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饭桌上的礼仪和教养(过年餐桌礼仪上)(1)

过年餐桌礼仪

春节,传统节日,拜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大家欢聚一堂,吃吃喝喝,大快朵颐,热闹又欢喜。

然而,在聚餐时,不可忽视的是:教会孩子们学习餐桌礼仪。

正确的餐桌礼仪,可以影响孩子的品行与教养,且受益一生。

一般菜上桌,有人挥动筷子如舞长矛,如野火少天横扫全境,有人大胆心细彻底翻腾如拔草寻蛇,更有人在菜碗里捡起一块肉,掂掂之后又放下了,再捡起一块再掂掂再放下,最后才选得比较中意的一块,夹起来送进血盆大口之后,还要把筷子横在嘴里吮一下......

——梁实秋《圆桌与筷子》

上文的情景,在餐桌上可不少见。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不经意间饮食的仪表仪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大人还能稍微克制,但孩子若是不教,他自然不懂得对错,很多坏习惯就暴露出来。

比如自己爱吃的菜抢着先夹,或者端到自己面前。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塞得满嘴鼓鼓的。桌前地上掉得满地都是,一片狼藉。吃起东西来吧唧吧唧的响……

一个人的教养,最容易在餐桌上显形。这建立在许多长年累月的陋习基础上。

身为父母的我们,自然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眼中,是没教养,不懂事,不文明的形象。毕竟春节时,家庭与亲友的聚餐,也许是一年才一回,倘若不良的形象在别人眼中刻下,就延长许久,很难改观。

虽然是小事,但以小见大。孩子的形为,背后反映出的,都是大人的教育与责任。更重要的是,日积月累的陋习,甚至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社交。影响到社会关系中别人给予他的固有形象。

吃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能看到他背后的家庭文化和个人的修养品位。

所以,教育孩子懂得餐桌礼仪,是如此重要。

孔子教诫儿子道:“不学礼,无以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其中的核心是“礼”与“仁”。

“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很多流传千古的老传统、老规矩。虽然历经时代更迭,许多繁文缛节,封建礼教被潮流淘汰了,但经过民风的洗礼,时间的深淀,优质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

这种优质传统文化,除了人文关怀,“和谐思想”,还有许多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与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内化就是个人人格的修养。体现外在的人伦关第就是: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因此,轮到我们这一代为人父母,就肩负着教会孩子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孩子学会“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长幼有序”……

儿童饭桌上的礼仪和教养(过年餐桌礼仪上)(2)

餐桌礼仪要学会

那么,回到最初话题,家族聚餐,亲友聚会,传统文化传承,礼节教育的最佳时候。

那么,哪些餐桌礼仪,是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将会受益一生的教养呢。

  1. 入座须长幼有序

《荀子·大略》也说:“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所谓的“长幼”礼仪就是对待长兄要尊敬顺从,对待年幼者要慈爱。

长幼有序意为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

长幼礼仪在餐桌上,最先体现在座位上。区分辈分大小,即位有别。餐桌入座时,长者坐在对着门的正位为上座。须教育孩子不可乱坐,应请长辈先入座,让长辈先吃。主动帮长辈盛饭。有好吃的先给长辈。

而且,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个规矩:大人还没动筷子,小孩不可先动。

从小学会尊重长辈,以孝为先,大了就会尊敬上司,领导。处理好社会关系,颇得人心,事业顺利,家庭亦和睦。

2.尊重主人家。不消极评判食物好坏。

孩子爱挑食是难免的。但是不要随意消极地评论食物好坏,抱怨主人家辛劳为大家准备的饭菜。一来让主人家很难堪,二来也让人觉得很没礼貌。不好吃的菜,可以少吃。也可以吃别的代替。但是不要批判。

负能量的言语,很容易产生误解,让人生厌,甚至会产生不可调解的矛盾,令人敬而远之。

在社会关系中,在为人处事上,亦如此。

3.学会克制忍耐,尊重他人,不大声喧哗

孩子都爱打闹。但是入座餐桌,需教会孩子克制自己,安静下来。专心用餐。继续大声喧哗,敲打碗筷都是很没有教养的行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同桌吃饭的人的反感和厌恶。特别是有些不喜欢小孩子的成人。觉得孩子太闹。

哪怕久等半天还没上菜。饿得呱呱叫。仍需学会忍耐克制。耐心等待。

所以,此时,可以让孩子慢慢学会忍耐与克制。这是在对孩子的品行塑造中十分需要训练的一部分。

4.不乱翻,不独食,避免自私行为。

不可乱翻盘子,找自己爱吃的菜。不管是多爱吃的菜。都要教育孩子不能独食。更不能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因为别人也爱吃。把自己爱吃的挑走,留不好的给别人。或者全部端走。都 是非常失礼的行为。显得很自私。大家都 不喜欢。

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味。可以鼓励孩子分享食物,这样不仅会使孩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良好的用餐礼仪不仅保证了用餐的质量,而且长期熏陶会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情绪、情感的养成。

再者,让孩子习惯脑子里有别人,长大不自私。大家都会欢喜他。

儿童饭桌上的礼仪和教养(过年餐桌礼仪上)(3)

5.不浪费食物,吃多少盛多少

吃相要尽可能文雅,不野蛮,须文明用餐。不浪费粮食,能吃多少就盛多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孩子学会爱惜粮食,爱惜物品。杜绝浪费。优良习惯。从小培养。

6.教育孩子多用敬语,如“请”和“谢谢”

对于长辈给予的帮忙,要说敬请,请,谢谢。不小心碰到别人。说对不起。吃完饭后要和长辈打招呼:“我吃饱了,大家慢慢吃。”有礼貌的孩子,都招人喜欢。从小养成的敬语习惯。

总而言之,教养的培养,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细节。长大后,踏入社会,在别人眼中,就是有教养的体现。

魏华老师说:教养是一粒种子,长成人性的大树。礼仪是一扇大门,通往光明与善良。


琉璃巧育儿,专注科学前前沿育儿理念,欢迎关注。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