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精华版)》1
提到秦国,你能想到什么?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词是秦始皇,出现的第一件事是统一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大秦帝国。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一起,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秦帝国的统一大政权虽然仅存在了十五年,但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秦始皇能最终统一六国,也绝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祖祖辈辈老秦人的不懈努力,秦国不可能从一个积贫积弱濒于灭亡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势大国。
今天我们就跟随孙皓晖老师的《大秦帝国(精华版)》,一起来看看秦始皇的先祖们是如何救国于危难的。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
孙皓晖,原任西北大学法学教授,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明史领域的重要理论家、著名历史小说家。
自1992年开始,孙皓晖老师在法学研究基础上转入中国文明史研究,历经16年完成11卷本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而这套《大秦帝国(精华版)》是在保留了主线故事的基础上精简而成的。
故事一开篇,秦魏大战,秦献公被魏武卒方阵一支剧毒冷箭射伤,性命岌岌可危;魏军统率丞相公叔痤,被秦军轻兵突袭俘获,两方同时失帅,战事僵持。
秦献公次子赢渠梁临危受命,被立为太子,献公死后,赢渠梁继位,史称秦孝公。
提起秦孝公,可能不太出名,但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你一定听过,这位秦孝公就是当时的君主。商鞅变法得以成功,除了商鞅的聪明才智,秦孝公的睿智绝对功不可没。
书内文字
孝公大局观,临危不乱献公离世,孝公做了三件事:第一,朝臣分工不变,各司其职。第二,升赢虔将军为左庶长,总领秦国兵马。第三,将杀父仇人公叔痤风光送回魏国,并将河西之地划归魏国,以求得与魏国休战,为秦国争取发展时间。
秦孝公能够放心大胆倚仗自己的兄长,将兵权完全交付;能够将杀父之仇放在国家发展之后,足见他是一个心胸宽大,有大局观的人。
卫鞅曾这样评价秦孝公:这位君主身上有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他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慧眼辨才,沉静深远。他将这些过人的品质集于一身,令人叹服。与这个年轻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令人胆气顿生。
孝公高情商,待人暖心在《大秦帝国(精华版)》第一本书中,有几个主要人物:景监、赢虔、车英、卫鞅。这些变法中的股肱之臣,无一不对秦孝公死心塌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书内文字
景监冒死回秦通报“六国分秦”计划时,累到踉跄倒地,孝公欲亲自抱景监进政事堂。在城门口偶遇先贤后人子车英,孝公不避讳自己先祖的错误,与车英一起唱《黄鸟》,追念先贤。在战事上始终相信赢虔,从未对兄长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当兄长为自己的儿子受刑时,孝公第一时间去看望。对待卫鞅,孝公更是全然相信,为他扫清变法路上的一切障碍。
“君择臣以才,臣择君以明”,有如此明君,这些能干的贤臣又怎么会不对秦国、对孝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孝公有胆识,步步为营在秦国变法之前,卫鞅与秦孝公畅谈三日,除了谈变法细节,卫鞅还向孝公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使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第二,国法不避权贵,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第三,国君对变法大臣须信赖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
这三个条件,实现起来极为困难,但秦孝公对卫鞅说:“强秦是我毕生大梦,终我之世,绝不负君!”而秦孝公也确实做到了,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从没怀疑过卫鞅,即使卫鞅处罚了太子和两位太傅,对应虔实施了劓刑,孝公对卫鞅也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
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抵触情绪最大的当属老太师甘龙,太子犯错就是他一手设计的。孝公对太师一直很尊重,可是甘龙对秦公的权术谋略,却感到莫名其妙的畏惧。
甘龙评价孝公说:他那不露痕迹的权谋动作,每次都击到了朝局要害,他没有寻常国君惜权如命的弱点,敢于将最大权力交给他所信任的重臣。他不关注细致具体的政务,只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
写在最后看完了《大秦帝国(精华版)》的第一本,秦孝公的故事也落幕了,从他24年的执政生涯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治国驭人的几个特点:
- 不动声色,击中要害;
- 敢于放权,用人不疑;
- 不拘细节,把控方向。
难怪卫鞅会对他说:“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绝不负君”。难怪献公要把国君之位传给他,献公一定是看到了次子身上的这种人格魅力,相信他可以带着老秦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领导,你是否愿意为了他,拼尽全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