到根儿上了。既然大家都说是从书中来的,这就好分析了。我觉得,此话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

起先,大约是1972年吧,我正好十四岁,在青岛一中上学。课余时间,喜欢读《红楼梦》。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金陵十二钗”尽管熟悉,可不像现在这么家喻户晓。

这对我一个中学生来说,就成了一块心病,我老想把这“金陵十二钗”全都弄明白。到了1979年,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买到了一本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注释》。一翻,上面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和大家今天说的一样。于是,我的心里也踏实了。

接下来就到了1981年11月20日,国家邮政部门,为此还专门发行了《金陵十二钗》的特种邮票。此邮票,一套十二枚,且每枚还有一个题目,它们分别是:

(12-1) 4分 黛玉葬花

(12-2) 4分 宝钗扑蝶

(12-3) 8分 元春省亲

(12-4) 8分 迎春诵经

(12-5) 8分 探春结社

(12-6) 8分 惜春构图

(12-7) 8分 湘云拾麟

(12-8) 10分 李纨课子

(12-9) 20分 凤姐设局

(12-10) 30分 巧姐避祸

(12-11) 40分 可卿春闲

(12-12) 80分 妙玉奉茶

前面的且不说,可当我看到“可卿春闲”时,心里就又糊涂了。其他十一人,都是讲的一个场景或一个故事,而惟独秦可卿没有,只讲“春闲”,似乎是在凑数。

看官,后来经过我这一查,事情就坏了,我开始不相信前人的什么约定俗成了。

说实话,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有关“金陵十二钗”的文化产品便层出不穷。像瓷器、剪纸、壁挂、屏风、泥塑、陶俑、刺绣、针织、地毯、画册、白酒、香烟和火柴,甚至各种小商品、书籍等等,扑天盖地,应有尽有。

我的心也一下子冰凉了。怎么办?我在想,难道——我们就让这“金陵十二钗”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吗?不能,一万个不能。于是,才有了我对于“金陵十二钗”的研究成果。至少,是我对于秦可卿的入选,产生了质疑。

好了,闲言打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在《红楼梦》书中,有关秦可卿这一部分是怎么说的。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作者吴玉峰是这样描述的: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看官,其判词的前两句,不好判断,搁在谁身上都靠谱,因为特点不明显。

可是,这后两句就非常直白了,一句称“荣国府”老出“不肖之子”、“荒淫之徒”,正所谓“皆荣出”。而此“孽源”的“开端”,最早又是来自于“宁国府”,所以叫做“实在宁”。

朋友,你可以想想,这里又是荣国府,又是宁国府的,两边来回跳,这像是在写秦可卿吗?显然不是,绝对不是。

有人说,那画中的“高楼大厦”,不就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吗?明摆着吗?该书本来是要写她在天香楼上吊的,可是后来又被删掉了。

是啊,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想。因为即使你把“高楼大厦”和“天香楼”硬生生地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解释事起于“宁国府”,而终于“荣国府”这一逻辑关系。或者说,人家秦可卿根本就没到“荣国府”这边来过。

现在,咱们再来看一下与判词相配的一支“红楼梦”曲子。也是在第五回里,即——

第十三支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宵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在这支曲子中,脂砚斋还有如下的批语:

六朝妙句。

深意他人不解。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顺便说句题外的话,脂砚斋如果认为这两处都是写的秦可卿,很有可能就点出来了。可是,他在这两个地方,写了不少批语,却丝毫没有提到秦可卿,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了。

再就是,曲中的什么“皆从敬”、“首罪宁”,也叫人无法理解。因为秦可卿是“贾敬”的孙媳妇,是贾蓉的妻子。她最大的污点,无非是与公公贾珍偷情,并不存在有什么实质性的“罪”。相反,她把宁国府治理的很好,贾母对她的评价也很高。更不存在“箕裘颓堕”和“家事消亡”的事情。另外,秦可卿的葬礼,贾敬也没有去参加。因而这曲《好事终》也不符合秦可卿的实际情况。

再往下说,即使是秦可卿应该被选入“金陵十二钗”之中,按照过去的封建礼教、家族尊长来排序,也不应该排在倒数第一名。或者至少也不应该排在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之后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金陵十二钗”里提到的那个人,根本就不是秦可卿,而应该是尤二姐。其理由如下:

贾敬虽是宁国府的掌门人,可自从他去了玄真观修炼之后,宁国府的一切事情,即全部交给了长子贾珍。好处是贾珍也是个无能之辈,虽说他有个继室尤氏,但这个 宁国府的“当家奶奶”,也是只知一味地顺从贾珍,像个“锯了嘴的葫芦”。这还不要紧,关键是由于有了尤氏,她的继母尤老娘,便堂而皇之地在宁国府里瞎逛当开了。于是,尤老娘的两个亲生女儿尤二姐和尤三姐,也就顺理成章地搬进了宁国府。

判词里的“造衅开端实在宁”,指的就是“尤氏二姐妹”进入宁国府,这是“造衅”的开始。

众所周知,起初是贾珍与尤二姐有染,后来玩腻了,就把她让给了贾琏。在贾敬出殡的时候,尤氏姐妹都参加了。贾琏就是在这个时候勾引上的尤二姐,后来又在外面“偷娶”,使她成了荣国府的人。

这就是判词中“漫言不肖皆荣出”的意思。而“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二句,也正好说出了当时尤二姐与贾家族人“滥情”的故事。

而“红楼梦”曲中的“箕裘颓堕皆从敬”,也道出了自从贾敬一死,宁国府从此就全乱了,开始走下坡路了。一句“家事消亡首罪宁”,即拖出了尤二姐悲剧对于宁国府的影响。

后来的事情,当然是谁都知道的。如王熙凤到宁国府撒泼、怂恿当年与尤二姐定亲的张华状告贾琏等等。直到最后逼死了怀孕的尤二姐,使其吞金自杀······

看官,“红楼梦”曲中的最后一句是“宿孽总因情”,我认为是对于尤二姐命运的最好总结。所以说“金陵十二钗”的这一位置,当仁不让是写尤二姐的。换言之,按照书中给尤二姐的笔墨,绝对堪称一钗!

那位看官说了,人家画上画的,尤二姐应该是上吊而死,怎么成“吞金”了呢?

朋友,这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特色”了。因为吴玉峰写完之后,又经过了曹雪芹的“增删”和“批改”,即多人易手,人物结局就有所出入了。不过,如果你认真阅读原文,还是会发现有“上吊”这一内容的。你看——

这里尤二姐心下自思:“病已成势,日无所养,反有所伤,料定必不能好。况胎已打下,无可悬心,何必受这些零碎气?不如一死,倒还干净。常听见人说,生金子可以坠死,岂不比上吊自刎又干净?”想毕,拃挣起来,打开箱子,找出一块生金子,也不知多重,狠命含泪便吞入口中,几次狠命直脖子,方咽了下去。

是吧?有“上吊”内容吧?或者说本来就想写“上吊”,后来又改了吧?这与书中的画、判词和曲子都对起来了吧?嘿嘿!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要给尤二姐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