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社会,结婚是大多数婚姻适龄青年都要面临的任务,而婚房已经成为青年成家的必需品。近年来,结婚买房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个体不断追求独立的私人空间,家庭代际关系变化,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适婚城市青年对于婚姻住房的需要。
关键词:婚房消费;个体化;私人空间;代际关系;女性社会地位
一、问题的提出
婚姻是大多数青年都要面临的人生一大任务,它意味着青年要从原来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家”走向属于自己的小“家”[1]。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念,住房一直是作为家的一个承载体而存在,它对于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步入婚姻成立自己的小家,住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需求。在现代中国社会,结婚买房的观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得到彰显。“房奴”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青年住房消费所背负的重大压力,也引起了许多正背负着房贷的买房青年的共鸣[2]。
房子不仅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场所,它也为个体提供了情感的归属[3]。住房除了作为家的象征以外,有无住房以及住房的品质更是青年自身经济水平和家庭条件的一种外在表现[4],这不仅体现了现代青年群体的阶层分化,也是影响个人主观阶层认同的重要因素[5]。另外,现代青年女性对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男性要有房子,这给男性带来了很大的择偶压力。不仅女性把住房作为择偶的标准,实际上很多男性要比女性更加渴望拥有稳定的住房[6]。因此,是否拥有住房对于现代青年的婚姻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婚房作为青年成家的刚性需求,既是进入婚姻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承载了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买婚房是大多数现代中国青年都有的婚姻期望,也是进入婚姻前必要的婚姻实践[7],买房仍然是每一个准备结婚的青年的重要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和做法的一种继承,也是在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背景下对有安全感、有归属感的家的一种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城市青年的这种购房趋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思考。因此,本文从个体化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为什么中国城市青年进入婚姻必须要买房这一社会问题。
二、文献与视角
1. 文献述评
针对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从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确认了婚房是青年结婚的刚性需求这一社会事实。其中,胡建国等人通过2017年中国大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现代90后青年在结婚买房的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还是有三分之二的人依旧认同房子是进入婚姻的必需品[8]。廉思等人在对北京5965位青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85%的青年不能接受一直租房,这就侧面反映了绝大多数的青年还是认为需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9]。
社会阶层差异一直是已有的青年住房消费研究的关注热点。住房代表了个人经济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背后的家庭经济状况,体现了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也客观地代表了青年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和个人在择偶时会考虑“门当户对”的因素,即婚姻双方处于同一社会阶层,这时,以“住房”为标志的婚姻选择就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内聚性和身份排斥性[10]。在现代社会,住房也已经逐渐由经济资本转向一种“符号资本”[11]。另外,住房的品质和符号性的差异对个人的主观阶层认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当个人拥有更多更高品质的住房,其对自我的阶层认同也就更高。同时,现代社会还出现了一种“住房拜物教”的情结,每个人都在探讨是否拥有住房,“无房阶层”除了感叹买房的困难,也愈加羡慕“有房阶层”[13],这种社会心理就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对于自身社会阶层的区分与认同。
家庭代际关系也是适婚青年住房消费决策的关键切入点。中国城市的房价自21世纪初就开始迅速上涨,至今居高不下,而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面对高昂的房价不得不依靠原生家庭的帮助,很多年轻人在购买住房时,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家庭的帮助。在帮助成年子女购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买房的这件事情上,父母通过与子女的协商,从而建立起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14]。许多家庭也呈现出明显的“再家庭化”的趋势[15],这种“再家庭化”趋势实际上是一种家庭的自反性,即家庭成员的某些行为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又回到了传统的家庭代际模式[16]。现代城市家庭虽然受到个体主义的冲击而呈现出家庭的个体化趋势,但是在帮助孩子买婚房这件事上,家庭成员间的代际责任伦理使得现代家庭有了更强的“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17]。
上述研究主要从现实的婚房需求情况、阶层差异和代际关系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城市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住房消费展开了研究。其中,有研究进一步确认了城市青年进入婚姻对住房的刚性需要这一社会事实。还有研究通过从社会阶层和家庭代际关系出发对城市青年婚姻住房消费进行了原因探析,对于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过,与已有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主要尝试从个体化的视角对现代城市青年婚姻与住房消费展开研究。在现代中国社会,受到个体化趋势的影响,婚姻住房已经不仅仅作为进入婚姻的一个标志,它在更大程度上承载的是城市青年个体对于未来的独立空间和未来婚姻生活的想象。
