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温庭筠(约812一约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都(今山西祁县)人。宣宗大中(847-859)年间,屡试进士不第。曾官隋县和方城尉,终国子监助教。诗词并工,词的成就尤高。诗大多设色浓丽,辞藻繁密。词“精妙绝人”,偏重写闺情风格浓艳绮丽,深细婉约,为花间派鼻祖。但他的《过陈琳墓》沉郁悲壮,具有一股兀傲愤激的狂生意气。原集已佚,后人辑有《温庭药诗集》和《金荟集》。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1)

温庭筠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①陈琳:字孔璋,汉末广陵人。曾避乱冀州,为袁绍所辟。绍死,曹操辟为参谋祭酒,典记室。军国文书多出于其手。墓在江苏省邳县。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2)

温庭筠

②青史:《三国志》有《陈琳传》。遗文:系指本传内所附文章。③飘蓬:指飘泊不定的行踪。④词客:意即文士,指陈琳。⑤霸才:辅佐统治者成就霸业的人才,作者自谓。君:指陈琳。⑥石麟:陈琳墓前的石麟。⑦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建安十五年(210)冬曹操所建。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3)

陈琳墓

温庭筠是晚唐才子之一。《旧唐书》本传载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好“狂游狭邪”,“污行闻于京师”。而且恃才慢权贵,因此累试不第,在仕途上极不得意,只做过方城尉和隋县尉之类的小官,潦倒终生。他的诗成就虽不如词,但反映现实面较广。

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包括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的内容。《过陈琳墓》即是一首将吊古之情与自伤之感结合得相当完美的咏史诗。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4)

陈琳墓

这首诗的首联写自己曾于史书之中见到陈琳的文章,因其文采风流而生仰慕之心。而今日自己亦是文采风流,却身世飘零,又有自伤之意。“过此坟”既是点题,又暗藏生不逢其世之恨。

以文章飘零之身而过荒凉之坟,而且是一位“词客”兼“霸才”,身世之感自然倍加强烈。颔联中“词客”和“霸才”互文见义,是全诗的纲领性文字。陈琳以词客之身,虽埋骨九泉,若灵魂有知,也应当识我为同类。我虽有霸才之实,却无明主可以投靠,而陈琳既为霸才,虽然也曾屈居袁绍的幕府,但终究栖身于曹操那样的明主。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5)

影视剧 曹操

两句中的“应”字和“始”字用得相当准确。“应”字有兀傲之气,兀傲之中又有辛酸;“始”字含沉痛之情,沉痛之余又有不平。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称“霸才无主始怜君”句插入自己凭吊。

这种凭吊暗含有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意。颈联谓陈琳墓前石麟已埋没于春草之中,便是身为一代霸主的曹操,身后也只能任其铜雀荒凉下去了。古坟与荒台象征着“唯才是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霸才霸主也只是一种陈迹了。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6)

古坟

尾联谓自己临风惆怅,想到今日文章的无用,为博取功名计,只能以书剑飘零之身去从军了。这里回应首联的“今日飘零”。据《玉泉子》载,温庭筠少年时举进士不第,因而“客游江淮间”。陈琳墓在江苏淮安邳州(今江苏省邳县),从这首诗的内容和情绪来看,这首诗一定作于其客游江淮之时。

温庭筠思想风格(温庭筠是花间派创始人)(7)

江苏淮安

整首诗直抒胸臆,凭借一股兀傲愤激的狂生意气,使得飘泊不遇的身世之感一泄千里,沉郁悲壮,与其香艳的词风迥异。虽然是一首咏史诗,却丝毫不为题材所限制,构思巧妙,自出机。

诗中通过多次对比和对照,如青史留文与文章飘零的对比,词客、霸才的身份的对照,荒凉之坟与飘泊之身的对照,霸才有主与无主的对比,写得英气逼人。诗的语言锤炼甚精,造辞造语不蹈袭前人,而且声调和谐,具有音节之美。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温庭筠诗曰:“七古句雕字琢,腴而实枯,远而实近……五言律尤多警,七言律实自动人。”语极中肯。

参考资料

《过陈琳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