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击外敌的诗(聊聊过去的事从古诗词中)(1)

关于抗击外敌的诗(聊聊过去的事从古诗词中)(2)

关于抗击外敌的诗(聊聊过去的事从古诗词中)(3)

关于抗击外敌的诗(聊聊过去的事从古诗词中)(4)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外族斗争的历史。

华夏文明是农耕文明,以农立国,需要固守土地,相对较为稳定。北方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往往通过战争争夺资源和生存条件。历史上,华夏民族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基本是自卫战争,多采取防御政策。长城即是这一政策的生动体现。汉民族除坚决抵抗外,还采用“怀柔”、“抚和”政策,如和亲、会盟、开放“互市”、赠送物品等方式。

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一、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外族进攻;二、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三、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四、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五、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四百年;六、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七、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文学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必然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战争。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或反思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体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盛唐时达到顶峰的边塞诗,更多表达了收复故土,慷慨报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但鲜有对战争的讴歌。这和西方民族主张战争、征服世界的文化大不相同。

今天聊聊从古诗词中,看当时与外族的战争。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诗歌311篇。有关战争的诗大约有22篇(一说30篇左右),其中抵抗外族入侵的诗大约八首,有多于三首记载“玁狁”入侵的诗。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歌表达了思妇对久役在外丈夫的思念。体现了思妇盼望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和丈夫重返和平生活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对和平的无限期待。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中原政权第一次和外族战争发生在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8年夏。西北玁狁南下骚扰周朝边境。周穆王大怒,率精锐步兵6万、战车300乘北伐犬戎。周军俘获犬戎5位部落首领,得白鹿和白狼各4头。

《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描述周王朝遣送守边士兵,抵抗“玁狁”入侵,一位戎卒返乡的诗,道出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玁狁”,即犬戎,也叫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活动于今陕、甘、猃、岐之间。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从诗中可以看出,是当时“玁狁”的侵略,使百姓民不聊生。本诗以一位兵的视角来写,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以采薇起兴,一唱三叹。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言浅意深,情景交融,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可见,“玁狁”入侵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两个大一统朝代的合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等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一直在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到两晋时期,中原王朝实力渐弱,北方各个民族更频繁侵略中原,“五胡乱华”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在《乐府诗集》中同样有反映。《乐府诗集》现存100卷,5000多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朝自武帝始,或对外征战,或军阀混战,一直征战不休。仅与匈奴的战争,就多达十几次。长年的征战,再加天灾人祸,汉朝人口大幅度减少,兵源严重不足。统治者常常降低征兵年龄。《十五从军征》就是反映了一个从军老兵的悲苦经历。

魏晋曹植《白马篇》反映了当时匈奴、鲜卑一次次内侵,边境军情紧急,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境界。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 …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南北分裂。鲜卑人统治黄河或长江、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和北齐。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据史料记载汉朝时鲜卑人是被匈奴压榨的奴隶。后来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随着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被迫西迁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开始强盛。

在鲜卑南下建立北朝政权的同时,北方草原被其附属部落——柔然占据,柔然成了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威胁。

乐府诗《木兰辞》反映的就是南北朝时的北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替北魏抗击入侵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柔然的故事。千百年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历久弥新,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一直为人们颂扬。

《木兰辞》作为古代诗歌文化中的精粹。作为一首长篇叙事长诗,也从侧面展示出了当时战争频繁、兵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

到唐时期,反映抗击外族入侵的诗就非常多了,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派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他们的诗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外,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高适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契丹为中国东北一带游牧民族,唐初形成部落联盟,臣服于漠北的突厥,后归顺唐,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这首诗作于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及奚族叛唐,奚及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军先胜后败。诗意表达了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荒淫,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借汉喻唐,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北方的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侵扰不断。以汉喻唐,写出了出征将士的勇敢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悲剧。

突厥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后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南北朝战乱时期,为掠夺人口、粮食、牲畜和其他经济资源,与隋唐政权激战近百年。突厥曾和隋朝进行过数次大战。唐初年,突厥势力异常庞大,历任可汗经常入侵中土、烧杀抢掠,十分猖狂。直到唐玄宗年间,突厥边患方基本平息。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卢纶《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些诗,当然远不止这些诗,都是当时反外族入侵的真实反映。有边塞风光的描绘;有对边疆战士艰苦生活的同情;有对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颂扬;也有边疆将士思乡情思的真实流露,还有对战争的反思。

唐朝后期,边境战乱依然不断。王昌龄的《出塞》就是作者去西戎路上创作的。同样借汉喻唐,表达捍卫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唐朝的另一面,其实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饱受外族欺凌的朝代。有一大半时间都处在被外族凌辱欺负的时期。除来自北方的突厥、契丹、吐蕃,还有西部的回纥(主要分布于新疆一带),南方的南昭(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都曾几万几万的掠夺唐人,甚至地处广西小邦也曾掠走唐朝几万人。战争频繁,文人从军建功立业,故唐时反映外族入侵的诗特别多。

两宋时期,同样边事不断。先西夏、辽,再金,后蒙古。宋朝可以讲生不逢时,它遇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巅峰时期。西北有善于合纵连横的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国,东北有能征善战强悍的契丹大辽国,女真人建立的强大金朝,后有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讲的是和西夏,欧阳修《边户》,王安石《西帅》讲的是和辽。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讲的是和西夏、辽。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满江红·写怀 》讲的是和金。文天祥《过零丁洋》讲的是和元。宋和西夏打了一百多年,直到辽灭西夏。和辽打了25年,到宋真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和金打了一百多年,从北宋打到南宋,直到金国被元和南宋联手所灭。靖康之耻就是金人干的事。南宋偏安一隅,至“崖山海战”,终被元所灭。

宋朝是典型的“富而不强”,如果按GDP的话,宋朝大概占到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70%,四大发明中有三个在宋朝,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六家,这就足以证明宋朝的繁荣。

两宋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爱国诗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文天祥,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从他们诗或词中,能感受到满腔报国情,怎奈忧患激愤和壮志未酬。历史使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这首词写于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情调苍凉悲壮,气象开阔,开豪放词之先河。

欧阳修《边户》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户”,边境地区的住户。此指与辽(契丹)交界处的居民。此诗为至和二年冬,欧阳修出使契丹,途经边界时有感而作。揭露了屈辱的“澶州之盟”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抨击朝廷腐败无能和对边户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指侵掠,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壮观场面的描写,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和抗击侵略的壮志。

王安石《西帅》

吾君英睿超光武,良将西征捍隗嚣。

誓斩郅支聊出寒,生擒颉利始归朝。

一丸岂虑封函谷,千骑无由饮渭桥。

好立功名标竹素,莫教空说霍嫖姚。

1060年,王安石奉命护送契丹使臣北归,到达契丹的涿州,目睹当地百姓依依不舍相送。王安石满含悲愤,写下了这首诗。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抗金起义。这首词,抒写了作者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和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时年六十有一。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欲“报国欲死无战场”,然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岳飞《满江红·写怀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浩然正气、雄壮之气和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精神,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时年39岁。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灭金后,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又一年,建都大都(今北京),进攻南宋。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拒绝高管厚禄,曾绝食八日不死。绝笔作《过零丁洋》千古正气诗篇。向南跪拜,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最后用郑成功的一首诗,结束本文。

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兵百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明朝灭亡后,郑成功坚持抗清22年。1662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同一年去世,时年3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