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去扫墓要注意什么(这些你必须知道)(1)

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清明节前后,很多人都会去给逝去的先人、亲友扫墓。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扫墓呢?

寒食墓祭——寒食节的故事

清明扫墓,与如今已鲜为人知的寒食节有关。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

谈到寒食节,就要说到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

清明节去扫墓要注意什么(这些你必须知道)(2)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绵山地处汾河之阴,距今山西介休市区约20公里),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和寒食节在许多古诗词和现代说法中经常相提并论,然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却让很多人觉得云遮雾绕。

民俗学家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由风马牛不相及到相互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演变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传承年节的追求稳定的习惯心理。

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辽宋金元时期,寒食节主要活动项目由禁烟吃冷食、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化,这时的寒食节活动有时被称作“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时期。

第三,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民俗学者认为,纵观这两个节日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寒食节式微的时候,清明节就从一个单纯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这说明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清明节与上巳节

当今的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踏青访春”。这和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民俗专家说, 汉朝已有上巳节。上巳节最早是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上巳节节日盛景的描绘。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上巳日水边洗濯祛病的含义逐渐淡化,而踏青春游意味渐浓。民间男女大多结伴去郊外水边踏青洗濯,郊游运动,留下许多“人面桃花”之类的趣话;而文人雅士更有“曲水流觞”、饮宴唱和之会。

由于上巳节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大地一派生机,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人们在扫墓之余,就在郊外聚会冷餐,古时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射柳不一而足,今时赏花掠影、快艇轻舟、航模飞碟花样翻新。

有一种风叫“清明风”

清明节去扫墓要注意什么(这些你必须知道)(3)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说,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我国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阊闾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融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正是种植庄稼的大好时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所喜欢的。”刘晓峰说。

刘晓峰认为,“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刘晓峰说,“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正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

他认为,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扫墓注意事项

1. 现在提倡环保扫墓,许多公墓都会有明确的“禁止鸣炮”的告示。小编觉得,放鞭炮有几点坏处,一是声音喧闹,惊扰了先人;二是鞭炮一炸起来,就会四下飞溅,可能会伤害到旁人;三是公墓多有树木,如果天气干燥又有风,很容易引燃树枝造成火灾。所以,权衡考虑,还是用鲜花代替鞭炮,既文明又安全。

2.关于花的选择,由于菊花自古就被赋予了寄托思念之意,所以基本上都是选择菊花。小七家乡这边多以黄菊为主,不过严格来说,应该是白菊最为恰当,黄菊代表长寿,其实是更适合看望病人。

3.当你准备要出发前往墓地时,最好不要吃肉食,或者干脆就不要再吃了,这样才是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同时要注意一下仪表,不能邋里邋遢就出门,那样是很不礼貌的。

4.关于服装的选择,应以素色为主,如黑色、白色、灰色等比较庄重的颜色,切忌大红大紫。同时注意不能化浓妆,也不要戴红色的首饰。如果要撑伞,也要避免红色的伞。

5.扫墓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因此不能用游玩踏青的心态来对待。在墓地不能大声喧哗、嬉笑打闹,也不能对别人家的墓碑指手画脚,更不能从坟墓和祭品上跨过去,这些都是对先人极不尊重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亵渎!

6.出门前应该带上小扫帚、毛巾,去给墓地打扫一下卫生,清理落叶、灰尘。等到打扫干净以后,再行祭祀,这也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7.假如家中有多位先人需要去祭拜,须按照长幼顺序依次祭奠,切不可乱了顺序。

清明扫墓小常识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吗? 不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最好是在5-7点,即寅时。古代历法中,为一。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仁文老师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仁文老师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清明节什么情况 “烧包袱”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种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节穿衣配饰有讲究吗 ?有,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吗 ?当然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 ?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等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群众》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qunzh_1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