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草船借箭(二十六史精选故事233)(1)

在《三国演义》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故事十分精彩,流传很广,还被搬上舞台和影幕。据史书记载,草船借箭确有原型,但那是孙权干的,与诸葛亮没有关系。罗贯中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来了个移花接木,把它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三国志》记载,赤壁大战以后,孙权一面积极对外扩张,一面时刻警惕曹操来犯。公元211年,孙权听从谋臣张纮的建议,将治所由吴郡迁至秣陵,修筑石头城,改名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从此,南京开始成为“六朝古都”。

孙权把治所迁至秣陵,主要意图是抵御曹操南犯。孙权还听从吕蒙的建议,动用大批劳工,在战略要地修建了濡须坞,建立了军港。后来,在抗击曹操的时候,濡须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操不甘心赤壁之败,总想着报复。在休整两年之后,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号称四十万,这一次,矛头直指孙权。曹操咬牙切齿,发誓要一雪赤壁之恨。孙权早有防备,立即率军迎敌。两军在濡须口相遇,随即展开激战。

孙权水军训练有素,精通水战,又有濡须坞这样坚固的屏障,而曹操的北方士兵,都是旱鸭子,又处于不利地形,因而屡次战败,损兵折将。曹操见占不到便宜,无奈之下,让士兵们守住营寨,坚守不出。吴军多次挑战,曹军并不出击,双方呈现胶着状态。

裴松之引用《吴历》记载说,孙权见曹操避战不出,便乘坐一条轻船,从濡须口出发,径直驶向曹军水寨。曹操见孙权亲自来了,而且所带人员不多,心生疑惑,怕是诱敌之计,于是,严令军寨加强戒备,不准轻举妄动。

孙权在曹军水寨前面,悠然地行驶了五六里地,才不慌不忙地返回。回去的时候,孙权还令船只围绕曹营转了个圈,对着曹营击鼓奏乐,吹吹打打了一番。曹操见孙权如此豪迈,不由地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裴松之同时又引用《魏略》记载说,孙权当时乘坐的,不是轻船,而是大船。当孙权大船驶近曹营时,曹操一面下令不得妄动,一面让士兵赶紧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到了孙权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下令掉头,让船的另一面也受箭,船便平衡了。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当然,孙权的目的,不是为了借箭,而是为了观察敌情和炫耀武力。孙权不惧危险,敢于做这等事,胆子够大的。

历史故事草船借箭(二十六史精选故事233)(2)

其实,孙权的胆量,一直都很大。孙权有个独特的爱好,就是喜欢打老虎。《三国志》说,孙权刚继位的时候,经常外出射猎猛虎。有一次,猛虎扑上来,抓烂了孙权的马鞍,孙权差一点受伤。张昭很生气,严厉制止了他。

孙权有段时间没有打老虎,手直痒痒,于是便让工匠制作了一辆射虎车,车内有方孔,可以向外射箭,车箱上方没有车盖,人可以站立。孙权让一人驾车,他在车箱内射老虎。有时野兽扑上来,孙权就徒手与猛兽博击,以此取乐。恐怕曹操、刘备都不敢这么做,孙权的胆子确实够大的。

孙权快四十岁的时候,他喜欢打老虎的兴趣仍然不减。有一次,他骑马去吴郡,一路上,边走边打老虎。不料,碰上了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咆哮着扑上来,一口把他的马咬伤了。孙权滚落马下,手持双戟与猛虎博斗,老虎受了伤。侍从张世赶紧上前用戈击打,终于将老虎擒获。孙权如此大胆,连老虎都不怕,自然也不怕曹操了。

曹操与孙权相持一个多月,不能取胜。曹操遥望东吴军队,赞叹他们军容整肃,无懈可击。此时,春雨瓢泼而下,江水上涨,对曹军更为不利,于是,曹操萌生退意。

这时,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潇洒地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我不得安。”曹操哈哈一笑,说:“这小子说的倒是实话。”遂下令撤兵。

此后,曹操又数次率兵南征,由于孙权戒备森严,曹操没有任何收获。曹丕继位以后,也派大军讨伐,虽然取得过局部胜利,但最终仍是无功而返。曹魏的军队,始终没有踏上江南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