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暴雨来袭谨防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暴雨强对流)(1)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了解到,今年,我国将着力强化预警机制建设,构建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强化城市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21年,气象部门不断提升气象预警准确率。一方面,完善气象监测网,提升观测、服务能力。成功发射新一代静止轨道卫星风云四号B星和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卫星风云三号E星,实施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先行计划。完善了天气、气候观测及全国重点区域、各省级观测站网设计。提升西南地区气象观测能力,启动新建和升级天气雷达66部、垂直观测系统20套、自动气象站2000个。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建立了我国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形成了统一的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模式品牌,首次实现了全球范围台风预报。正式向公众公布气候预测信息。

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0分钟。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0.36%,有力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暴雨来袭谨防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暴雨强对流)(2)

上图:风云气象卫星在轨卫星示意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供图)

2021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特别是7月后,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暴雨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11月后,东北暴雪和湖南、贵州大雪给城市运行管理等带来严峻挑战。

气象工作者365天、24小时在线,在2月份就对汛期气候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准确预报了全年39次重大天气过程,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开展“一过程一策”伴随式气象科普宣传,启动国家级应急响应和特别工作状态26次、151天,为各地党委、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国家统计局一项覆盖4万多个样本的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显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2.8分,再创新高。

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介绍,2022年,气象部门将构建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重点在提前量、精细化上取得进展。

气象部门将加快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在雷达建设方面,加快雷达气象中心建设,完善雷达技术标准,加强业务雷达的标定和质量管理。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雷达覆盖率超过50%。在气象卫星建设方面,实现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业务运行,完成2颗卫星研制。提升卫星标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卫星产品好用易用。

庄国泰表示:“将充分发挥雷达、卫星在强对流天气短临监测预报预警中的作用,推进‘观测—信息—预报—预警’的无缝隙衔接。”

在精密监测的基础上,2022年,我国将提升预报精准能力。中国区域实况产品时间更新频次将提高到10分钟,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将提升到1%,50%以上的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2分钟。建立极端暴雨个例库,攻关极端暴雨强度、落区预报技术,建立龙卷风潜势预报试验业务。

暴雨来袭谨防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暴雨强对流)(3)

上图:2021年1月6日,我国首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I”完成首飞。

根据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对2022年重点工作的安排,今年,我国还将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围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交通运输、能源保供、远洋导航,以及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