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乡村草房的屋檐下像个陈列馆)(1)

乡村草房子最明显特征就是有屋檐。屋檐是屋顶延伸的部分,在草屋的两面,它保护土墙至墙角,像鸟的两翼。屋檐下有着生动活泼的画面。那里有蜘蛛结成的网,夜里织网,白天就可以看到那些自投罗网者或误入者。在上面跋涉,挣扎,此时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特别是那些强者,如果撇开蛛网,蜘蛛绝不是它们的对手,可是现在中计落网,说什么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那网子在不断消耗那些上网者的体力,直至死去,蜘蛛却在网上如履平地,饱尝来者。壁虎是草屋精灵,屋檐是它们的家园。有人说它如何的坏,排在五毒行列,其实它一点也不毒,还说它能钻进小孩的鼻孔,几十年,我们没有听到它们钻进谁家孩子的鼻孔,只看见它们吃蚊子,吃苍蝇,我想这可能是大人为了保护壁虎,吓唬小子不要伤害它们而已。要说壁虎坏处,可能就是因为它们行动有点诡秘,面貌不太慈祥英俊,稍有触及就把尾巴丢掉,在地上乱蹦,吸引触及者注意力,自己迅即消失。这无非是自我保护而已。人家都干好事呢。屋檐下也有老鼠通过,那不是一般的老鼠,必须侧身爬行,搞不好就掉地下,那很危险,此时,若是猫从此路过,小命呜呼。那时生存竞争激烈,老鼠怕猫怕到极点,只要看见猫,猫也许未必要抓它,它都会立即全身发抖,坐以待毙。如今老鼠已经敢于戏弄或挑战猫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啊。屋檐下最活跃的还是麻雀,麻雀不能高飞远走,似无大志,但是也能干点实际事情。它们只要人们给予三分的爱护,它们就会和人们亲密友好,蹲在人家屋檐下叽叽喳喳,躲雨避风。春天来了,在屋檐下找个洞做窝繁育后代。晚上它们就下榻在屋檐下,危险时时存在,危险主要来自人类,但是它们总是相信人类,依赖人类。所以麻雀又叫家雀。

乡村老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乡村草房的屋檐下像个陈列馆)(2)

炊烟蒸汽是屋檐下常客,有时炊烟不从烟囱走,偏爱从屋顶穿过,来到屋檐,顺着屋檐往一个方向走,有时烟气过大,远处人以为是失火了,细看才放下心来。屋檐下的烟气不呛人。

农家会在屋檐下砸很多橛子。有挂红辣椒的,有挂农具的,比如柴绳啊,牛兜嘴 啊,豇豆种,还有没剥的玉米棒子,还有锄头,还有葫芦头,还有蒜辫子,还有一捆子茅草,总之,杂碎凌乱的,屋子里不好放的,都挂在屋檐下,像个陈列馆,这也是管理的技巧,挂在屋檐下,种粮不会霉变,铁器不会上锈,以老鼠为代表的各种食粮动物也侵害不到,而且需要谁的时候,一目了然,要是把这些东西放到屋子里,情形会截然不同,结果与在屋檐下恰恰相反。

乡村老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乡村草房的屋檐下像个陈列馆)(3)

屋檐再延伸一点叫厦檐,那是人们冬天晒太阳的好地方,阳光似乎都集中在那里,风却不能到来,小鸡也会依偎在墙根沉思,小猪也会在那里几乎醉生梦死。下雨的时候,人们站在屋檐下避雨,沁人心脾的空气全向屋檐下涌来,令人神清气爽,大家兴奋的评价这场雨的功过是非,讲到好处时大伙的喜气洋洋。

有时早上起来,门前屋檐下可能趴一条不知来路的狗,或一个人。这人和狗,我们都遇到。那年,我们早上起床,开门一看,一条黑狗趴在我们家屋檐下,看有人开门,就远远打量我们,有限度地摇着尾巴,到了早上吃饭的时候,看我们家人都很善良,举止也不粗野,语言也很温和,就渐渐接近我们的饭桌,几天后就留在我们家了,夜里,有异物进入我们家范围,她主动地警告,还严阵以待的样子。这果然是条好狗,估计是逃难而来。很珍惜我们家这个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环境。忠于职守,品行端正,不给她吃,她绝不偷吃硬吃,桌子摆着肉,她就是饥肠辘辘,就是无人看管,她在一旁也坐怀不乱,要是不懂事的猫跳上那个桌子,她还会驱赶。天冷了,把她往屋子里赶,她坚持在屋檐下过冬过夜。她理解主人心情。主人心情不好,她也沉重,主人愉悦,她也摇头摆尾祝贺似得。来人和主人热情招呼,她默不作声,要是恶言恶语对待主人,她会汪的一声冲上去。

乡村老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乡村草房的屋檐下像个陈列馆)(4)

有时,她会误解来人意思,借我家的工具,那人拿不走,她会咬着那人膀子不放,除非主人告诉她,这是借给他的。有一次,城里人来,和父亲握手,那狗从来没见过握手是干什么的,以为来人和主人打架,汪的一声就冲上去了。主人呵斥,她好尴尬,也想不明白,不过下次有握手的,她就眼瞪着,不再冲动。有一年,早上起来,屋檐下是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妇女。一问三不知,母亲给他一点热稀饭,她喝了。喝完就走了。一句话也没说。后来知情人说,那是任魅子,什么意思?任,是姓;魅子,是指她精神不正常,鬼怪一样。其实就是精神病,好可怜,儿子死了,她就疯了,什么不能干了,但天性还在,知道吃饭,就四处讨饭为生。

乡间俗话说,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现在,乡下屋檐没有了,但,该低头还得低头啊。

作者简介:

乡村老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乡村草房的屋檐下像个陈列馆)(5)

许卫国 江苏泗洪人,编辑记者 文艺编导、 文旅策划、文化管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约作家、中国凤凰智库专家组成员等;出版多部著作,远销海内外,曾获得国家、省、市多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