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泗岸陈姓太始祖姓名考与入粤时间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吴川陈姓最多的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吴川陈姓最多的镇(泗岸陈姓太始祖姓名考与入粤时间考)

吴川陈姓最多的镇

大院、泗岸陈姓太始祖姓名考与入粤时间考

编辑:27世五教岭村陈傲

一、大院、泗岸陈姓太始祖姓名考与职官考

我们今天能够查找到的有关大院、泗岸陈族入粤始祖“陈朝奉”姓名的方志史料有7本书籍:

1、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刻印的《舆地纪胜》卷117•广南西路•高州•官吏载有:“黄朝奉,景德初,迁创郡学,教养生徒。……。”。

2、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戴璟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卷十一·循吏载有:“高州府黄朝奉,景德初知高州,迁创郡学,教养生徒。……。”《广东通志初稿》几乎照录《舆地纪胜》黄朝奉的事迹。

3、明代万历版(1573-1619年)《高州府志》卷之六•名宦载有:“宋黄朝奉,景德初知高州,政先教化,创学兴文,多士喁喁向风。……。”

4、清道光版(1825年)《吴川县志》卷之七·流寓载有:“黄朝奉,景德初知高州,政先教化,创学兴文,多士喁喁向风……。去官后,隐居吴川博棹村,本姓陈,为流泗岸、大院两族始祖。”

5、清光绪版1888年《吴川县志》卷八·人物·流寓载有:“黄朝凤,本姓陈,景德初知高州,政先教化,创学兴文,多士喁喁向风……。去官后,隐居吴川博棹村,为大院、流泗岸始祖(沈志)。案:《舆地纪胜》作黄朝奉。”

6、1989年湛江市地名志编辑委员会编写出版的《湛江市地名志》载有:“泗岸包括井头、坉上、坉兴、五教岭等19个居民点,……。宋景德元年(1004年)陈朝奉由闽入粤任高凉刺史,解绶后卜居博棹村,未几移居于此。”

7、2001年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写出版的《吴川县志》在本县若干姓氏族人来源中载有:“泗岸、大院两村陈姓始祖陈朝奉,字三山,福建罗源人,宋进士,景德年初出任高凉刺史。去官后,卜居于博棹村,子孙分居大院和泗岸”。

在以上的7本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最早(1227年)出版的《舆地纪胜》,还是最新(2001年)出版的《吴川县志》,都是将我族的入粤始祖记载为“黄朝奉”,或直接记载为“陈朝奉”的。这些都直接证明我族的入粤始祖在任高州知州时,官方档案的姓名是“黄朝奉”。

在上述7本方志中,只有清光绪版陈兰彬主编的《吴川县志》将我族的入粤始祖记作“黄朝凤”。其余版本都记作“黄朝奉”。那么,清光绪版《吴川县志》为何要将“黄朝奉”改成“黄朝凤”呢?

原来,泗岸陈族曾一度在清朝时将“黄朝奉”改为“黄朝凤”。我们可以从现在还保存的清代带有完整谥讳称号的《五教岭村陈氏直系谱》手抄本得到答案。该直系谱在《朝凤公谥讳考》一文中说:

“按朝凤公,《高州府志·名宦传》有太守黄朝奉,吾族谱曰‘本姓陈,宦姓黄’。经九世孝廉璆(即举人陈璆)公手修,岂无所据而肯冒他人之名乎?福建《旧谱》朝凤公是凤凰的凤,与奉字不同,论者不无存疑。然既可以宦而易姓,改陈为黄,则可以宦而易名,改凤为奉,况奉与凤字虽不同,而音尚同。……至于三山之号,毛公毓祥谓三山是福州地名,后人重公之德,因以地名号焉。”

但我族这时期所作的《朝凤公谥讳考》的这个论断是肤浅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的修谱者在考查到福建《旧谱》有“朝凤”的记载后,便不加思索地认为他就是我族始迁祖朝奉的名字。为了与年代相符合,又将景德年改为景定年或景炎年。后来,又在其父“震山”之后多加一个儿子“朝奉”之名来自圆其说。

按照一般常理,朝廷委派到高州任知州的官员叫黄朝奉,其随员中也有一位叫“陈朝奉”或叫“陈朝凤”,这种相同名字(或同音字)的几率是相当少的(而且当时全国人口也不多)。因此以“奉”字代替“凤”字几乎是不存在的。