2.个体化的视角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理论早在西方学界提出。西方工业化虽然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一种自反性的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呈现两种特征,其一是社会成为风险社会,其二就是社会的个体化趋势[18]。个体化指的是在第二现代性社会即风险社会中的一种脱嵌,即个体从旧有的社会结构中抽离,再嵌入新的社会整合形式的过程。贝克认为个体化的特征呈现出社会阶级、核心家庭和性别角色等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的解构现象[19]。吉登斯也提出类似的“去传统化”概念,即个体从传统的社会约束中脱离[20]。同时,鲍曼指出,个体化社会的个人自主是一种“强迫的和义务的自主”,现代社会结构强迫了人们成为积极主动和自己做主的个体[21]。虽然西方的个体化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个性,但是这种个人的更多选择又不得不嵌入到现代社会的制度中,从而并没有实现个体的真正自由[22]。个体必须在社会的各种规则的限制中做出抉择,形成了一种个体的制度化[23],这也就是贝克所提出的个人再次嵌入社会的概念。
在国外,伴随着个体化的趋势,很多青年的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在美国,婚前同居和同性婚姻逐渐合法化并被社会所接受[24],青年婚前同居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同居现象被看作个体进入婚姻的准备性阶段而不是代替性阶段[25]。个体选择进入婚姻或者退出婚姻,已经不再受到社会结构的约束,是否进入婚姻关系都应该根据个人的情感和对亲密关系的选择[26]。虽然个体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但是在不同国家,个体化对于青年的婚姻情况却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个体化进程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7]。在个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受过一定教育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他们普遍追求个人理想与自由,同时又面对着“成家立业”现实情况。住房已经成了很多适婚城市青年所追求的一大人生目标,这不仅仅是因为房子具有传统的居住的功能,它还承载着很多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将从个体化理论视角出发,探究中国的个体化进程是如何影响个人观念、家庭关系、社会性别地位,从而进一步对城市青年结婚买房的刚性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原因探析。
三、资料搜集与案例概况
已有关于青年婚房消费的研究大都基于量化数据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对整个青年群体的总体婚姻住房消费现象进行分析。而本研究聚焦于现代中国社会个体化趋势与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存在何种关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面对面半结构式个案访谈方式收集资料,更有利于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解释性分析。
谈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正在计划买房或近几年刚买房的青年,排除了暂时没有购买婚房计划或者多年前已经买房的访谈对象,以确保所选取的访谈对象是正在或者曾经慎重考虑过购买婚房这一群体,并且确保访谈对象是处于当下中国社会买房现状的适婚城市青年。第二类是访谈对象的父母,这是为了更好地探究个体化如何影响家庭代际关系从而如何影响青年的买房决策。
文中的研究案例主要来自浙江省的两个城市,一个大城市,一个中等城市。浙江地处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住房占有率较高,案例选取的婚姻适龄青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案例的可得性限制之外,案例的最终选取考虑了男女的性别分布、个人婚姻状况和个人职业类型的可比性,以及访谈对象的年龄、家庭背景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性。根据筛选条件,本文最终选取了20位较为典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被采访的20位城市青年都受过高等教育,职业各不相同,其中有10位男性,10位女性,性别分布合理。婚恋状况分别处于已婚、已订婚、恋爱中、单身四种状态,有助于本文对于不同婚恋状况的对象进行分析。同时,这些被访谈对象中大多数都已经买了房或者没买房但正在考虑买房。并且,本文还访谈了其中5位城市青年的父亲或母亲共7人,以便于加强对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研究。
四、城市青年结婚买房原因分析
在中国现代社会,个体化的价值观已经深入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也随之改变。
1.追求独立的私人空间
在个体化趋势下,个体更加关注个人的隐私权,它是指个人的权利受到了保护而不受公共权力的干预[28]。隐私权是从privacy翻译过来的概念,在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中,privacy的观念是个人主义以及社会关系形成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行为准则,而隐私与个人空间是互为依托的[29]。在改革开放前,一般是结婚几年之后才开始分家,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都在同一个空间内,并且长辈与子辈之间的隐私观念也非常弱。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父权的衰微,家庭生活以夫妻为中心,个人的权利意识才逐渐开始加强。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普遍注重自己的隐私权,而独立的私人空间则是个人隐私的最好承载地。
现代青年一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在与父母一起居住时,父母可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情况下侵犯到子女的隐私,或者产生一些观念上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摩擦。
“我自己的房间里会放一些我以前的照片或者跟朋友的信啊,日记本啊这些,但是我父母他们就会比较不在意,不会有那种隐私的意识。我妈打扫房间时可能看到了就会打开看一眼,但是我不太愿意给他们看。所以还是会有一点介意”。(20-DYQ)
同时,住房为个人提供了一系列个人的而非公开的消费与活动的场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中拥有更大的自由感和自主性[30]。在个体化趋势下,个人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不受到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不少青年认为居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或者属于自己的一个私密空间的时候会感觉更加放松和舒适。
