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病原以及发病原因:

每年的7-9月,华南区域池塘水温已达30℃,部分地区池塘水温高达33℃,让人闻风丧胆的“高热病”流行爆发。对罗非鱼养殖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高热病”实际上是由于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副乳房链球菌、格氏乳球菌等引起的肠道以及全身感染;在水温30℃以上,pH8.0以下比较活跃,资料(图1)表明腹腔注射以及口服灌胃能快速、大概率引起高热病感染,在养殖中口服灌胃表现为口服摄入,当罗非鱼体质差或肠道差的时候,摄食到链球菌后比较容易引起链球菌在肠道感染;拉网、寄生虫叮咬,以及体表擦伤,再经过表层水高温烫伤引后起鱼体表损伤加剧,且不能得到及时恢复时,造成链球菌从体表入侵,引起高热病爆发。另外,在罗非鱼肝脏病变、肠道肠炎、水质较差、底质较差的塘口,高热病的发病将是必然。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1)

图片来源:[1] 朱佳杰,沈夏霜,罗伟,敖秋栀等. 无乳链球菌不同途径感染吉富罗非鱼后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规律研究。

高热病常见症状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2)

病鱼呈现明显的凸眼,明显的体色变淡,嘴唇与口腔周边发紫、充血。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3)

体表粘液、鳞片脱落,体表充血、出血,鳃盖周边呈现紫红色。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4)

病鱼眼球凸出,眼球内出现白浊絮状物;病鱼还呈现出弓形,在水面痉挛打转;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5)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6)

病鱼患有严重的肝胆综合症,出现肝肿大、萎缩、纤维化病变、肝发黑;胆囊肿大易破,胆汁墨绿;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7)

罗非鱼疾病诊断图解(一文让您了解罗非鱼)(8)

病鱼出现肠炎症状:下风口出现浮便、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发红,肠内出现半透明胶体,严重的出现套肠;

高热病的防治现状

1、平时预防不科学或不注重预防。防病观念不足,杀虫、消毒不到位;长期大量投料,鱼类过度饱食;没有针对性的使用保肝护肠药品保健;没有定期的改底调水;综上,鱼体质下降以及环境恶化,大幅度提高了高热病的发病率。

2、用药不合理和滥用药物。发病后大剂量、长时间使用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抗生素原粉或磺胺嘧啶进行治疗,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毒副作用较大,但对鱼体损伤较大,往往容易复发或引起肝胆综合症等后续问题,造成久治不愈、死亡持续时间长,损失较大;并且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无明确规定可用于水产治疗,情节严重时或造成违法。

面对来势汹汹的高热病,我们该如何做到有效防控呢?

1、降温。

①搭建遮荫网:在投喂区或鱼类活动区域搭建遮荫网,遮光以达到降温目的,遮荫范围须小于水面三分之一面积。

②加低温水:加注山泉水、机井水等温度较低水体,降低池塘整体水温。

2、减少罗非鱼体表损伤。

①预防性杀虫:根据季节变化,使用正规厂家杀虫药,对寄生于鱼体的锚头蚤、车轮虫、指环虫等进行防控,以减少鱼体表损伤。

②避免机械损伤:减少不必要的拉网、捕捞活动,在拉网后及时使用草本活性碘进行水体消毒。

3、改善池塘水体环境,减少水环境中的病原数量。

①定期改底。可使用渔底康全塘抛洒,氧化池底淤泥,杀灭底泥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减少水体中的致病病原。

②培菌爽水。每10-15天使用光合细菌、鱼用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生态占位水体,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降低致病菌感染罗非鱼的风险。

4、保肝健肠,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

①定期使用复方绞股蓝、鱼用多维、特免皇拌料投喂7-10天;或定期使用肝肠康,每日最后一餐投喂,使用10天,修复罗非鱼受损的肝脏组织,维护罗非鱼肠道、鳃部的健康,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②使用乳酸菌类产品拌料或直接使用发酵功能饲料投喂,补充并维护罗非鱼肠道的有益微生物群,抑制病害菌繁殖,还能提高饲料吸收率、减少粪便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5、合理喂料,在高热病流行的7月中下旬到八月中下旬。把投喂时间调整在早晨和傍晚,避开高温;投喂6-8分饱,避免过量投喂,减少鱼体负担;降低肠炎、肝胆问题的发生。

6、调整卖鱼模式,规避高热病的病害风险;有条件的塘口,可通过调整养殖模式和放样时间来规避病害风险。即在每年的7月上旬前,使池塘中的罗非鱼达到上市规格,及时售卖。再晒塘和清塘后放养罗非鱼苗种,开始下一造的罗非成鱼养殖,通过高温季节养殖罗非鱼苗种的方式来实现有效规避罗非鱼高热病的病害风险。(出处:水产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