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是国家必备的大型仪式,通过阅兵,可以彰显国威、军威、提升民族自信心。《周礼》中就有对阅兵仪式的记载,其后的汉、唐、宋、明各代,都举行过大规模的阅兵仪式。

清朝大阅制度的兴衰

皇帝亲自检阅军队,叫做“大阅”。王公大臣或督抚检阅军队,叫做“简阅”或者“校阅”。清朝统治者热衷于阅兵,早在清军入关前的天聪七年(1633年)和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就在沈阳北郊多次举行阅兵,此为清朝大阅之始。

清军入关后,更为注重大阅。顺治皇帝曾下过谕旨:“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顺治八年(1651年)初定大阅规制。“三年一次大阅”遂成为清朝定制。康熙皇帝曾言:“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驰。”他将大阅的礼仪、形式、地点、服装等列入典章制度中,完善了大阅规制。雍正皇帝制定大阅阵式,并绘成图式。乾隆年间,大阅规制趋于完善。乾隆三年(1738年)定大阅程序。

乾隆四年(1739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阅兵的地点选在南苑。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的《乾隆皇帝大阅图》,描绘的就是这次阅兵仪式上,乾隆皇帝检阅八旗将士时的英姿。此次大阅,规模之大,阵势之强,前所未有。

此后,乾隆皇帝又举行了五次大阅。嘉庆皇帝仅举行过一次大阅。到了道光年间,清王朝国势日衰,大阅遂止。

清朝朝珠背云样式(甲光向日金鳞开)(1)

郎世宁所绘《乾隆皇帝大阅图》

大阅的流程

其中,乾隆四年的大阅是清朝历次阅兵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参加这次大阅的有八旗兵两万人。

在大阅举行的三个月前,由负责天文气象的钦天监挑选阅兵吉日,再由兵部禀报皇帝,获得皇帝批准后,大阅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展。之后,八旗兵会修缮兵器、甲胄。

大阅举行的两个月前,八旗兵在驻地操练大阅的行阵之法。

大阅的一个月前,兵部整理大阅操场,八旗兵实地演练大阅。

大阅当日,八旗兵组成阵列,阵列左翼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阵列最前方的是汉军火器营、满洲护军火器营、满洲骁骑火器营,之后是鸟枪营。阵列中间则是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最后的阵列是护军营和骁骑营。

乾隆皇帝自御殿出发,进入阵列左翼,在阵列中央绕行一周后,返回御殿。

兵部尚书宣布大阅开始,蒙古号角声、螺声此起彼伏。紧接着,炮声连响三次,大阅开始!

清朝朝珠背云样式(甲光向日金鳞开)(2)

《大阅第二图·列阵》局部“正黄旗满洲火器营”

火器营率先出列,每前进十丈,枪炮同时鸣放一次,如此鸣放九次。到第十次枪炮轰鸣时,场面极为壮观,等到鸣金时才停止。火器演练结束后,八旗兵打开鹿角为入口,前锋营、骁骑营、护军营依次整队前进,其他各队紧随其后,鹿角门随后关闭。待八旗各营士卒进入指定位置后,伴随着阵阵螺声,八旗各营士卒开始演练各种阵法,反复数次。之后,再度响起螺声,阅兵部队整队返回列队的地方,变回初始的阵型。兵部尚书宣告大阅结束。皇帝本人进入军营,赐将士酒食,论功行赏。

清朝朝珠背云样式(甲光向日金鳞开)(3)

《大阅第三图·阅阵》局部

大阅的旗帜与甲胄

值得一提的是大阅将士所使用的旗帜和穿戴的甲胄,可谓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颇有“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境。

八旗中四个正旗的旗帜为方形、纯色;四个镶旗的旗帜呈五边形,镶黄、镶蓝、镶白旗的旗帜有红边,镶红旗旗帜有白边。汉军火器营的旗子上绘有金色的龙,上面有红缨作为点缀;满洲火器营、骁骑营的旗子与汉军火器营相同,但是有和旗子同一色调的长带作为装饰;护军火器营、护军营的旗子与前两者相同,但是以白带子作为点缀。

甲胄方面,穿戴蓝色甲衣、甲衣边缘装饰以旗帜颜色的是护军营;穿戴白色甲衣,甲衣边缘装饰以旗帜颜色的是护军校。护军、护军校的头盔上有红缨,护军将领的头盔上有黑缨。大臣的头盔上饰以貂尾、雁翎。乾隆皇帝的大阅甲为“明黄缎表,月白里,衣前绣五彩金升龙二,后正龙一”,极为华丽,彰显了皇帝的无上威仪。在这光鲜亮丽的旗帜和甲胄的背后,是清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

清朝朝珠背云样式(甲光向日金鳞开)(4)

八旗盔甲

“帝王之治天下,未有不以武备为先务者”。强大的武备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清朝统治者以弓马定天下,明白“忘战必危”的道理,热衷于举行阅兵仪式,将大阅作为太平时期统治者对国家武备力量的一项督察制度。大阅可以训练士卒,彰显国家强大的武备力量,震慑周边国家,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编辑]

蔡晨

清朝朝珠背云样式(甲光向日金鳞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