“我现在租的房子有个江景的阳台,阳台上有一个上个租客留下的沙发,我就坐在那个沙发上面,就感觉很私密,看着对面的江上的桥啊车流啊,觉得很舒服”。(9-LLB)
在婚姻中,受个体化影响的现代青年对于自己的夫妻生活状态和婚姻问题的处理有着更加独立的思考和选择。他们对于夫妻间的亲密关系的处理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不太愿意接受父母辈的观念影响,这个时候有拥有独立的婚姻住房就非常必要了。为了避免与父母一辈的婚姻观念产生矛盾或者冲突,城市青年夫妻就会更加希望拥有和父母分开的独立居住空间,从而推动了婚姻住房消费。
“我和我的老婆比如有一点矛盾,这个时候我特别不想让父母知道,我想自己处理,哪怕我发火或者采取办法,假如让我的父母知道的话,他们就会产生责备。那么这种责备使得我很尴尬。这个时候和父母分开住就很有必要了,如果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肯定会插手,就会产生这种困境”。(1-WXS)
另外,现代未婚青年对于未来属于自己的房子会有很多设想,他们希望未来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生活需求来设计和装扮。
“以后我的房子里要单独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会客厅,中间一张长长的方桌,朋友来家里可以围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20-DYQ)
“一个感觉比较自在的活动的区域,要有一个电脑房,就是那种像小小的书房,晚上能让我在那打游戏的。还有就是有一些必需品,比如说坐起来比较舒服的椅子,空调啊这些有就好了”。(12-ZJW)
而已婚青年夫妻或者即将步入婚姻的青年情侣则会考虑更多现实的因素。如果他们对现在所居住的房子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暂时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不能改变现状,他们则拥有更加强烈的买房意愿。
“现在我跟我小哥哥和我爸妈住在一起嘛,现在买不起房,只能先将就一下,我们正在攒钱打算近几年去中心区买房子。我们现在住的这里很多地方有问题,卫生间洗脸台跟上面的架子太近了,每次洗脸都会把瓶瓶罐罐撞下来,砸我一脸。而且家里这种实木的红色我觉得不好看,太老气,但是我爸妈觉得挺好的,我跟我小哥哥都说好以后我们自己的房子要那种白色灰色的装修,照片拍出来也高级”。(17-CYY)
个体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未婚青年追求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不被管束的生活。对于已婚或者即将迈入婚姻的现代青年夫妻来说,为了更好地维持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他们更需要属于自己的房子。同时,不论是未婚青年还是已婚青年夫妻,他们心里对自己未来居住空间都有一定的思考和幻想,而这种想法只能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才能实现。因此,受现代中国个体化趋势的影响,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现代青年的必然选择,购买婚房则成为个体追求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并且实现独立生活的正当理由,从而推动了适婚青年的婚姻住房消费。
2.家庭代际关系变迁
传统的中国人一般在观念和行为上都以家族利益为先[31]。家庭主义更加强调“责任”,强调个人对家庭的忠诚、顺从和责任,束缚了对个人自由、权力、欲望的追求,强调个体的群体价值[32]。随着中国施行市场经济以及个体化趋势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个体的行动不再完全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在今天个体更加强调个体利益的实现,并且年轻子女权力表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现代家庭中,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更加关注的是个体利益与家庭利益之间的平衡。
“在自己的房子里可以有更多自己的主权嘛,父母不会干预太多,不然跟人家父母住在一起,那不是很尴尬”。(16-LNN)
“我可以接受结婚以后跟我父母或者我公婆一起住一段时间,但是不能说以后永远这样子。我父母他们应该也不想跟我们一起住,他们也想我们自己独立一点”。(19-HCN)。
“我完全不能接受婚后跟父母一起居住。也不是说完全不能一起,比如说他们身体上需要我照顾,那需要的时候也是可以一起住的。我爸妈给我买房也就是希望我以后自己可以独立居住。(7-WCH)
大多数的接受访谈城市青年都表示自己不愿意婚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以避免一些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并且他们也表示父母也不太愿意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独立”,这个词是现代城市青年们对未来独立自主的生活的表达。独立也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种希冀,他们也不希望子女一辈子依赖他们。但同时,如果子女在生活上需要任何的帮助,父母就会尽最大的力去为子女付出。即很多城市家庭中的父母,在子女成年后,继续为他们提供各种代际支持[33]。本研究并不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但本研究更加强调的是在个体化观念的影响下,不仅是子女期望拥有自由的、由自己掌控的生活,父母也希望子女能够自己成家独立。不少父母也提出孩子结婚成家是他们心里的一桩心事,他们半辈子的努力可能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结婚。
“他还没成家之前,买房是大人的压力,大人的任务,给孩子买房子是大人的责任。我们肯定是先考虑小孩,我们也就一个小孩,他好了我们也安心了。再说我们自己有养老金,给孩子买房结婚重要,其他没考虑那么多”。(24-LR父亲)
另外,在孩子结婚成家以后,父母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不希望自己一辈子为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乐趣。
“以后他结婚了,我也能退休了,前几年帮他带带孩子,但是带小孩子蛮累的,做完早饭做午饭,一刻不能放松地盯着。以后他的小孩大了,我也想能轻松轻松,跳跳广场舞,趁我还走得动,偶尔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25-LWB母亲)
同时,有访谈对象的父母提到,现在不和孩子住在一起也是因为他们这一代跟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两代人住在一起,不免会产生矛盾。
“现在我们的观念和年轻人已经脱节了,想法和他们都不一样的,家长观念上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如果双方不能够相互理解,还硬要住在一起,会导致两败俱伤”。(21-WZJ母亲)
