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强国,但是,很多人包括德国人对德国人的国民性的认知,都极其有限而且片面。本文试着从历史纵横角度加以分析,从精神层面解剖德国人,了解他们的过去,预知他们的未来。

首先明确三个概念:日耳曼、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或日耳曼人(英语:Germanic,德语:Germanisch)泛指公元前2千年至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中部的语言、习俗、文化接近的部落,公元五世纪时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部落迁移、分化,各自发展成后来的挪威人、瑞典人、丹麦人、冰岛人、英格兰人(盎格鲁萨克逊人)、荷兰人、德意志人(德国人)、奥地利人等(奥地利与德意志在历史上分分合合,最近一次是1938至1945年期间被纳粹德国并吞。)日耳曼人还包括瑞士、比利时境内讲德语的人群,还有一些日耳曼人后裔移民世界各地。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1)

神圣罗马帝国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统治时期(1155年-1268年)的极盛疆域

德意志人——现代德国人的直系祖先——由生活在今天德国境内的日耳曼部落演化而来,德国人对自己的称呼是Deutsche,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是Deutschland。

“民族”这个概念在汉语的定义和使用相当混乱,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民族”截然不同,本文不展开论述。本文使用一个英文词nation。nation这个字在现代英文中不仅有中文“国家”的含义(即英文的同义字state,country),也可解释为“民族”(即英文的同义字people、tribe、nationality),确切的中文翻译是“国族”、“国民”:具有包括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在内的多种意义,与具有国家政治体系的民族型态相联系。

理清了三个概念,就可以剖析德国国民——也就是生活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日耳曼部落的后裔的民族性了。笔者从纵、横两个坐标比较、分析,也就是看看德意志人在历史的当时做了什么,从过去到现在做了什么,然后,就可以预见德国人和德国的将来。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2)

徒有虚名的“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3)

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期,莱茵河以东、易北河以南的这片日耳曼部落居住的土地被罗马军团入侵,成为边疆行省。当时日耳曼人被文明、发达的罗马人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人。当时古希腊、古罗马已经发展出高度的科学、立法、文化、艺术,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凯撒、屋大维、西塞罗、塞涅卡、塔西佗、李维这些思想巨人,而日耳曼部落还生活在茅屋草棚的后狩猎时代。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4)

神圣罗马帝国双头鹰旗帜

公元476年9月4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德意志这片土地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直到843年《凡尔登条约》三分王国,这片土地成为东法兰克王国。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接受皇约翰十二世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土地进入“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时代。

从公元286年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到962年,将近7百年时间,欧洲处于民族迁移、国土分裂、重组的混乱中。不仅欧洲大陆,海峡西边的英伦三岛也被北欧维京人侵占。可以说这一时期欧洲原有的古典文化、科学停滞,开始进入“黑暗的中世纪”。313年《米兰赦令》允许基督教合法化,可称少有的“亮点”。乱世中的德意志人开始进入封建领主时代,逐渐适应农业社会。在政体上,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延续近千年,直到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威逼利诱下,16个原神圣罗马帝国成员签署《莱茵联邦条约》,脱离帝国。同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帝国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号,帝国解体。

962年至1806年这漫长的8百多年间,德意志土地和欧洲都发生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德意志人的各诸侯国各自维护封建统治、建立宣帝侯制度。与此同时,英伦三岛、法兰西、南欧、东欧,乃至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66年,来自法国诺曼底的诺曼人入侵英格兰,“征服者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到了1199年,英格兰国王成为欧洲最有权力国王。到了13世纪初,英王约翰的权威受到贵族领主的挑战,被要求限制绝对王权。约翰采取妥协的办法,于1215年6月15日在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英语:The Great Charter,又称《自由大宪章》,英语:The Great Charter of the Liberties),1225年正式成为法律。这份法律文件随着后来英国人移民北美和海外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其有效性延续至今。《大宪章》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限制君王权力。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5)

经过与贵族们的协商、妥协,英王约翰于1215年6月15日在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并限制王权,影响至今

在17世纪英国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历次冲突中,《大宪章》有效地维系双方的谈判、妥协,最后形成立独特的君主-议会-内阁制度,维系了英国的政体和国家的稳定和延续。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大宪章》加以研究,1748年以匿名发表《论法的精神》,在法兰西大革命后演变成现代的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内阁制度的理论依据。《大宪章》的保护私有财产的理念在美国宪法及现代民主国家的法律中得到体现。

