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邢台发生了两次大地震

震后,漫天飘雪,满地凄凉

周总理三赴震区,百姓的苦难使他落泪

自此,中国的地震事业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

矗立起划时代的里程碑!

我们常提到的“邢台地震”,并非特指某一次地震,而是1966年3月邢台两次大地震的统称,它们分别是:

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

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5度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

地震受灾情况

邢台强地震群,发生在由东部沧东断裂带和西部太行山东缘断裂带所构成的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部区域。地震发生时,山石崩塌,大地裂缝,喷水冒砂,路断人稀,受灾面积达2.3余万平方公里。邢台、石家庄等6个专区、60个县、市毁坏房屋约508万间(其中,约262万间严重破坏或倒塌),共造成8064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

除此之外,强烈地震还造成良田损毁,公路开裂,桥梁塌落,甚至造成京广线铁路中断,波及北京、天津、山西等城市,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2)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发生火灾422起、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伤亡惨状目不忍睹。

地震救援情况

天灾降临,中华儿女挺起脊梁,众志成城!敬爱的周总理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并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救灾方针。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3)

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参谋部立即通知震区附近驻军赶赴震区,参加救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达100多个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各种救灾物资、药品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4)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灾区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医疗卫生、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治安等办公室。设立了7个分指挥部,各受灾地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当地的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人民生活的安置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5)

我国地震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这场大震给国家带来惨痛灾难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国人对地震的认识与研究严重不足,为此,周总理向科学工作者提出:“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多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要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这在国外是从未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我们应当发扬独创精神来努力突破科学难题,向地球开战。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6)

很快,科学研究者纷纷响应周总理的号召,赶赴邢台,积极投身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当中。回顾我国地震工作的发展,不难看出邢台地震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我国的地震预报科学实践,是我国地震事业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邢台地震开创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模式。邢台地震后,一方面进行了地震地质、大地测量、深部探测工作,另一方面还开展了重力,地磁,地电,流体,形变,地应力以及测振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的前兆观测研究,使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跨入了以大量前兆观测为基础的现场实践阶段。

邢台地震后,我国在红山(卧牛山)建立了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地震前兆综合台——红山地震台(现全国基准地震台红山台前身),自此,地震监测台站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100多座地震台站,为研究地震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7)

邢台地震后,我国地震科技队伍迅速扩大。在组织机构上,地震工作由个别科研单位发展到在全国多数省,区建立主管地震工作的政府部门。1971年,中国地震局成立,地震工作在全国铺开,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地震主管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