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这一章,包你正确使用火漆,且B格满满。)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

最近,我不幸赶上了一波结婚大潮。

这对于一位孤身且贫穷的油腻男孩来说,无异于情感和财力上的双重打击。

这其中就包括一对远在爱尔兰的,讲究的新人——那些明明能在微信上说清的事情,他们非要大老远地,以极其古老和自以为别出心裁的方式告知我。

所以当接到电信局的通知,骑车10公里远赴取信时,你们应该能想象到我心里有多少只羊驼在蠢蠢欲动。

而那信封正面的,盖有二人唇印的红火漆,又再次挑起了我紧绷的每一根神经。头皮发麻间,我暗下决心减少了他们的份子钱...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2)

当然,这并不是柠檬精上头。我是因为这个差评的火漆,才出此下策的。因为它不仅盖错了位置,从图案到颜色,统统只能打零分!

毕竟,每盖下一枚合格的火漆,其背后不单只是庄重的仪式感——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以及严格的制作工艺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正视。

01 古老的痕迹

谈及火漆,有些人认为它诞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

在欧洲30年战争的硝烟中,君主们迫切需要一种独特的封缄方式来锁住大国间的尔虞我诈。而火漆印章作为一种密封属性极佳且难以仿制的工具,一经问世就普遍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但是还有一种言论认为,火漆的实际应用要比人们想象的更早。

在我国,自秦朝开始其实就已经出现了火漆的古老原型。我们称之为“木牍封”。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3)

“木牍封”就是木牍信函的封缄形式。是指先在木板上写好秘密文字,然后用另外一块木板覆盖住文字部分。再在上层木板上雕刻出3个线槽,用绳子在线槽上捆扎3圈,穿过一个方孔,把两块木板牢牢地束缚在一起。最后于木板外侧封上粘土,盖上私人印章,以防止私拆。


在秦、汉、魏时期,上述“粘土”封口的形式十分流行。但在晋后,由于纸帛盛行,简牍封缄逐渐废止,火漆封缄的形式取代了粘土,成为纸质信件中最常见的印记。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4)

当时,人们常用松脂、石蜡、焦油外加颜料混合加热,先制成红色或者棕红色的条状物(有时会按照特殊需求制作白色、紫色乃至蓝色的火漆)。封缄时,还需用烛火引燃条状物,令其熔成稠状,滴至需要粘合的封口。待凝固之前再加盖上独特的印章,冷却后,一枚清晰的火漆封印就制作完成了。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5)

巧合的是,在公元前3300年的印度河谷和公元前15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也依稀留存着火漆的原始痕迹。

在美索不达米亚,人们会将动物皮和羊皮纸卷在一起,然后在外边用细皮条(经常取自同一张动物皮)紧紧捆住,再用粘土封缄。后来过渡到罗马时期,人们也会用沥青代替粘土封印。

到了中世纪,欧洲人率先捣鼓出了蜂蜡和“威尼斯松节油”的混合产品,后者是欧洲落叶松特有的绿黄色树脂状提取物。

他们以1/3松节油配上2/3蜂蜡的方式,制作成了超级粘合的无色密封材料,在13世纪风靡一时。

同样,在封缄时,人们会先用烛火加热上述蜡块,待其融化后滴在密封处,冷却前再加盖上印章。

有时人们还会讲究地将它们先印在一枚带有寄信人信息的文字标签上,然后用丝带,绳子或羊皮纸条再粘贴到文件底部。

这种密封材料粘性极强,且一旦遭人窥探,必定会破坏印章的完整度,因而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6)

而这种简单且廉价的制作工艺,也让原本只有主教、君主或者王室发言人才能享有的私密封缄,得以在普通修道院,行会以及民间百姓中使用。

不过傲娇的贵族和教皇对此却颇有微词:“我们这等贵人才能专享的产物,凭什么老百姓也能用?”

于是,本着高贵不可冒犯的宗旨,教皇们又沿用了一种更为昂贵,且基本无法伪造的封缄方式:铅封。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7)

这种独特的方式被称为“Bulla apostolica”,后译为“教宗诏书”或“教宗训谕”。

原本“bulla”一词源于拉丁语“bullire”,是沸腾之意,最初指形似沸水泡的金属圆点,后来逐渐指代中世纪教宗或其他皇家文书上的铅制封印(教皇的铅章一侧会刻有使徒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头像,而另一侧是教皇的名字,很难仿制),并最终引申为文书本身

在13世纪前,教宗发布的各种文书均可以叫做“bulla”,15世纪后,这个词又专指教宗发布的最重要的文书,包括敕封圣徒、教义解释以及某些特殊重大事件的训令。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8)

但是铅封毕竟对身体有害,为了突显与众不同,贵族们又开始在蜂蜡的颜色上苦下文章。

此时正值16世纪,地理大发现为欧洲人带来了久违的红色。根据学者Amy Butler Greenfield在其历史著作《A Perfect Red: Empire, Espionage, and the Quest for the Color of Desire 》中的说法,当时欧洲人对胭脂红的追逐是近乎疯狂的。

“胭脂红”曾是古代墨西哥人的珍宝,于1519年在伟大的阿兹台克市场出售,立即吸引了西班牙征服者的注意。后来,这种染料被运往欧洲后不久便产生了巨大轰动,因为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鲜艳最浓烈的红色,有着天生的贵族气质。

很快,西班牙人就垄断了对胭脂红的进口生意,赚的盆满钵满。按奈不住的英国,法国,荷兰以及其他欧洲人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9)

但是,他们均无法获悉胭脂红的制作工艺。

“它来自蠕虫,浆果或种子吗?它们可以从墨西哥偷走并移植到自己的殖民地吗?"