紧接着《大宪章》运动,14世纪至18世纪,欧洲发生了几个社会思想、政治、科学发现方面的重大事件: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美国独立(脱离英国,因此列入欧洲大事)、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始于意大利的佛洛伦萨及周边地区,涉及所有文化、艺术、建筑、科学方面,传播到整个欧洲,其意义简而言之:将人的精神世界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以人为本、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诞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莎士比亚、但丁、薄伽丘、马基雅维利这些天才人物。文艺复兴为17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启蒙时代奠定了基础。

15世纪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英语:Age of Discovery)则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并发展了地球测量、天文观测等技术。开启后来世界商业贸易、地缘政治剧烈变动时代,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拓荒时期。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欧洲强国,并且直接导致威尼斯、热那亚等昔日地中海沿岸商业中心的衰落。19世纪开始,英国舰队和商人征服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登上世界霸主地位,奉行的依然是海权思想。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6)

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贸易方式

1620年9月6日包括35名清教徒在内的共102名乘客登上五月花号(英语:Mayflower)木帆船,从英格兰出发,11月11日在北美洲鳕鱼角附近靠岸。1775年开始,他们的后代开展摆脱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782年11月30日,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代表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国成为美洲首个独立国家。在这片以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立国的新大陆,埋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并且使未来的美国成为最强大的民主国家。

18世纪70年代,法国深陷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民不聊生。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国王路易十六、贵族、激进派之间争吵不休,矛盾难以调和。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和部分巴黎卫兵攻占巴士底狱,矛盾升级为暴动,法国陷入长达十年的“恐怖时期”内乱,直到1799年开始进入拿破仑时代。与善于谈判和妥协的英国人不同,缺乏理性的法国贵族和平民容易被煽动而采取激进暴力行动,这在后来的巴黎公社暴动中再次得到验证。法国的动乱对欧洲诸国没有产生实质影响,而乱世枭雄拿破仑却重组了欧洲的版图,其丰功伟绩之一就是前述的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进入物资认知的“科学革命”(英語:Scientific revolution)和精神认知的“启蒙时代”(英语:Age of Enlightenment)。当时相信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可以解决人类实存(英语:human existence)的终极问题。从此,人类历史展开在思潮、知识及媒体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的历程。第谷、开普勒、培根、笛卡尔、列文虎克、莱布尼兹、牛顿等人是这一时期的科学巨人。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蒲丰、孔多塞、杜尔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是当时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中的不少人是百科全书式的通才。

欧洲处于风云激荡、脱胎换骨的8百多年中,神圣罗马帝国发生了什么呢?它一直在风云激荡之外,维系着“帝国”的封建农业社会。1356年,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谋求诸侯对其子继承皇位的承认,在纽伦堡签署《金玺诏书》,确认了7名选帝侯制度。巅峰时期“帝国”版图以德意志为中心、包括奥地利、捷克、瑞士、波兰西部、弗里西亚王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勃艮第王国(法国东部)、意大利王国(现在的北意大利)。它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一个徒有帝国之名,实际由数百个亲王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主教国、教会领地组成的松散联盟,帝国内的小国都各自独立为政。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它的定性极为准确:“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就是个乌合之众的怪物。

德国日耳曼人长什么样(日耳曼人和德意志国家的崛起)(7)

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金玺诏书》,确定“选帝侯”制度

当选帝侯们、封建贵族、主教们忙着用联姻、土地交换等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之时,罗马天主教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出生于萨克森王国的神学家马丁·路德于十六世纪初发起宗教改革,最终是全欧洲的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兴起。路德分别于1520年和1521年,拒绝教皇利奥十世和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关文件的命令,路德被判破坏门律,也被神圣罗马帝国定罪。同期,基督教新教神学家乌利希·慈运理在苏黎世领导了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是对教义理解和解释的异化,并没有达到摒弃宗教、回归人性的程度。它没有产生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那样巨大而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效应。除了受到打压的宗教改革,在8百多年间,德意志人在思想、文化、艺术、科学、商贸诸方面都是落后的,与群星璀璨的英国、法国、甚至意大利相比,无论从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德意志人凤毛麟角,暗淡无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