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读苏轼的宋词,《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大篇幅的引用韩愈的诗句,韩愈的一首古诗基本上被他用完了,上片22字用了韩愈15个字。

但是到他的手下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色彩,体现出了他非同一般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苏轼的江上看山(苏轼看到江上渔翁)(1)

​毕竟大篇幅引用别人的诗句,很容易被人扣上不劳而获甚至是抄袭的帽子。但是苏轼全然没有受到这样事件的影响。这不,在他的另外一首宋词当中,看中了一首唐词,也没有更改,直接加了15个字就成了他自己的宋词名作。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江上看山(苏轼看到江上渔翁)(2)

​这种诗词就是苏轼的《浣溪沙·渔父》,想要写的是渔翁生活。我们刚开始读这首诗词很难想象是苏轼所写,因为其中那一首《渔歌子》的唐词我们之前都学习过,并且全文背诵过。

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全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江上看山(苏轼看到江上渔翁)(3)

​再拿来和苏轼的这首宋词相比较,发现就在上片多了一句。“散花洲外片帆微”,下片多了“自庇一身”和“相随到处”,两个词组,甚至都不是单独的句子。

苏轼可是真任性啊!

整个上片其实也是对整个场景的描写。在张志和《渔歌子》的基础之上,他又添加的中间独特的空间。“西塞山前白鹭飞”写的是上空,“桃花流水鳜鱼肥”写的水下,而苏轼加了一句写的是水面之上。“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整幅画面显得更为立体。

苏轼的江上看山(苏轼看到江上渔翁)(4)

​下片同样是对打渔的渔翁描绘,在张志和对渔翁形象的描绘已经定格的基础之上,苏轼添加的两个词组,对渔翁的打扮描绘得更为细致。“自庇一身”和“相随到处”,更有助于体现这个渔翁怡然自得、无比潇洒的形象。

这首诗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散花洲显然也在当地。说明此时的苏轼已经走出了前期的阴霾,逐渐的开始追求更为豁达、更为疏朗的生活。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才写出了名扬后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