陈兰彬是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与大院泗岸陈族人关系密切。当他查阅到我族清朝新编的族谱资料后,也认为我族最新考证接上的所谓福建《旧谱》的“陈朝凤”世系是正确的,所以才加以采纳。改是改了,但陈兰彬还是不敢绝对肯定,所以在县志中加了说明:“案:《舆地纪胜》作黄朝奉。”

但《朝凤公谥讳考》一文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族9世举人陈璆在陈朝奉入粤388年(即1394年)后手修我族第一本族谱时,曾查阅过当时的《高州府志》有太守“黄朝奉”的记载,并在自己亲手编写的族谱中注明“本姓陈,宦姓黄”(意思是本来为陈姓,但在官场上用黄姓)的字句。我族最早的族谱和最早出书(1227年)的《舆地纪胜》,都印证了我族太始祖任高州知州时的官方姓名是“黄朝奉”。因此,“黄朝奉”这个姓名是最为可靠,1992年编印的《大院泗岸陈氏族谱》也是以“陈朝奉”之名作为正名来编写的。

从上面的考证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黄朝奉是获得朝廷正式委任状的进士黄朝奉的真实姓名,但这位真实的黄朝奉在赴任途中病逝了,而实际到任的是“陈朝奉”。

陈朝奉的原名不叫“朝奉”,也不叫“朝凤”。他的真实名字我们今天无法考证。(据说陈朝奉在世时曾留下自己的真实名字和籍贯地,但到我族9世举人陈璆在手修我族第一本族谱时,已经遗失该字条了,只好沿用黄朝奉的名字了。)

黄朝奉在赴任途中病逝后,陈朝奉是以“黄朝奉”之名代任高州知州,以“黄朝奉”之名行于世,并继承黄朝奉的“进士”功名。

由于他在高州当官时,人们只知道他叫“黄朝奉”。他辞官之后,虽然恢复了陈姓,但仍以“朝奉”作为名字。这就是我陈氏族谱和清道光版《吴川县志》特别注明陈朝奉“宦姓黄,本姓陈”的缘故。

至于陈朝奉的官职是什么?

明代万历版《高州府志》、嘉靖版《广东通志初稿》和清代出版《吴川县志》都明确地记载黄朝奉于景德初知高州。因此陈朝奉的真正官职是任高州知州,而不是“高凉刺史”或“高凉太守”。。

因为在宋代,不管是郡还是县级,都没有“高凉”这一行政级别设置。宋代的高州地区曾称为潘州、高州、良德、茂名或窦州等。刺史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以后废,没有刺史一职,所以一般来说史书对这个时期的正式叙述是不会出现“高凉刺史”或“高凉太守”之名的。但刺史在民间里仍习惯用作知州的别称。当时我族朝奉祖墓碑和神主牌位,以及明代我族编写的第一部族谱,都是沿用唐朝以前的州郡名和官名把陈朝奉的官名记作“任高凉刺史”,或“高凉郡太守”。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版的《湛江市地名志》《吴川县志》也采用“高凉刺史”的这个不实官名加以转载。这些都是知州的别称而已。

二、大院、泗岸太始祖陈朝奉入粤时间考

在以上7本方志中,都明确地记载陈朝奉是于宋景德初知高州。但也有部分族人和网友坚持陈朝奉是在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入粤,并把陈朝奉归入福建莆田玉湖陈氏世系。这是不对的。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有关黄朝奉事迹的最早史料是出版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的《舆地纪胜》,这是距离陈朝奉的年代最接近的方志,因此这个版本有关黄朝奉事迹资料应该是最可靠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之后的几个版本方志中如《广东通志初稿》《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等都是依据它的史料编辑而成的。我们从《舆地纪胜》中可以得出两个史实:

①陈朝奉在高州府当官时,官方记载的姓名是“黄朝奉”;

②黄朝奉(或陈朝奉)是在宋景德年初入粤的。

因为景德年号仅用了4年时间。期间,宋景德元年(1004年),废高州,其辖县属窦州。景德三年(1006年)秋,复置高州。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黄朝奉是在宋景德三年(1006年)复置高州时而得到委任的。也就是说大院、泗岸太始祖陈朝奉入粤时间是在宋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

另据清代《五教岭村陈氏直系谱》,对二世祖的记载是:“公讳正念,号二十。宋嘉佑二年(1057年)戊戌举明经科明经进士(注:这个明经进士应是“岁贡生”的雅称。),由漕运授迪功郎。” 陈朝奉1006年入粤,其儿子在1057年获得岁贡生。父子俩得功名的时间相差53年,这符合父子俩的一般传承时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族太始祖陈朝奉是在宋景德年初(1006年)入粤的。

