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是50岁才学《周易》的吗?

圣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里的“加”字,通汉字“假”;《易》指的是五经中的《周易》。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孔子曾发出感叹:假如上天多给我增加几年寿命,让我在50岁时学习《周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受这句话的引导,不少人误以为圣人孔子,是到了50岁时,才开始学习《周易》的?

历史上的孔子曾多次向隐士和高人,学习请教诗书礼乐等方面的学问。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曾是孔子的老师之一。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老子的简历。老子出生楚国,是周朝的史官世家,曾担任了东周守藏室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在古籍中,对老子的记载也不过数百字,说他大概活了160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200多岁,并认为他高寿的原因,是因为老子能修道养心!

由于老子的工作博览群书的原帮,使得李耳学问博深,对《连山易》、《归藏易》和《易经》等书籍了然于胸。

老子之道,源自《易经》中的“阴阳太极”理论。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

据考证,老子的“无为而治”等思想,正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而在老子著作的《道德经》一书中,受《易经》的影响很大,有人统计过,五千字的《道德经》中,有50多处文字均来源于《易经》。

在《史记-老子传记》中,司马迁还谈到了孔子向“老子问道”一事。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事后,孔子在谈到他的这一次问道时,曾称赞老子为“龙”。原文: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料记载,孔子不止一次,向年长他二三岁的老大哥请教学习。他向老子求教《易》学等知识后,悟出了道的玄机。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系辞》中,写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槖(音:tuó,囊,指的是口袋。)

可见,圣人孔子到了晚年学习《周易》,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孜孜不倦,出现了“韦编三绝”的现象。

那么,圣人孔子是50岁时才学习《周易》的么?

在《庄子-天运》一书中记载:孔子到了51岁时,还不曾领悟大道,于是拜求老子。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4)

老子问他:我素问孔子乃北方的大贤者,亦未领悟得道么?

孔子回答:还未得道!

老子又问:子恶乎求之哉?(你又是怎样寻求大道呢?)

孔子答:吾求之度数,五年而未得也。(我在礼乐、规范、法度等方面寻求大道,5年时间不曾得道)。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5)

老子再问:你又是怎样在礼仪、法度等方面领悟大道呢?

孔子回答:我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来寻道,12年未曾真正开悟。(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从孔子与老子的这番对话中可知,孔子在38岁就开始接触易学了,只是《周易》枯涩隐晦,没专业的老师指点,很难入门,没有读懂;或没有机会获得,在当时《周易》这本极其珍贵的全部书籍资料,很难掌握《易经》所包含天尊地卑等礼仪方面的哲理内涵。

与老子接触,并受到他的启发后,圣人孔子对《周易》才有了新理解和认识。

孔子为何告诫世人别乱卜卦(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6)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是指这位圣人到了50岁时,才能够理解《周易》的精髓含义了。

随后,孔子又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伏羲、神农、黄帝、周文王、周公等人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地整理,重点阐明了《易经》的义理、宣扬礼教思想,组合成了十篇《易传》,后人称之为“十翼”。

孔子不遗余力地宣扬仁学,正是效法《周易》中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义精神。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