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档综艺《开拍吧》中,一向温和儒雅的陈凯歌导演,因为一位青年导演郝杰而“咆哮”了,一番慷慨陈词,听得在场的人无一不动容。
那么这个让陈凯歌这样级别的大导演“怒发冲冠”的郝杰又是何许人也?陈凯歌导演为什么独独因他而在节目中动情,发出一番“肺腑之言”?
郝杰是谁?
81年出生的郝杰今年40岁,是参加《开拍吧》的青年导演当中最年长的一位。
2010年与2013年分别凭《光棍儿》《美姐》两部电影,连续两届蝉联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
郝杰专注乡村题材,成名后于2015年尝试商业化电影,《我的青春期》入围了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大奖,但与之前两部影片相比,口碑却呈断崖式下跌。
经历了这一次“滑铁卢”,郝杰就从中国电影界隐匿了,躲在乡下看书、拉片,修炼内功。
郝杰商业化的尝试失败后,总结经验,除了外界原因外,他认为自己在两个方面能力不足:
一个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剧作,不是很清楚,只是凭着直觉写。
另一个是对于电影语言认识不够,主要凭着感觉拍。
为此他沉下心来,想把拍电影这个事情搞明白。这6年来,他主要做了3件事:
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了半年,学习戏剧的传统;
反复看莎士比亚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这些人类戏剧与文学的天花板,10遍100遍地读,从中汲取营养,体会好在哪里;
反复观摩一些经典的欧洲艺术电影,把电影镜头剪散了,一帧一帧地看,照着里面的画面自己拍一遍,以这种方式学习电影的视听语言。
郝杰这是要蛰伏,回山洞里,把功炼成。
这次受邀参加《开拍吧》,郝杰觉得闭关修炼这些年,差不多是时候出来了。
六年蛰伏修炼,一出手,就是一部被影评人称为“大师级”的短片《冯海的梦》。
郝杰为什么决定退赛?
郝杰在《开拍吧》前两轮,拍摄了两部短片《冯海的梦》《乡村往事》。
第一部《冯海的梦》,采用4:3黑白画面,这部艺术片获得了专业影评人的最高评分7.58分,观众评分却是倒数第一,票房也是倒数第一。
第二部《乡村往事》,在影评人这一关就受到了严苛的批评,票房更是惨败,前两场观影人物为零,郝杰朝工作人员鞠了一躬,提前离开了放映现场。
在第三轮比赛跟绿灯会争取投资的环节,郝杰上来就表明,希望能退赛。
“前两轮我都是票房绝对的倒数第一。其实特别感谢这个节目,通过这个节目让我彻底地了解了自己,因为我很清楚地明确了我只能拍什么,和不可能做到什么。就是我真诚地恳请绿灯会的成员,跟节目组商量一下,我能不能就此退出后面这一轮的拍摄和比赛?”
听到郝杰要退赛,现场一片哗然。
郝杰之所以想退赛除了前面两场票房惨败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三轮比赛是命题式作文,而郝杰错失了自己唯一感兴趣的那个主题,拿到一个他完全不想拍的题材。
他深刻地感觉到,观众看电影想要得到的情感上心理上的诉求,他自己的作品里完全没有,而他所在乎的和表达的,大家都不感兴趣,完全无感。在两边都是隔绝和无感的情况下,他继续做下去也是无解的。所以,他想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的电影。
郝杰表示自己很清醒,但陈凯歌导演当即斥责:“不清醒,你很不清醒。”
接下来,陈凯歌慷慨激昂,说了以下这段话: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不听话的小孩,不听话的小孩永远挨打,打了还是不听话,不会因为打了就改了,我也想做个不听话的孩子,可是我不敢,我就在我拍的第一个电影叫《黄土地》里边,所有求雨的农民、成人都往一个方向跑,只有一个小孩逆着来了,这就是我对这个小孩的尊重。
郝杰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你拍的所有电影,都是不听话的,你这样的电影,是和时代、观众趣味完全相悖的,你的两次票房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怎么爱看你的电影呢?有多少人懂得其中的美学,深沉的思考?不懂的。”
“为什么我明知道你的电影赔钱,我要投你,你知道吗?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居然有郝杰这样的人肯拍这样的电影,用这样的方法来拍,你是一个要灭绝的物种,你知道吗?你的作为让我想起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那意思成千上万人,你们往那边跑吧,我走我自己的路,这里面是有豪情的,我还以为你是这样的人。
你别找借口掩饰你自己的懦弱和脆弱。你怎么知道自己拍不了?你就弄了一个土围子,你是里面的地主,多舒坦啊。回想起第六届第七届FIRST,神采飞扬,得两回奖,你有没有想一想你应该更开放,你应该拍一些你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40岁以后的郝杰的电影。你要学会对自己的懦弱说不,你得拍,我反对你退出!”
陈凯歌的这番话感染到在场的众人,一时之间寂静无声,感性者像王珞丹、彭宥纶、孙伊涵等,眼睛里都闪着泪花。
陈凯歌为何挽留郝杰?
一向沉静的陈凯歌,为何突然变得激动,发出这一番肺腑之言呢?