1992年编印的《大院泗岸陈氏族谱》没有写明陈朝奉是在哪一年入粤的,仅在收录毛毓祥于1650年所撰写的《泗岸陈氏宗祠记》一文中说到朝奉是于南宋景炎期间(1276-1277年)由闽之罗源入粤。

另据2010年12月1日经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文号:湛府办[2010]29号)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朝奉祖墓记载:“本墓始建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墓主人朝奉讳号三山,宋进士,南宋时期任高州府知府。”

但不管是“景定二年(1261年)”还是“景炎年(1276-1277年)”之说都是错误的。因为景定二年(1261年)比《舆地纪胜》出书时间晚了28年以上,因此,黄朝奉绝对不可能是在《舆地纪胜》成书之后的景定二年入粤。

其实,我们只要计算一下平均每多少年出生1代人,也可以肯定陈朝奉是在宋景德年初入粤,而不是在宋景定二年或景炎期间入粤。

陈朝奉入粤后第4年与何氏结为夫妇,按全部生男丁估算,至少要婚后第5年生下第3个儿子陈正念。也就是说,陈正念大约在陈朝奉入粤的第9年出生。

如果是1006年(景德三年)入粤,陈正念的出生年是1015年;

如果是1261年(景定二年)入粤,陈正念的出生年是1270年。

族谱载:7世陈景晨壮岁(35岁左右)时候,于1324年(元泰定甲子年)移居泗岸,可以推算陈景晨出生年约为1289年。

族谱载:9世陈璆、陈鹏分别于1390年(明洪武庚午科)和1393年(明洪武癸酉科)中举,我们以陈璆在30岁的时候中举,那么,他的出生年是1360年。

另据《南三岛志》记载,12世陈舜广生于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

根据上述3个线索,可以计算出平均多少年出生1代人。计算结果如下:

景德三年(1006年)之说法一:

2世陈正念至7世陈景晨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289-1015)÷5≈55(年)

2世陈正念至9世陈璆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360-1015)÷7≈49(年)

2世陈正念至12世陈舜广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484-1015)÷10≈47(年)

景定二年(1261年)之说法二:

2世陈正念至7世陈景晨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289-1270)÷5≈4(年)

2世陈正念至9世陈璆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360-1270)÷7≈13(年)

2世陈正念至12世陈舜广 每代平均生育年龄=(1484-1270)÷10≈21(年)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陈朝奉在1006年(景德三年)入粤的第一种说法是正确。因为这个计算结果,每隔47-55年出生1代人应该是可靠的(百度一下,目前我国的一代人约在25-30岁之间)。

第二种说法显然不成立,因为每隔13年甚至每隔4年就出生1代人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不考虑到有的世代生了几个女儿后才有儿子,以及流行疾病战争动荡等因素。

从上面的考证与分析中,我们确定陈朝奉是在公元1006年入粤。因此,1992年编印的《大院泗岸陈氏族谱》把福建莆田玉湖陈氏世系的第6世祖陈震山当作陈朝奉的父亲就不对了。

因为在莆田玉湖陈氏世系中,玉湖1世祖陈仁生于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而我大院泗岸始祖陈朝奉却早在1006年就出任高州知州了。也就是说我太始祖陈朝奉于1006年任高州知州时,玉湖世系的始祖陈仁还没有出世。因此,玉湖世系中的1世至6世祖均不可能成为陈朝奉之祖。《福建莆田玉湖陈氏世系表》见以下附表:

附表:福建莆田玉湖陈氏世系表(1-7世)

【1世】陈仁,字以育,号如春,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英宗甲辰年(1064年)进士,庆历四年(1044年),自浙江钱塘迁居福建莆田玉湖村,成为莆田玉湖陈氏始祖。玉湖村就是位于今天福建莆田市荔城东门外的阔口村。现居住在阔口村的陈姓仅几户。玉湖陈氏祖祠至今还保存着,现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2世】陈贵,字达爵,号冕楼,生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生3子:德载;德诜;显昌(出家)。德诜之子俊卿是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曾任左相。

