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观古人言行,可以修己心,走进历史,探索镌刻在岁月洪流中属于绍兴的记忆。我们决定去范蠡祠和绍兴博物馆看看。
【信步范蠡祠】
▲ 照壁上撰刻的四个鎏金大字“中华商祖”
我们远远地就已经看见了“中华商祖”这四个硕大无比的字。天气还是有点冷,全副武装的两三行人骑着电瓶车从照壁前一下窜了过去。
▲ 走近看看~
陶朱公范蠡,是浙江商人的远祖,如果他出生在今天,那么他肯定是一个时政报、财经报和军事报都会争相约见采访的跨界全能成功人士。
范蠡与绍兴的渊源颇深,绍兴又名“蠡城”,旧时的绍兴城就是范蠡亲手设计并率众建成的。
▲ 范蠡祠正门
绍兴旧有范蠡祠庙多处,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范蠡祠,重建于2007年。
▲ 东西配殿
▲ 正对大殿的戏台
祠内的布局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平王江边的舜王庙,东西小楼、戏台、正殿,可能天下祠庙都是一个样吧,范蠡祠的整体布局真的与舜王庙有着七八分的相似。
▲ 天官赐福
戏台正对的大殿上画着天官赐福的画像,铜钱元宝,童子绕膝。
戏台两侧“出将”、“入相”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出将”就是戏剧舞台上的“上场门”,“入相”则是“下场门”,借用“将”、“相”,有美好祝愿的寓意在其中。
▲ 大殿中端坐的范蠡像
范蠡塑像置于殿中,睿智焕发,慈眉善目。
▲ 供桌上与时俱进的供品
供品是苏打饼干,也不知道范蠡吃不吃得惯。
▲ 篆书:越
▲ 长着青苔的石狮子
▲ 出门,照壁上雕印的《重建范大夫祠碑记》
在我们浏览《重建范大夫祠碑记》之时,“越王句践”突然撞入我们眼帘,开始,我们认为书写碑记的匠人过于粗笨,竟然连 “勾”都写错了。百度后,我们才发现“勾践”确实有两种写法,学习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从商从政,成绩斐然。陶朱公的成就显然是让无数世人望其项背,拍马莫及的。人无完人,世上鲜有陶朱公,我们不必奢望事事都能做得完满,不忘初心,在一个行业脚踏实地,稳步向前便好。
▲ 培新小学
【参观绍兴博物馆】
▲ 绍兴博物馆前的薪道与青铜剑
走近绍兴博物馆,最先占据我们视线的是这组庄严肃穆的青铜雕塑。纵向长40米的青铜薪道,长12.8米,重8吨的青铜剑抽象雕像,整组雕塑寓意胆剑、卧薪,奋发图强。
▲ 走进大门
▲ 大厅一览
大厅正中央,盆栽围绕着一座等比放大的伎乐铜屋。1982年3月,伎乐铜屋在绍兴市坡塘狮龛子山306号墓中出土,真正的伎乐铜屋现被收置于浙江博物馆之中。
高耸的屋顶似束发之带,绍兴博物馆的主展馆整体造型设计就是取自伎乐铜屋的外观建设。
▲ 先越展区
根据绍兴历史上建置的变更,绍兴博物馆划分了“先越、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六大部分。
▲ 现在看来简陋无比的先越工具
▲ 陶大口盆、陶壶、石钺、夹砂红陶鱼鳍形足鼎
▲ 拔剑的青铜越王像
▲ 各色纹路的陶器
▲ 战国时期编钟编磬乐器
▲ 上蒋2、3号墓出土文物
▲ 青铜剑
▲ 凑近看看
▲ 这两把青铜剑的名字很有趣:“越王不光”
青铜剑的剑身一边刻有"越王越王",另一边有"不光不光"字样,后世简称“越王不光”剑。
▲ 龙窑:陶瓷窑炉形制
形如龙身,依山而造。形制之中,有人打水,有人雕刻,有人塑形,千百年前龙窑制瓷的画卷,不用想象,就这样完整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 青铜制品
▲ 屋模
青釉瓷的各色屋模与水井模,小巧古拙,憨态可掬。
▲ 五管瓶
五管瓶俗称五端壶,是在墓葬中作为“谷仓”意涵的明器(即冥器),含意为“五谷丰登”。在绍兴,方言“五管”谐音“五子”,因此五管瓶还有五子登科之意。
▲ 造瓷图
▲ 青釉瓷形器
▲ 南齐维卫佛石像
这尊南齐维卫佛石像比新昌大佛寺内的弥勒洞窟造像还要早28年成像,可以说是江南最古老的佛像之一。石佛肩膀宽厚,躯体丰腴,仪容端庄,神态和悦,算得上是绍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 地下还有一层,下去看看
▲ 绍兴建城形制
▲ 绍兴城沙盘
沙盘前方有一排绍兴特色景点的按钮,后方是一个大投影仪,只要将手按在按钮上停留几秒,投影便会播放该景点的宣传介绍片,沙盘上也会相应地亮灯标志位置。
▲ 全屏投影
跟着全屏投影,我们划开水道,跟着摇晃的乌篷船,纵览了一遍绍兴的山水。
▲ 陶俑:上朝
▲ 近代绍兴的才子名士
▲ 近代绍兴的才子名士
▲ 博物馆外骑脚踏车玩耍的小孩子
一个个展馆慢慢逛过去,等我们走出博物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了。博物馆外面哪里都是家长带出来放风的孩子们。
览古至今,仰望先哲,历史的车轮倾轧而过,一切前因皆化为虚无,但是总有一些东西留存,或是一盏破碎了的茶杯,或是一句说过千万遍的誓言,或是一种镌刻在石碑上的精神……它们会淌过万年不变的岁月河流,将过往一点点剥落给你看。
首发:遇见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