因此,在个体化的影响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更多的是通过个体利益之间的协调来组织的。“个体家庭”强调个体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构建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34]。不少青年都从传统的以家族主义为中心的束缚中解脱,即从家庭化中脱嵌,从而转向一种个体化的家庭关系。子女一辈更加希望能独立生活,在自己房子里有自己的主权,实现自由无拘束的生活。同时,父母一辈也希望孩子结婚成家以后能够独立,自己也能够过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并且他们也担心和子女及其另一半一起居住会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代际在相互依赖相互帮扶的前提下,各自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双方的人生追求在子女适婚阶段就表现为父母帮助青年子女买婚房。
3.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教育同质性趋势,现代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接触到同等的教育资源[35]。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拥有更加独立的思想,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个体化的发展。学校的正规教育为个人提供了资格证书,使她们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个体化的职业机会[36]。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虽然还不能完全达到和男性平等的状态,但是女性劳动力在许多岗位上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不少女性已经拥有了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婚恋的年龄,不少青年女性都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的财富基本上都会留给家中唯一的孩子,这使得很多独生的青年女性拥有了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她们开始逐渐成为活跃在住房消费市场中的一分子[37]。
女性独立买房实际上是应对社会风险的一种手段。个体化趋势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在现代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都会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考虑[38],夫妻离婚的风险也较大。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承担未来可能的风险,所以,女性独立购房可以说是一种防范风险的保障措施。从访谈的案例来看,婚前就拥有自己住房的访谈对象主要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年女性。她们的观念更加前卫,提倡性别平等,风险意识较高,她们认为给自己买房是对自己的投资,也为了防范日后的家庭矛盾的发生甚至离婚的风险。
“我们在我女儿大二的时候就帮她买了一套房子作为她日后的保障,女孩子就算结婚了,自己手里还是要有点财产的,那个时候手里有点钱,就买下了那套房子”。(22-WZJ父亲)
“我是觉得女孩子嘛,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财产的,这样比较有保障,就算以后吵架了,我也有底气”。(12-WZJ)
在美国和加拿大,接受过同样教育水平和拥有相近收入水平的女性和男性更加倾向于结成婚姻以避免日后的事业风险[39][40]。在中国,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门当户对”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择偶标准[41],现代城市青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她们在择偶时,依旧会遵循“门当户对”这一原则,甚至期望寻找一个教育和收入水平都高于自己的男性做伴侣,以此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42]。
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和有较强家庭经济支撑的城市青年女性的性别地位在不断提升,她们在婚恋市场上对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拥有房产就是女性衡量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丈母娘经济”对住房消费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推动[43]。“丈母娘”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一般都会在筛选未来女婿的时候把是否拥有婚房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找女婿肯定最好是要有房子的,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结婚以后再一起奋斗买房的,但是这样就等于女儿赚的钱以后都要为了这个房子,生活质量肯定会下降的”。(26-LSS父亲)
所以很多青年男性买房不仅仅是居住需要或者个人经济能力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现代青年女性的标准和要求,以提升他们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
“婚姻市场上,女性对于男性肯定是有要求的,因为这是她们的标准是吧。最近有一个俞敏洪的演讲,他意思就是他是因为当时他喜欢的女生的价值观造就了现在的他,对吧。当时被很多人批判,但是这个从道理上来说,确实会有很多影响,比如说女生会希望男生有一个怎样的能力,或者你制定了一些指标,所以慢慢地男生就是会照着这个指标去努力了,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9-LLB)
同时,随着女性的收入不断提升,她们的住房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不少大城市,女性独立购房的比例有所提升。在不少适婚青年的观念中,女性买房也已经成为一种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个人能力的体现方式,并且这一点也逐渐被男性所认同。
“女孩子其实以前可能被压制或束缚啊,其实能力是有的。那现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女性可以接触到很多机会,就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个人能力都给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我觉得女性你又能赚很多钱就买房子这个很正常!我觉得前提是不是说买房子不仅是买一个东西,我觉得这是女性个人能力的一种释放吧,她们现在能赚到更多的钱,那买房子是很理所当然的,买房子对女性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个人的投资方式”。(2-HYT)