【3世】陈德载,字道寰,号学海,宋乙酉科(1105年)举人。生3子:宋卿;尧卿;义常(一作义卿)。

【4世】陈宋卿,字应运,号翊廷。生于宋政和乙未年(1115年),宋绍兴乙丑(1145年)进士。生3子:钦叙;钦绍;钦德。

【5世】陈钦叙,字有伦,号五典。生3子:元山;震山;东山。

【5世】陈钦绍,字大用,号敬叔。生2子:衮;雍。

【6世】陈元山,吉水县知县,惠州通判。生2子:朝凤;朝直。

【6世】陈震山,罗源县教谕。生1子:朝奉。

【6世】陈衮,字伯鲁,号岳阳。生4子:凝;准;洁;粢。

【7世】陈朝凤,生2子:文贞;文范。

(注:玉湖世系中原有朝凤之名。因此大院泗岸族在明清期间,曾把“朝奉”当作“朝凤”接入玉湖世系,并曰“公讳朝凤,以进士任高凉刺史,卜居吴川博棹村,为大院泗岸始祖。本姓陈,宦姓黄,名以奉字易凤字,至四世衢公为化州杨梅始祖。”)

【7世】陈朝奉。大院泗岸族在1992年版的族谱中,把朝奉当作震山之子记入玉湖世系。

【7世】陈粢,字章身,号周湖。生4子:长子文龙(字君賁,状元,谥忠肃。湛江坡头区乾塘陈氏把他当作始祖。);次子起凤;三子之麟;四子用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昭穆混乱的情况呢?这要从明洪武年间粤西地区第一次联宗修谱说起。

原来,我族泗岸大院举人陈璆、陈鹏和乾塘举人陈子修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联宗同修族谱。谱序为陈鹏所撰。谱序中说: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二月联宗祭祖时曾作出决定,派玉湖十五世陈即明到吴川、化州二县调查陈姓支派情况,派泗岸举人陈璆三弟陈镛赴省城科举考试时,顺路到新会县外海乡考查诸先代谱系,结果未得其详。(以上联宗祭祖与联宗修谱的事迹见载于陈氏宗亲网,2006年。作者乾塘陈立新。)

该谱序在我大院泗岸族谱中没见记载,但在乾塘陈氏族谱中有载。我族谱中只记载有《陈氏溯源记》一文,该文与前面提到的序文都有许多失实的地方,仅作为粤西地区陈氏各支派联宗作统谱之用。

当时,我大院泗岸陈族因始迁祖陈朝奉之前的世系无法考证,也只好归纳入玉湖世系,这就造成了上述昭穆混乱的现象。

但我族对始迁祖陈朝奉的原籍地——福建罗源县濂澳村历来是不含糊的,因此,要考究始迁祖陈朝奉之前的世系必须到其祖籍之地濂澳村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不能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地把我族归属于玉湖支派。

既然我们无法肯定始迁祖陈朝奉之前世系属于哪一支派,那么,我们只好等待以后的最新证据。但是,往事已越千年,恐怕已无从考证了。也许我们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2008年我在网上有幸结识了福建罗源县濂澳村的陈乐、陈炬(不知是不是真名)宗亲,从QQ聊天中得知:2008年濂澳村的陈姓仅有三四百人。濂澳村陈氏与福建的闽侯县和罗源的后张都是宗亲,都是太丘长陈寔的后人。

濂澳村陈氏的先人在这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也许已经搬迁到其它地方去发展,或者现在居住在濂澳村的陈氏是在元明清之后从别处迁来的陈姓。因此,现在濂澳村的陈姓是不是和我大院泗岸陈族同属于一支派,我们至今无法得到考证。但愿我们以后能从濂澳村的陈族历史资料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三、大院、泗岸太始祖陈朝奉谥号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陈朝奉的原名不叫“朝奉”。他在高州任知州时,是以“黄朝奉”之名行于世,隐居后恢复陈姓,改称陈朝奉。

陈朝奉逝世后,当时的人们给他的号叫三山。大院、泗岸陈族尊称他为三山公,谱名记作陈朝奉,号三山。

明崇祯十年丁丑武进士毛毓祥,曾在泗岸居住有12年之久,对我族历史多有研究。他于南明永历四年(即清顺治七年,1650年)为我族写下了《泗岸陈氏宗祠记》一文。毛毓祥认为“三山是福州的地名,后人敬重公之品德,因以地名为谥号。”。

福州“三山”是指福州市境内三座山的合称。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陈朝奉因来自福州府,时人为了不忘记他来自福州,便以福州的别名“三山”作为陈朝奉的号,这就是陈朝奉的号的来源。

陈朝奉神主牌位完整称谓是:

考宋诰授朝议大夫赐进士任高凉刺史三山公府君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将太始祖陈朝奉的神主牌位的解释如下(括号为注释部分):

考(男性先祖)宋(宋朝)诰授(朝廷授衔)朝议大夫(授予的官衔)赐进士(科举中举名称)任(担任)高凉(郡名)刺史(官名)三山(别号)公(男子的尊称)府君(男性先人的敬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