一时间,为了寻找答案,似乎全欧洲的海盗,探险家,炼金术士,科学家以及间谍都参加了这场追逐胭脂红的活动,持续了长达三个多世纪...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0)

不过,难找归难找,贵族们还是身体力行地将“红”色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这其中就免不了常用的封缄产品。

经过一定改良后,人们将各种比例的虫胶,松节油,树脂,灰泥以及色素(通常就是红色)混合,配得了如今大名鼎鼎的火漆原料。

其中较厚实的火漆常被用来密封葡萄酒瓶和水果罐(Chanel也常用火漆装饰香水瓶),较薄的则用于文档的封缄。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公共文件上的大图章,则还是沿用以前的蜂蜡。

有时候,人们还会特意在封口处用龙涎香,麝香或者香水喷香,给打开文件的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

直到1866年,火漆已经有了许多颜色可供使用,例如使用云母制成的“金色”,用鈷玻璃制成的“蓝色”,灯黑制作的“黑色”,铅白而成的“白色”,汞矿石合成的“黄色”以及碱式碳酸铜产生的“绿色”等。

其中“白色”火漆印章常用来发布结婚喜讯(这就是我鄙夷爱尔兰朋友的原因),“黑色”火漆则用来悼唁逝者,红色则多用于重大庄严的外交事项。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1)

02 个性化定制

虽说蜂蜡或者火漆已经是较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特权,但特权人士往往认为这些还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小声BB),所以个性化的印章便应运而出,瞬间得到了不少权贵的青睐。

在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行政印章体系日趋成熟。那时的权力者谁要是没有个自己的印章,说出去是一件十分丢人的事儿。

起初,欧洲人奉行“宝石印”,他们会在当权者的指环上镶上一枚宝石,再于宝石上刻印一些直径约为5-6厘米,圆形且构图简单的铭文和图案。铭文通常为皇帝的名字与头衔,图案为皇帝的头像或半身像。

那时但凡有外交活动或者官员拜访,国王们都会让觐见的人亲吻他们的印章戒指,以此作为顺服或效忠的标志。当戒指的所有者死亡时,那么戒指也会被一并毁掉以防止伪造。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2)

后来,从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二世”开始,一种为后世奉为君王印造像设计圭臬的印章形式——“庄严法玺”开始流行起来。

这种印章设计,一般为皇帝身着皇袍,头戴王冠,坐在王座上,右手手持权杖,左手托着十字架球。后来又出现了双面印鉴,正面为庄严法像,背面一般为国王的骑士印,或国王家族的族徽印,通常被称为“行政大玺”。

在英格兰,第一枚双面印鉴的“行政大玺”就是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of Confessor)留下的。那时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的印章,但皇室的“行政大玺”是有且唯一的。当拥有者逝世后,行政大玺也需要一同销毁,再由新任国王重新制造自己的大玺。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3)

英格兰威廉一世(统治时期1066–87年)的印章也同样采取了双面印鉴:印章的一侧为国王,另一侧为正在表演马术的英雄人物。法国国王在路易七世(1137–80年)也沿用了上述的双面章,只不过图案略有不同。

后来随着印章的权威逐渐变大,还衍生出了印章管理员这个职位。

在英格兰,13世纪初期,印章由国王会议厅的职员保管,直到14世纪初,印章的守护者成为了第三任国务卿。从1540年开始,国王通常派有两位秘书来专门负责管理印章。

此后,因火漆封缄广为流传,致使宝石印又在民间死灰复燃,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私玺”(刻有个人铭文或头像)。

当时几乎有点钱的商人或者小贵族都可以用私玺封缄文书,国王则用通常用私玺来处理个人事务,在正式文书上,则改用独特的签名取代了印章。(宗教上还是以之前介绍的“Bulla apostolica"铅印为主)

直到19世纪,信封的商业化让火漆和印章再次爆红,成为了全世界传递私密信息,享受仪式感的必备组合。


反观我的爱尔兰朋友,你的火漆颜色用错也就算了,盖在信封正面以及那个唇纹印章是什么鬼??是看不起我这单身小贵族吗?

想要份子钱,门都没有!

美国考古系列电影(办公室考古系列)(14)

【火焱文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作品版权归作者和平台所有,不得私自转载或用于其他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