陈凯歌这一席话里,既有他作为一代电影人的担当,又有着行业前辈对小辈的帮助与提携。
正如陈凯歌所说,中国电影界有郝杰比没郝杰好。
陈凯歌对郝杰有着惜才之意,这是不言而喻的。
陈凯歌在拍《霸王别姬》之前,也是一个热爱文艺电影的导演。他的电影《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都走的是文艺电影的路子,追求电影里的独立表达。
可以说,陈凯歌那个时候曾经走着跟郝杰同样的路。《孩子王》在戛纳的首映场,有的人中途离场,有的人睡着了,就连欣赏陈凯歌才华的徐枫都觉得《孩子王》的观影体验很沉闷。
《孩子王》之后,陈凯歌拍了《边走边唱》,在票房上失败,除了徐枫之外,没有人愿意投资了。
徐枫想让陈凯歌拍《霸王别姬》,但陈凯歌当时看不上这个小说,认为它只能算个三流小说,而且他当时手上有另一个题材想拍。
最终徐枫颇费了一番口舌,才说服陈凯歌拍摄了《霸王别姬》,后成为华语电影圈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
自《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正式从原来的文艺片导演转型为商业片导演,逐渐寻找一种在商业市场与个人表达上的平衡。
陈凯歌对于这一点的态度非常明确,当彭宥纶质疑节目组一边鼓励导演个人表达,一边又设置了市场化的流程标准,认为这存在相悖之处时,陈凯歌的回答说明了他在这一点上清醒的认知:
“其实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的需求,是电影本身的题中之意。你是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我个人有什么风格?做电影导演首先要问自己,我的这些表达,别人能理解吗,能看得懂吗?能接受吗?”
可以说,陈凯歌是一个从崇尚独立表达的文艺片导演,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商业片大导演,这其中他也是经历了市场的痛击、痛苦的思考与挣扎之后,才有了这样深刻而清醒的对电影的认知。
作为过来人,陈凯歌在郝杰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当年的自己没敢继续做那个不听话的小孩,而是顺利地通过了转型,才有了后来更多的尝试与更高的成就。
所以,郝杰的退赛请求,触动了陈凯歌,才有了那一番慷慨激昂之词,其中既有对郝杰这种稀有的导演的尊重与惜才之意,又有作为行业前辈对后辈发自肺腑的忠告与提携。
陈凯歌导演到了这个级别,身上那种“铁肩担道义”的担当,也让他发出肺腑之言,来为中国电影界挽留这样一位少有的“不听话”的导演。
郝杰为何态度转变如此之快?
对于陈凯歌这一番“咆哮式”的挽留,郝杰的反应也是出人意料。
“凯歌老师,您帮助一个不听话的人,是很难的,有可能费力不讨好。历史上帮过我的人,很多人也很伤心地离开了。当然我关心的就是,您要怎么帮我?”
画风突变,把现场很多人都给逗笑了。
郝杰的态度变得还挺快,前一分钟还在请求退赛,后一分钟转而询问,陈凯歌导演怎么帮他。
其实郝杰这富有戏剧性的转变,也不难理解。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是极度现实的一个人,之前之所以想退赛,除了以上没有票房的困境外,也是因为遇到了现实的困难。
一个是,他遇到了不想拍的题材,另一个是,这命题作文,需要在接下来20天内在北京拍摄完成,郝杰离开了他的乡土,在这里没有人脉也没有资源。
郝杰只是想退出那个命题短片的拍摄,并不是想要放弃电影,这时陈凯歌那么真诚地想要帮他,他立即转变了自己的焦点,询问陈凯歌所说的“可以帮他”具体能给他提供什么帮助。
陈凯歌的回应更是慷慨:你要我怎么帮,我就怎么帮。
郝杰虽然在台上表现出社恐或拘谨的样子,但其实并不是一个脑筋死板的人,这从他的拍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在拍《冯海的梦》这个短片时,找来的学生演员说第二天必须回校报道,而他们还有一种重头戏没有拍。
郝杰当时没说什么,让大家收工,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拍,女演员走了,郝杰就利用道具与影子,完成了那场戏的拍摄,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而同期的导演彭宥纶却因为同样的演员档期的缘故,没有拍完,最后没有交上成片。
由此可见,郝杰是一个很懂得变通的人。
郝杰最初开始想要退赛,是意识到自己的电影表达与观众的诉求之间的割裂,这导致了他注定会票房惨败,且不能拍摄自己熟悉的题材,拍摄方面也存在困难,所以他萌生了退意。
陈凯歌导演的一席话里,既有对郝杰电影所包含的美学价值与深沉思考的肯定,又有对郝杰这种导演在电影界存在的价值的认可,并且还对郝杰退赛中所隐藏的懦弱与脆弱给了当头一棒喝。更重要的是,陈凯歌明确表示可以帮她,给了郝杰一剂定心丸。
所以,郝杰也就不再坚持退赛,而是把目光聚焦到,陈凯歌导演怎么帮他这样现实的问题上面。
郝杰的第三部短片出来,票房一如既往地惨淡,以后郝杰导演的路,将会走向何方,还得看他在面临创作者普遍面临的困境——在自我表达与市场需求之间如何平衡时,会怎么做并做到什么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