因此,在现代中国,由于女性在性别关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两性关系更加趋向于平等。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女性认为自己是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独立个体,她们在两性婚姻的抉择中也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男性买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应女性及女性家庭所提出来的一些标准。并且受个体化趋势的影响,家庭婚姻关系变得不稳定,离婚率也不断上升,很多有较大经济自主权的青年女性为了防范婚姻风险,也开始在住房消费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五、总结与讨论
中国的个体化趋势不仅有着西方社会个体化的共性,还有着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个性。在中国,虽然个体化的生存形式和生存处境成了一种趋势,不少青年为了生存而把自身作为规划和引导生活的中心。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正处于适婚年龄的青年,特别是城市青年,实际上面临着很大的社会风险,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攀升,离婚率越来越高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青年承受着很大的身心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买房对适婚城市青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大多数受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影响的父母都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孩子施以援手,资助买房为子女减轻负担。而中国城市青年女性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在工作中和生活上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要进入婚姻,女性会不由得选择一位与自己价值相匹配的伴侣来抵抗未来未知的社会风险,从而来为自己甚至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在个体化背景下,对适婚城市青年来说,买房作为进入婚姻的必要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体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理想的表现,但中国城市青年及其家庭所表现的中国特有的带有传统伦理观念的买房实践,实际上是为了抵御社会风险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个体化背景下,现代城市青年不断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在现代中国社会,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期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私人空间,这不仅是青年个体隐私保护意识的体现,也是个体表达希望获得自由舒适,不受束缚的生活状态的表现。特别是对即将进入婚姻的青年夫妻来说,拥有独立的住房更加有利于他们维护夫妻间的亲密关系,避免夫妻生活受到父母的干涉。并且未婚青年和即将进入婚姻青年情侣或已婚夫妻都表示,他们对自己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房子或多或少都有过一定的设想。而这种设想只有在属于自己的房子中才能实现。所以,正处于适婚年龄的现代城市青年对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私人空间有着较大的需求,而买婚房就是表达这一需求的外在表现。
个体化使得现代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他们在买婚房这件事上的选择。青年子女想要不依赖父母相对独立地生活,掌握自己生活的主权。在父母看来,子女结婚买房是他们的责任和人生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为了避免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冲突,不少父母也不想和已婚子女及其另一半住在一起。同时,完成子女成家立业的人生任务后,他们也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时间安享后半生。因此,现在中国家庭中为子女买婚房这件事情上实际上是在个体化观念下,父母和子女各自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做出的共同选择。
在个体化的趋势下,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在现代中国,青年女性逐渐摆脱了家庭劳务和照顾丈夫的“地位命运”[44]。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和男性一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们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强大的家庭支撑,并且不少拥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女性为了展现自身价值以及防范未来婚姻生活中的风险,她们也成为住房消费市场中的新晋购买者,这使得青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在“门当户对”观念和“丈母娘”意见的指引下,住房作为展现男性经济实力和社会阶层的一大标志性特征,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衡量标准。而男性为了达到女性的要求以及为了提升他们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得不在婚前准备好一套房子来为进入婚姻做准备。
个体化是劳动力市场的产物,是教育、流动、竞争三者相互补充、强化的结果[45]。在中国,市场经济、教育平等、人口流动、社会竞争等为个体化的发展培育了丰厚的土壤,而现代城市青年的价值观念也在个体化中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现代中国的婚姻住房消费现状就是在个体化的趋势下,个人不断追求独立的私人空间,家庭代际关系变化,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三个因素所共同推动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家庭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和制度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15BSH015);浙江师范大学第6期研究生重点课程《质性研究方法》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林蒙丹: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晓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博士,教授
END
参考文献:
[1]风笑天.家安何处: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居住现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2011(1):73.
