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宫廷御用画师。代表作现实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宣和年间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专攻界画宫室,(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本人无款印,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清河书画舫》、《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
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张著的题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具体人数有争议),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82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堪称奇迹。
图后有明·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收藏用双龙小印印记,均已遗失,原因多种无法考证。
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 双龙小印印记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摹据统计,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幅。
据说《清明上河图》历时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
《清明上河图》第一次(1127年)出宫是(史称“靖康之变”)流入民间100多年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早期再度进宫藏于秘书监内。
《清明上河图》第二次出宫是在元朝末期至正年间,一个宫廷装裱师,发现传世国宝,邪念动心,仿造摹本,将真迹替换出宫。浙江杭州收藏家陈彦廉获得此图、转卖给江西人杨准(1351年)。经朱鹤坡、徐溥、陆完、顾鼎臣等收藏家手里流传。期间流落民间200多年。明中期,严嵩当权,强行从顾鼎臣家索得《清图》占为自有。子严世番事发倒台,严嵩被嘉靖皇帝下诏,罢官削籍为民,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宫是嘉靖(1743年)。经明朝万历年间皇室内务府收藏,后被太监冯保偷出,加了题跋,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署名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之后真本去向不明。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1578年)出宫,200年后,由清朝湖广总督陆费墀、毕沅收藏,(毕沅是清朝中期著名学者,是1760年的殿试状元)。1797年,受到和珅案牵连,革除世职,毕沅坐罪至死抄家,《清明上河图》第四次(1799年)进入宫廷,藏于紫禁城迎春阁。嘉庆帝御旨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书内。此后经历了英法联军(1860年)以及八国联军(1900年)两度入侵,洗劫宫室,逃过劫难。
《清明上河图》第四次(1911年)出宫,是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连同其他珍贵书画玩珍一起存于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后又随溥仪(1932年)携到长春,藏于伪满洲国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清明上河图》第五次(1953年)进宫。藏故宫博物院设在皇极殿的绘画馆,至此《清明上河图》就留在故宫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长卷 横屏高清欣赏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是御制贡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水墨淡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800年的仅见的一幅历史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卷 清院本 横屏欣赏
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市民的生活状况,及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上林立的店铺、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是汴京当年繁荣景象的见证,细描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氛围。
局部细节
《清明上河图》气势恢弘,以传统长卷形式,采用鸟瞰式全景法,散点透视的构图,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局部细节
画中主要分开两大部分三段情景: 一部分是村乡,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814人、动物13种、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植物9种、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其态无不惟妙惟肖;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各种活动,注重细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笔墨章法巧妙,功底十足。用笔兼工兼写,设色淡雅,超凡脱俗,别成家数。
局部细节
情景三段落:
首段写汴京市郊外的景物,寂静的原野,茅檐低伏、阡陌纵横,人物往来、井然有序。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大汴河两岸繁忙景象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景街道,高耸的城郭;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各色人群、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忙闲不一,苦乐不均。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各种运载工具、此起彼伏、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局部细节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市井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品,士农工商,活动有序。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诊病大夫、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童子,甚至还有乞丐。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街道两边是茶楼,酒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舟车里的小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历历在目。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城中运载工具俱全: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络绎不绝。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汴河上往来船只繁忙很多、运输场面紧张,描绘栩栩如生,画作生活气息浓郁。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将要穿过桥洞。船夫撩杆撤帆,忙乱娴熟;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浩瀚的河流,紧张的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局部细节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局部细节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写实主义楷模代表,研究北宋东京城市面貌、经济及社会阶层人民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再现了中国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网络图文 整理不易,喜欢记得关注点赞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