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才跨省域自由流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亟待破解的重要议题。从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到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从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识互认到机械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联合评审……在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主管姜志双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从首个跨省域人才“十四五”规划出台开始,两年多来,围绕“人才”这个关键词,示范区已印发了10份“红头文件”,而这每一份文件背后,都是一次对既定规则的打破重建,横亘在人才自由流动前面的各种限制被一点点移除,享受到一体化发展红利的人群在实现零的突破后,正不断扩容。
执委会供图(下同)
跨域执业互认难
在上海市青浦区华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就职多年的张百军被派驻到江苏工作,去年10月,他就近在江苏省参加了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取得了证书,而当时或许并不清楚,这张职业资格证是有地域限制的,他在江苏取得的证书,只能在省内注册执业,换句话说,这张证华新公司不认。“要么重考,要么换公司。”这是张百军面临的难题。
“二级建造师证是项目经理聘任必备的资格证,企业要培养一个项目经理很不容易,我们是青浦本地的建筑企业,公司本地项目建造师比较多,想要招聘优秀的项目经理比较困难,对于外地的优秀建造师,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也希望能留住他们。”华新公司人事经理施涛的一番话道出了建筑企业的难处,企业需要人才,却可能因为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互认而错失人才,不是不想认,而是客观上不能认。
如何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跨省域互认的壁垒,让人才自由流动?示范区在这方面率先迈出了制度创新的步伐。“职业资格互认涉及考试、注册和执业、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以二级建造师为例,两省一市考试内容、分数线都不一样,包括考试人员信息的相关数据都是不互通的,但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人才重要的是能力的认可,在这点上,各方的认识是一致的。”姜志双说。
环环打通破壁垒
有了“能力认可”的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一个一个环节打通了。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江苏、浙江每年考试都有数十万人,因此在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三地考试实际和连贯性,又要考虑互认的要求,必须要强化顶层设计。
考什么、怎么算合格、怎么发证、怎么互认……从具体问题出发,执委会与一市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沟通了一轮又一轮,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又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的实施细则,将这一共识从操作层面进行细化明确。“以二级建造师为例,一市两省明确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购买试题,统一合格标准。这就扫清了互认的障碍,实际上也实现了一市两省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要求的趋同。”
而姜志双没想到的是,考证统一只是互认的开始,后续的数据打通更为繁琐复杂。“考试人员信息数据怎么互通?一市两省的数据标准、结构完全不同,数据出省的安全如何保障?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梳理相关的关键信息,数据重新核对……为了数据,我们会同相关的九个部门开了无数次会,最后能做成,真的不容易。”
因为有了这一系列的前置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在示范区内实现了互认,张百军的难题迎刃而解,他在江苏考的二级建造师证,通过“一网通办”系统在华新公司注册执业,借着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张百军成为长三角职业资格跨省注册第一人。而截至目前,示范区内跨区域初始注册的二级建造师已有近百人。
“从无到有”走新路
“我在建筑行业30多年了,华新公司在青浦是比较有名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不错的平台。”张百军说,证书的认可,也是公司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职业资格互认后,待遇更好,也有晋升的空间”。
“企业用人更灵活,引进人才更方便,选择余地也更大了。今天我们又有一名建造师提交了注册申请。”施涛更是直言,职业资格互认,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地域限制,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不仅在职业资格互认领域,青嘉吴三地最近在做机械专业高级职称的联合评审,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也突破了传统职称评审时学历和资历的限制,真正把人才放在了一个标准下评价。”在营商和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沈文化看来,执委会工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破除人才跨省域流动的瓶颈障碍,给予人才机会平等的认可,让他们在投身示范区建设时,没有任何职业发展规划上的顾虑。
“我们就是要在无人区走出一条路,让包括人才在内的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示范区重点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提供先行先试经验。”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