[2]吴银涛,胡珍,陈敏.城市青年房奴现象的产生及生存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2):70-74.
[3]方丽,田传浩.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J].经济学,2016(2):571-596.
[4]石可.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12]张海东,杨城晨.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5):39-63.
[6]颜洛阳.结婚是否一定要买房?—住房影响婚姻决策的机制探究[N].中国人口报,2014-05-19(3).
[7]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J].青年研究,2006(2):12-19.
[8]胡建国,李伟.90后:结婚必须有房吗?—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6):69.[9][10]廉思,赵金艳.结婚是否一定要买房?—青年住房对婚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7):61-67.
[11]闵学勤.空间拜物: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仪式化倾向[J].中国青年研究,2011(1):36-41.
[13]刘升.房地产的社会阶层固化性[J].河北法学,2014(5):112-120.
[14]钟晓慧,何式凝.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J].开放时代,2014(1):155-175.[15]钟晓慧“.再家庭化”:中国城市家庭购房中的代际合作与冲突[J].公共行政评论,2015(1):117-140.
[16][34][38]沈奕斐.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7]刘汶蓉.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16(4):145-168.[18]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102-103.
[19]李荣山.现代性的变奏与个体化社会的兴起—乌尔里希·贝克“制度化的个体主义”理论述评[J].学海,2012(5):77-82.
[2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1][44][45]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2]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3][36]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个体化[M].李英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
[24]Andrew J Cherlin.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Marriag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4(4).
[25]Caroline Berghammer,Katrin Fliegenschnee,Eva-Maria Schmidt.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 in Austria assessing the individualization thesis across the life course[J]. Demographic Research,2014(31).
[26]Sean R Lauer,Carrie Yodanis. Individualized Marriag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11(3).
[27]冯莉.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J].社会科学,2014(12):20-27.
[28]Warren. Carol,Barbara Laslett. Privacy and Secrecy:A Conceptu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7(3).
[29]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9.
[30]戴慧思,卢汉龙.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5.
[31]曾碧,杨国枢.有关中国人“家族主义与孝道”研究述评[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47.[32]康岚.反馈模式的变迁:转型期城市亲子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74.
[33][32]许琪.扶上马再送一程:父母的帮助及其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社会,2017(2):216-240.[35][33] Feng Hou,John Myles. The Changing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Marriage Market:Assortative Marriage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70s[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8(2).
[37]郭雯.性别视角下的婚房购买及其对婚后家庭关系的型塑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9]Fortin Nicole,S Schirle. Gender dimensions of changes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Canada. In D. Green and J. Kesselman,eds,Dimensions of Inequality in Canada[M].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6.
[40]Hyslop Dean. Rising U. S. earnings inequality and family labor supply:the covariance structure of intrafamily earning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755-777.
[41]秦海霞.婚姻与纵向社会流动—上海市民的婚姻观念[J].社会,2003(10):19-23.[42]Yue Qian,Zhenchao Qian. The gender divide in urban China singlehood and assortative mating by age and education[J]. Demographic Research,2014(31).
[43]李斌,蒋娟娟,张所地.丈母娘经济:婚姻匹配竞争对住房市场的非线性冲击[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8(12):7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