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四上第五单元第16课《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单元页的语文要素训练点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介绍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达成教材中的训练点,如何体现特殊单元的特殊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地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结合习作单元的训练目标,我们可以做以下考虑:

一是了解文章是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的。《麻雀》这篇课文是经典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老麻雀不顾自己安危,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介绍清楚。我们在整体考虑文章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通过其他的形式,把文章的叙述过程搞清楚。

二是要创造真实的原运用情境。对故事的整体把握,清楚作者如何把故事介绍清楚,还是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开,还是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三是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群。用教学任务群的形式,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驱动教学目标的达成。这里的教学任务群,既要整体关照单元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本篇文章的特点,同时具体落实课标的要求。

根据以上考虑,将本篇课文设计以下学习任务群:

1、清楚课文中的角色,画出角色示意图,综合考虑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作者的叙述过程。(设计意图:搞清楚作者的叙述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教学任务群地落实,就是弄清楚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规律,只有有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开展以后的教学设计。这一点,是教学常规,也是基于学情,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

2、设计教学任务:一是站在猎狗的角度来叙述文章“我为何放送到嘴边的猎物”;二是站在老麻雀的角度叙述“我是如何战胜猎狗的”。(设计意图:当我们掌握了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积累了最基础的语言规律,我们就要考虑适当提高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这样的教学目标,要能够反应我们教学进程的阶梯性,还要结合孩子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学习途径,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教学任务群,可以说是正好契合本课的教学设计,即转化角色,叙述本次事件的经过,实际上就是再次加深“如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这一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清楚课文讲了什么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介绍了那几个角色?

2、交流,老师板书,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统编四语上册教学计划 立足新课标任务驱动(1)

根据老师的板书,想象角色之间的关系,叙述整件事的过程。此过程,要给学生充分叙述的时间,自己练熟之后,在小组之间,继续练说,争取语言流畅、通顺。

3、全班交流,老师评价。老师在评价时,要结合具体的叙述情况,给予评价,可以将事情发展的顺序夹杂在其中。

第二板块:转换角色,再次叙述过程

1、默读课文,清楚老麻雀是如何做的。抓住老麻雀的动作、叫声、身体的状态,认真体会,做出批注,认真品读。

2、默读课文,清楚猎狗是如何做的,特别是抓住猎狗前后的变化,进行体会,品读。

3、列出表格,两者比较当中,加深体会。

老麻雀的表现

猎狗的表现

一块石头似的

挓挲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

浑身发抖

嘶哑的声音

搏斗

慢慢走进

嗅了嗅

张开大嘴

愣住了

没料到

满满地 满满地向后退

4、看着表格,把自己想象成老麻雀和猎狗,创设情境,完成叙述“我为何放送到嘴边的猎物”;“我是如何战胜猎狗的”。注意,结合两者的具体表现,把文章叙述清楚。充分地说,充分地练。

5、全班交流,总结经验。

6、总结出如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