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到周朝以前只有女性才有姓权力。
说起姓名,现在的人已经习惯于随父姓,随着男女日益平等,现在也有部分子女随母姓了。但是,大家或许没有想到,姓权力却是人类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在中国周朝以前,我们都是随母姓,不仅如此,在周朝以前,只有女性才有姓权力,男人是没有姓的,而且姓与名的位置与现在相反,名在前,姓在后,如同国外人的称呼。现在,大家或许能够明白了,为什么姓的偏旁部首为“女”,那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只有女性才有姓,姓的本意是女子所生。而且这一特征持续到周朝结束,而中国文字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原来,在周朝以前,姓氏是有严格区分的,男人称氏,女人称姓,而且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而平民男子却只有名,没有氏,而姓的作用是决定你是否可以通婚,在周朝以前,姓相同而氏不同者,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这也充分说明,在中国周朝以前相当注重婚姻质量,一直在避免探亲结婚,这样就保证了后代的健康质量。
周朝以前女性的姓在后,名或氏在前。
别看我们现在有约七千个姓左右,但在上古时期,中国最主要只有八个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大家看到没有,这些姓中都有一个“女”字,这充分说明这些姓最初都来源于女性,中华始祖黄帝就姓姬、炎帝姓姜,为什么我们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始祖,原来,姬姓后来演变成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中的82%,所以,姬姓虽然在现在的百家姓中是小姓,但因姬姓演变而来的姓却占据百家姓的绝大部分,其中,历史上著名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包括周朝的天子,那都是黄帝的后代。而炎帝姓姜,姜姓后来同样演变成许多姓,包括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丁姓等,其中姜子牙就是炎帝的后代,他的一个儿子丁太伋(或称丁公伋或称姜伋)就开创了丁姓一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知道的上古名人多为一个字,如尧、舜、禹,那是因为他们是男人,没有姓权,只有名或氏的称呼。这也是为什么屈原和楚王都同姓芈,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却认为屈原姓屈,而楚王姓熊,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父亲不同,所以,氏不同,他们只能称氏,而姓权力只有女性才拥有,正如夏姬,她是一名春秋时期的女性,她才有姓权力,姓姬,而夏是她老公的氏,可见,到了春秋时期,女性虽然拥有姓的权力,但出嫁之后必须改氏了。
那么,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父姓呢?事实上从黄帝时就开始了,只不过这个时候叫氏,因为黄帝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标志性人物,这个时候就有了氏,而且只有贵族男子才能氏权,而氏可能来源于职位、封地等,慢慢地演变成现在的姓,而氏权就是以父亲平民男子只有名权,如我们熟知的尧、舜、禹,这就是他们的氏,而屈原的“屈”就是氏,传承的是男性,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男人依然只有氏权,没有姓权,只有女性才有姓权。
战国末期的屈原并非姓屈,而是姓芈,屈是氏。
但到了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姓氏才没有区分,而且这个时候父系社会才彻底代替母系社会,所以说,中国母系社会虽然在黄帝时期就开始过渡到父系社会时期,但这一过渡竟然长达3000年左右,直到秦朝统一中国,才完全进入父系社会时期,而最大的标志就是姓氏权,这个时候,姓氏就没有区分了,而且以男人为标志了,男人开始拥有姓名权,而女性更多的只有姓权力了,如我们所说的古代男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等,那都是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男人的臭讲究了,而且姓在前,名、字在后,颠覆了过去取名的顺序,而女性往往只有姓,如马氏、刘氏等等,指的就是女性,当然,也有许多女性有姓有名甚至有号,如李清照,既有姓又有名,而且她还有号,号为易安居士,但是,绝大部分的女性只有姓而无名,而且一般没有字,出嫁之前从父姓,出嫁之后,有的还从夫姓,但大部分的没有,但是,直到民国时期,出嫁之女还依然被叫李太太、刘夫人之类的,其实就是某某男人的妻子,可见,直到民国时期,女性几乎忽略了她的姓权力,而且直到现在,除中国大陆之外,几乎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出嫁之后还依然从夫姓,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各国等,尤其是日本,从法律上依然规定女性出嫁之后必须改夫姓,而中国香港到现在还有许多女性出嫁之后同样改为夫姓。可见,男女平等方面从姓权力方面来看,中国大陆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的父系社会时期只存在于从秦朝开始的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时间,而从中华民国开始,严格意义的父系社会开始瓦解,现在又进入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而这一显著的特征就是姓权力,现在,虽然大部分依然从父姓,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随母姓了。但未来的社会到底是进入父系社会,还是母系社会,那要看社会的发展,至少现在还不明朗,还只能是男女平等的时期,这个过渡期到底有多长,是又一个三千年?可能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的发展是偏向男性还是偏向女性?毕竟,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