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太学院内中心位置,穿过琉璃牌坊,迎面是一坐距今二百多年的古建筑,此建筑就是始建于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年间的“辟雍”殿,是皇帝讲学的殿堂。

跟着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前行,关于“辟雍”她讲了有十多分钟。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1)

看这座建筑,四四方方,通高34米,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边覆盖有黄色的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辟雍"匾额,这是乾隆皇帝的御书,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

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2)

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大殿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四周建有围廊,四面开门,像坐亭子。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井口天花,正面以龙彩绘,无梁无柱一览无余。其实,辟雍殿内并非无梁,而是采用抹角架梁的办法。说到这还有一段和刘墉和和珅有关的故事呢。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3)

乾隆在登基的第二年亲临国子监讲学,因为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相当于现在的大教室或小礼堂)内设座。乾隆皇帝不太满意,说没有临雍(雍"为水中陆地)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已经72岁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刘墉首先以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问题,又在环池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4)

据说在当年上报给乾隆帝的大殿原设计中,四角位置有四根立柱做支撑,乾隆审批时又批转和珅(户部尚书)审议,和珅提出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抹角架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还节省了4400两银子。

1785年(乾隆五十年)辟雍竣工建成,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的“辟雍”,成为了世界唯一。而此时高宗已是74岁的高龄。谁曾料见,一位皇帝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竟然也需要48年的时间,所以从高悬的匾额楹联,可以看出当时乾隆心情很欢快,骄傲和自豪,因为从金代开始,只有到了他这里才建起了辟雍。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5)

大殿里一共有三方匾额,分别是:乾隆皇帝的“雅涵於乐”(再次奏想大雅之乐)、道光皇帝的“涵泳圣涯”(对儒家的思想要沉浸到里面,反复地琢磨),咸丰皇帝的“万流仰镜”(万人仰之以为鉴镜),三方匾额。

在大殿内慢慢移步,脚下是漫地金砖,管这黑色的砖叫金砖,是因为它的价值非常难得,材质特殊而坚硬,是江苏的御窑场专门烧造的,手感和脚感一样,手感既光滑细腻,脚踩在上面又平又不打滑,感觉非常舒服。

中间有御书案复原,下面还有两个书案,是给助讲用的。给皇帝当助讲的人也不一般呢,其中一位是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另一位是满汉祭酒,讲周易,皇帝最后阐发御论。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6)

殿内设置的一个灯箱就展示了当年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乾隆皇帝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首次“临雍讲学”典礼的场景。

看这幅图,乾隆皇帝在辟雍的御案上,各部大臣陪同在左右,所有听的学生或文官全都在环水之外跪着听皇帝阐发御论。因为当时没有大喇叭等传声设备,只能靠人工传输,由学识渊博的六品大员做同声传递员,就像现在的同声翻译一样,皇帝在辟雍里面发一声,他们就传一声,他们传一声,国子监太学门那里的传声官再传一声到国子监第一进院落,就是这么把皇帝的声音传给在场的所有听讲者。有历史记载说当时参加临雍讲学典礼的总人数超过四千人,大概4088人,除了当时国子监师生之外,所有在朝文官和所有在京师的学子都参加了。真是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啊。

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宫在哪(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7)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象:二百多年前,在这座四面环水的教室,皇帝在中间的讲坛,给周围密密麻麻学识渊博的学者,上了一节大课。

但是继咸丰皇帝之后就没有皇帝来这里临雍讲学了。辟雍也就慢慢的荒废了,留给了后人一件难得的文物。它与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仁寿殿并列为北京六大宫殿。

关注我并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会呈现更多精彩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