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谚语来自一宗被誉为清代三大奇案中的艳色奇案——“吕祖庙烧金”。所谓的吕祖庙便是供奉吕洞宾的庙,这里曾经发生过秽乱丑闻、杀人命案。在当地过于有名还被拍成电影、电视剧。

这事发生于清国时期的台南府城,现文献有四种版本。


一版

据说台南有一位文士,饶有文名,但家贫落魄,有一位贡生聘请他去外地的田庄经营租馆,文士的妻女就留守家中。

当时,有一位屠夫垂涎文士之妻的美色,于是拜托吕祖庙的道姑,帮他和妇人撮合。随后,道姑邀请妇人来庙里祈祷,暗中让她服下药,屠夫因此遂愿。

没想到,妇人芳心暗许,经常前往吕祖庙与屠夫幽会。

每当妇人要前往庙里烧金,都会跟女儿说她会带糕饼回来,不过每次总会忘记此事。后来,贡生察觉朋友之妻不对劲,派伙计去调查。

伙计询问妇人女儿,她说母亲常常去吕祖庙烧金,却忘记取糕饼回来,骗她独守空家。

女儿之言,让母亲的幽会东窗事发。文士得知详情之后,其妻才认罪。贡生一怒之下,向官府报告吕祖庙发生的私通。

虽然官府重罚道姑与屠夫,但是“吕祖庙烧金,糕子忘记取回来”的俗语,已经人尽皆知,成为笑柄。

二版

“前时有尼居之,不守清规,冶游子弟出入其间。”

这句话所指的是,女尼暗中将吕祖庙作为冶游的欢乐场,引诱妇女前来。众人纷纷议论,传出“吕祖庙烧金,糕仔昧记提来”的谚语。

官府知情之后,便将女尼逐出,改为“引心书院”。

三版

有一位陈先生,本来在关帝庙教书,但因为收入不好,受到郑先生邀请,离城去工作。某日,他的妻子带女儿到吕祖庙烧香祈福,离庙之后,因为忘记将敬拜菩萨的糕仔拿起来,于是返庙去取。

这时,一位来自兴化的屠夫恰巧看见妇人,为之倾倒。于是,屠夫贿赂吕祖庙的尼姑启明,藉由她的牵线,总算能与对方幽会。

后来,郑先生察觉此事,发信请陈先生返回府城。陈先生听从郑先生的建议,决定严惩恶人。他先让妻子认罪,再藉由妻子引诱屠夫,趁屠夫不备之时,用刀割掉屠夫的舌头。

然后,陈先生再前往吕祖庙,干掉尼姑启明,并将舌头塞在尼姑口中,栽赃屠夫强迫不从,因而杀害尼姑。

其后,官府逮捕屠夫,让其伏法。此后,当地就流传“吕祖庙烧金,糕仔忘记拿回来”的故事。

四版

吕祖庙有一位道姑,名叫月仙,暗中与庙旁的屠户木发私通。木发威胁月仙要帮他接近一名女子,否则就要泄漏她幽会的秘密。

女子是杞家的媳妇,名叫素贞,丈夫名叫杞介仁。杞介仁接受贡生郭先生的邀请,数月前就出门去外地的租馆担任掌柜。

某日,素贞拜吕祖庙,月仙让素贞暗中饮下药,木发借机与素贞交欢。素贞返家之后,女儿向她讨之前约定要买的糕饼,素贞借口糕饼放在吕祖庙,忘记带回来。

郭先生知情之后,请杞介仁返家。杞介仁探究此事,才明白是道姑先下药,才让木发得逞。

素贞知道自己遭受诡计,悔不当初。当木发又来家中,素贞趁机以利剪割掉木发的作案工具,木发哀鸣乱奔,摔跤而死。

杞介仁则拿木发的被割之物给道姑观看,趁她惊慌,以屠刀刺死对方。

其后,人们发现吕祖庙门前倒卧着失去作案工具、赤着下半身死亡的木发,道姑则死在道房床上,手里握住木发的被割之物。城里的人都说,道姑为了反抗意图不轨的木发,结果双亡。

从以上四种版本,可以看出吕祖庙传说经过每一代文人润饰的痕迹。例如,为道姑、屠夫等安上姓名,或者为屠夫与道姑之死增加更多戏剧效果。


影视化

因为这则奇案情节耸动,所以电影公司曾改编为《屠夫》(1984)。

电影剧情描述,许木发原本是江洋大盗,被官兵追捕之时,结识月仙。

民间黄鼠狼奇案故事:一条谚语引出一件艳色奇案(1)

月仙

他们两人亡命天涯,将吕祖庙内的老道姑杀掉,窃占其庙。月仙成为庙里的道姑,木发则做屠夫生意。

之后,月仙受到木发拜托,撮合他与美人素贞。素贞饮下药,让木发得逞。素贞虽然屈辱,但也只能饮恨吞声。当素贞得知生死未卜的丈夫从海外归来,她总算能面对自己。

其后,素贞将木发灌醉,趁其不备,用利剪切掉木发作案工具,木发受伤奔逃,跌入溪中死亡。接着,素贞杀掉月仙,再自戕。

民间黄鼠狼奇案故事:一条谚语引出一件艳色奇案(2)

素贞

很明显,电影改编自第四版本,同时也增添许多巧思。例如,素贞成为受害者,让她进行女性的觉悟,女性的复仇,这是所有版本里都没有的情节。

但可惜的是她的结局,好不容易跟丈夫、孩子团聚了,仇也报了,却仅仅因为“女人的妇德和贞洁要比生命更可贵”就非死不可!

电影是以贞节牌坊的镜头结束的,非常讽刺,可以说这部电影十足地反映封建时代一些观念在“吃人”,特别是“吃女人”。

民间黄鼠狼奇案故事:一条谚语引出一件艳色奇案(3)

月仙


回到现实,这则奇案实际上还有诸多谜题未解,但从府城开始流传的“吕祖庙烧金,糕仔忘记拿”、“掼篮仔,假烧金”等话语,已经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谚语。

并且从原本的幽会笑谈,衍伸出指他人“表里不一”的意思。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