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欢快热烈的《跃龙门》拉开“恰是百年风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暨宛平剧院开台演出大幕。集传统与时尚于一身的“上海之扇”在中山南二路与宛平南路路口打开,南腔北调、经典新作、名家新人汇聚于阔别观众5年又重新回归的舞台。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既是演员,又是主持人,宛平剧院大剧场舞台多达25个正方形网格升降台、转台棋盘分布,让他每次亮相“上天入地、左突右冲”,“非常现代化的网格设计结合高科技声光电、冰屏,使传统戏曲耳目一新。以前宛平剧院有些破败,自从开始修建新剧院,我每次开车路过都会看一眼,刚刚我还去了小剧场、多功能厅,功能太齐全了。”

上海沪剧院演员朱俭已在宛平剧院排练三天,23日演完《邓世昌》片段,他主演的《一号机密》又将在25日亮相宛平剧院,“进入后台,舒适而亲切。戏曲服装厚重,宛平剧院空调冷气足,演员赶妆也不会急躁。这里舞台对新编戏非常友好,音效、声控讲究,舞台深度足够大、吊杆多、附台开阔。”老艺术家梁谷音同样从上到下转了一圈:“我们期待宛平剧院很久了,这里成为又一个戏曲新天地。”

宛平剧院舞台有多大 宛平剧院时隔5年重开大门(1)

建立于1988年的老宛平剧院,既做演出又放映电影,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戏曲演出空间。全新的宛平剧院在徐汇区中山南二路857号、859号原址基础上推倒重来,历时5年。古色古香的戏曲折扇造型,是它带给戏迷的全新形象。

新宛平剧院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地上高度5层,地下3层,包括一个996座的大剧场,一个262座的小剧场以及配套的多功能演艺厅(含可收纳式座位209座)、影音体验中心(40座)、专业排练厅(150平方米)等文化空间。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建筑汲取灵感,将可建设范围最大化地围合起来,形成聚拢内向的前厅,“宛平剧院靠近内环高架,交通便利。但车辆杂音无可避免形成干扰,新剧院将大门向内推进,在门前形成‘隔而不断’‘大隐隐于市’广场空间。 ”

戏曲文化成为贯穿宛平剧院设计的主线,“大厅上抬、小厅下压”手法减少大小剧场互相干扰,为前厅留出充足体量。在平面及竖向布局中,不同观演区错落叠放、互不贴邻,满足同时使用、互不干扰的功能需求。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复合空间,实现“移步换景”、“一幕一幕不同变化的戏剧性展开”。总占地面积不增加,但新剧院使用面积比老剧院扩大3倍。

老宛平剧院兼作电影院,存在舞台深度、宽度不足,侧台、附台面积小等问题,道具、布景缺少转换空间。新剧院舞台面积扩展,吊杆、灯光、音响选用国际最新科技产品。改扩建论证会多次邀请京、昆、沪、越、淮、评弹等院团演员、舞美技术人员和业务主管参加。当年轻人听到舞台升降台、转台设计都眼前一亮。中国传统戏曲以“一桌二椅”为特征,布景简约,升降台、转台极为罕见。新的宛平剧院在舞台安装正方形网格化升降台、转台,演员脚下处处有玄机,能如魔术般“腾跃挪移”。戏曲演出服装庞杂、繁复,将军靠旗旋转起来有两三平方米,头冠翎子长达两米,演员一旦穿戴齐备,离舞台越近越好。新剧院的演员通道也较以往变得更为宽敞。

宛平剧院舞台有多大 宛平剧院时隔5年重开大门(2)

观众需求,也是宛平剧院考虑重点。观众希望离演员越近越好,另一方面传统戏台音响跟着感觉走,前排听戏太响,后排听不清。在新宛平剧院,观众席呈马蹄形收拢结构,与舞台尽可能近。音效不再模糊地凭耳朵感觉,而是请专业声学团队用仪器进行测评,根据不同剧种调节。

夜幕中,宛转悠扬的戏曲响起,在《唱支山歌给党听》旋律中,开幕演出圆满落幕。上海各戏曲院团由于缺乏大场地,新编大戏合成需要四处奔波,宛平剧院让演员有了稳定的大后方,“赶场排戏、演戏,造成体力与精力无谓消耗,又不容易形成固定的观众群。有了宛平剧院,不再夜奔排戏,对演员是福音。大家还能在这里与来自外地、外国同行进行交流互动。”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表示,“承载一代上海人文化记忆的宛平剧院,从昔日旧模样,到今天焕然一新。它将成为上海戏曲艺术的先锋,创造上海文化新的高峰,成为展开国粹艺术的扇面、描绘戏曲辉煌的图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说明:除题图外,均蒋迪雯摄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