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真是热到炸毛

杭州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西湖九溪已经变成九“奚”

甚至有人发出惊天一问:

谁会在40几度去重庆啊!

这背后,是令人颤栗的重庆45度气温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

热辣辣的重庆 火热热的天气 你敢去重庆爬山吗?

大家都巴不得一秒回到冬天

但是,冷就一定好吗?

历史告诉我们

冷比热要惨得多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2)

我们要了解古代气候,竺可桢是永远绕不开的一个人,他是中国浙大的前校长、中国气象学的奠基者。

他写过一篇名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但凡后人要写中国古代气候,就要提到这篇论文,大家可以去拜读一下,超级牛。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3)

竺可桢画像

他把5000年中国历史重新进行了气象学分期: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100年——考古时期

公元前1100至公元1400年——物候时期

公元1400年至公元1900年——方志时期

公元1900年之后——仪器观测时期

这份珍贵的气象研究,使得几千年前的中国与现代中国可以真正地感同身受。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4)

安阳殷墟就属于考古时期 可以从出土的甲骨上得知 河南的大象是本土产而非引进 说明当时河南的气候温润

从竺可桢的分析中,我们应该明白考古、方志、仪器观测时期的意思,但物候时期是啥意思?

古人没法像现代气象学一样将温度量化记录下来,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把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记录下来,这就是物候。

为了理解“物候”,就要把历史上最典型的物候记录的时代——唐朝——推出了,典型就是因为:1.唐朝挺热,是典型的温暖期2.留下了大量的描述气候情况的唐诗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5)

唐画中的女性着装 其实是相对不那么厚重的

我们知道现在的西安(长安)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又因为比黄土高原低500米,热气很容易聚集,比较闷热酷旱。

而在唐前中期,降雨更多,甚至接近亚热带暖润气候

在看诗词里,最出名的有,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还有王维直接写了句“长安客舍热如煮”。

可见,长安的热,是长安人的共同认知。

天气热,长安人避暑也有一招,从玉华宫、华清池、翠微宫等这些唐代的离宫就可以知道,当时暑期避暑已经是皇室贵族的生活常态了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6)

陕西雨岔大峡谷 西北大省陕西的天气相对偏干

在暑气最盛的时候,帝王还会赏赐冰块给群臣,叫“颁冰”,刘禹锡就写过唐太宗颁冰的事儿——“寒冰颁上才”。

冰的使用方式也和现在大差不差,用冰来冰镇水果、调制冰水、制作乳酪樱桃、青蔗糖汁,但最让人口馋的还是冰镇酒醪,这是唐人在夏至之后最爱的食物,就是喝冰镇酒避暑,杜甫也描述过——“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椀碧玛瑙寒”。

普通人用不上夏冰,那就穿薄衣服呗,葛布制作的夏衣,透气吸汗。还有用竹子、藤编的凉席这些的,只不过帝王用的是象牙席,这个在烟台博物馆有实物保存下来。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7)

唐画中的水果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8)

西安博物院藏的俑 唐代的俑服饰都相对轻薄

种种这些记录,都可以证明唐代是真的热啊。

这种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虽然让皇室到民众都热到爆炸,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让唐代丰饶、富足了200多年。

为什么说天气炎热能让唐代富饶呢?因为天气变冷让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9)

大家都知道,在公元755年,发生了改变唐朝命运的安史之乱。

持续了100多年的唐朝温暖,在八世纪中后期开始降温了,而安史之乱正好与唐朝气候渐暖、渐冷两个阶段的转折点不谋而合

要知道在八世纪中后期之前,唐朝气候温暖湿润,农牧业界限北移,把农耕区扩大了很多,农作物的生长期变长,复种次数增高,农业经济那是大爆发了。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0)

竺可桢曲线中看得到 唐朝的温泉期到了后期下滑

但早在温暖唐朝,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气候变暖带来的国力、人口暴增,唐朝开始东征西讨,把很多征服的游牧民族带到中原,胡汉杂居,使得游牧民族能在温暖宜居的条件下不断壮大

而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胡人,可谓是在水肥草美的温暖唐朝庇佑下,把财力、军力发展到了可以与中央政权长期对抗的水平,安史之乱才能持续8年之久!

也就是在755年前后,唐朝人口达到峰值,竟有8000-9000万人,温暖唐朝的消失,天气变冷、冬季提前、入春推迟,农作物生长期缩短

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开始南移,挤压唐朝生存空间,这8000万人中的不少人,开始从黄河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1)

西安博物院藏的俑 看面相,应该是胡人俑

当然,除了安史之乱,还有公元304年的西晋的永嘉丧乱,就发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寒冷期里。

还有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乱,公元112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气候恶化,北边的辽、西夏、金不得不南下占据华北地区,而南方的气候也发生了异变,不少少数民族也开始骚扰宋朝的南部,南北夹攻之下,根本分身乏术。

不仅如此,天气一冷,宋朝军队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有,军队无心恋战、战斗力低下的例子在宋朝文史资料中比比皆是。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2)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3)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4)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5)

四川宋墓出土的石刻 都是宋代军人的形象 图自/古一翻

可以这么说,古代一旦变冷,国破家亡的“诅咒”就会成真

当然了,这些动乱的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但自然的力量不可忽视。

气候变化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瞬间改变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力量平衡,也改变了历史,或者说,创造了历史。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6)

看完唐朝气候由热转冷,三次大的历史动乱,可能不少人还觉得这是历史巧合罢了。但将气候变化与历史变动联系起来考虑,并不是巧合,而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这又要提及另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了——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他是第一位将气候冲击引入民族兴衰分析的历史学家。

可以说,从他之后,大家开始考虑自然是如何在冥冥之中“操控”人类历史的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7)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图自/百度百科

比如,根据《中国军事史》的历代战争统计,从先秦到现在,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大小战争共计12800余起,而战争高峰期大致分布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元末明初,这些时代统统都是寒冷期或者气温下降时期

最近的例子就是,公元1550至1650年,这段时期算是寒冷期最冷的时期,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呢?1644年,清军南下入关。

也难怪崇祯皇帝在明王朝崩溃之时,高呼了一句“天亡我也”!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8)

郎世宁画《乾隆皇帝大阅图》

冷,在历史上造就的痛苦数不胜数,近2000年中,黄河地区的寒冷期间发生了101次瘟疫,占到了总次数的72%,同理,明清公元1368至1910年年间,瘟疫发生了93次,占到了66%,这时候的冬天非常寒冷。

而热,在大历史观下,汉唐的温暖期,客观上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唐朝开元贞观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创造了物质基础

唐朝盛而转衰的一年(唐朝因热而兴因冷而衰)(19)

《文姬归汉图卷》 描述的是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 在汉末战乱中被掳走至匈奴12年后 归汉的潇洒英姿

写到这里,回看竺可桢老先生1972年在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时,便将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因为,冬春季节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

热也好,冷也好,现今我们中国花了那么多钱去大兴水利、防涝抗旱、防灾保民生,没有其他杂七杂八的目的。

无非是从最早的大禹治水、封建时代的中国受气候摆弄而兴衰不断、民众受到自然影响而苦不堪言的大历史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存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绿树阴浓夏日长——唐诗中的长安之夏研究》

2.《西汉至五代社会治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

4.《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

5.《从气候变迁看汉唐时期文化重心的转移》

6.《气候冲击、人口压力与中国清代农民起义(公元1644-1911)》

7.《论唐代气候的变化及其影响》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

图片:除特殊备注图片之外,其余图片均来自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