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初年,有一个叛军首领被看做《水浒传》中的宋江转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幺。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杨幺跟着另一名叛军首领钟相一同起兵,打出了推翻南宋的旗帜。

金兀术杨幺后人恨岳飞吗(在围剿杨幺的过程中)(1)

在岳飞收复襄阳前,南宋中部的防线一直是以王燮为主,岳飞为辅,因为当时王燮坐镇鄂州,岳飞坐镇江州。

燮为荆南府、岳、鄂、潭、鼎、澧、黄州,汉阳军制置使,置司鄂州;神武副军都统制、江西制置使岳飞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置司江州。

鄂州战略位置重要,主要保护南宋的中部防线安全,所以当叛乱爆发之后,围剿杨幺的任务也以王燮为主。

可随着李横被迫南渡,以及伪齐夺取襄阳之后,杨幺的势力越来越大,王燮无论从兵力上还是能力上,都渐渐无法承担这样大的军事任务了。

在这种背景下,岳飞先率军收复襄阳,后率军平定杨幺,于是王燮的军界地位开始一落千丈。

因为人们渐渐发现,与岳飞相比,王燮的综合能力实在差得太远了。在这种背景下,岳飞开始坐镇鄂州,而王燮只能坐镇江州了,这也是岳飞被后世称为“鄂王”的由来。

乃诏专委飞措画讨捕,仍令知鼎州程昌自上流进兵,湖南制置大使司遣马准、步谅两军听昌节制,荆南镇抚使解潜亦遣兵船约期进讨;命燮将所部还江州。

再后来,以王燮为代表的中央军率先被改编。

燮闻,亦奏辞新命,乞在外宫观。乃诏权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边顺兼权马军司公事,而以燮兵万五千人隶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后三日,又以燮奏,罢军职。

到此为止,襄鄂防线才开始由岳飞全权负责,而岳飞正式凭借这份资历,开始成为与刘、张、韩相提并论的人物。

可是在我看来,王燮多少有些冤枉,在综合能力方面,他或许比不上岳飞,但王燮之所以会在围剿杨幺时捉襟见肘,却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

金兀术杨幺后人恨岳飞吗(在围剿杨幺的过程中)(2)

对于杨幺这种带有农民起义性质的叛乱,帝国政府通常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恨,所以在围剿杨幺时,赵构并没有给王燮太多政策上的优惠,因为一味和这种匪寇讲招安,就是鼓励他们继续作贼,对这些贼性不改的家伙,就应该严惩不贷。

已而燮请招安金字牌。帝曰:“近来贼盗踵起,盖黄潜善等专务招安而无弭盗之术,高官厚禄以待渠魁,是赏盗也。么跳梁江湖,罪恶贯盈,故命讨之,何招安为!但令燮破贼后,止戮渠魁数人,贷其馀可也。”

而由于王燮的失败,所以当岳飞围剿杨幺时,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这件事,所以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剿抚两手都要硬,而且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赵构甚至表示,如果杨幺愿意投降,也可以考虑给他一个知州级别的官员当。总而言之,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因为政府也认为,杨幺等人之所以反叛,就是由于孔彦舟的乱兵所迫。

既然杨幺这种首恶投降,都可以考虑给安排个高官,那么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招安之后如果还想当兵,就给优厚的待遇,如果想当老百姓,就给优惠的条件安置。

己未,诏:“王燮所部帅司并诸州军,并权听燮节制。”以燮言湖南、北安抚使折彦质、刘洪道不肯济师也……先是湖南统制官任士安、王俊、郝晸等,领兵二万馀,不禀王燮号令,遂至于败。

王燮围剿杨幺时,没有高级文职官员在前方坐镇,所以相关地区的军头、官员都不买王燮的账。

诏黄诚杨太等如率众出首当议与湖南北路知州差遣,先是张浚以湖寇为腹心害欲招来之,会诚之党周伦自称统管乡社水陆兵马以状抵岳州乞保奏,且以钟相作乱事归罪于孔彦舟,诏以黄榜放罪令诚等一行人船,趁此春水顺流赴张浚行府或刘光世军前,当议优与转官,仍旧专充水军,若内有愿乞外任、或邻近军州铃辖都监差遣者听。或愿归农人,即于鼎、澧州拔赐田土,支破口食.借贷种子养赡,仍免五年税收。

当时,与王燮合作的官员,有许多资历、地位都远高于他,王燮根本指挥不动。

有的官员更大言不惭地高呼,我当年给王燮当领导时,管理得比较严格,难免会与王燮有点矛盾,现在让王燮节制我,如果他借机给我脸色看,这将会损伤朝廷的脸面啊。

彦质闻命,上疏言:“靖康中任河东宣抚副使,燮系臣部下兵官,兼曾体量行遣,嫌怨灼然。若使平时部属偏裨,一旦加乎其上,缓急听其凭凌,窃恐有亏国体。”

岳飞围剿杨幺时,张浚坐镇前方主持相关工作,张浚以宰相之尊坐镇前方,而且本身就是如虎如狼的作派,相关官员、将领自然不敢拆岳飞的台。

时参政席益疑飞玩寇,欲以闻,张浚曰:“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何可易言!”益惭而止。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张浚支持岳飞的工作,一切就都好说。

而张浚也非常支持岳飞的工作,在军事上绝不干预,在行政、经济上鼎力支持。

我们通常认为,围剿杨幺的主角是岳飞。可如果我们从统帅全局的角度来看,围剿杨幺的主角应该是张浚,他以宰相之尊坐镇前方,自然是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领导。

而岳飞是这场军事行动的最高军事长官,却绝不是首先要对中央报告的人,他的汇报对象是张浚,而张浚直接负责向赵构汇报。

张浚为什么会支持岳飞呢?史书的说法是张浚被岳飞的伟大人格所感动。可在我看来,更多的可能是,岳飞给予了张浚足够的尊重,张浚投桃报李,给了岳飞足够大的空间。

想想张浚在西北干的那些事吧,前排就坐的大佬曲端、赵哲说杀就杀,如果岳飞敢给张浚脸色看,谁敢保证张浚不会向岳飞动手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岳飞还是远远无法与张浚相提并论的。

张浚的支持有多重要?

在围剿杨幺时,如果没有张浚在前方坐镇,地方的行政、经济主管,岳飞肯定是没权随便调动的。

就算皇帝授权岳飞可以节制他们,在关键时候,这些高级文职官员也难免要和岳飞分庭抗礼,而岳家军之外的大将(受岳飞节制的将领),在这种背景下,也难免会对岳飞带搭不理的。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就算岳飞再会打仗,那又有什么用呢?

王燮当初之所以会败,除了朝廷的大政方针有问题之外,还在于他缺少了一位像张浚一样的长官,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关键时刻跟他打官腔。

金兀术杨幺后人恨岳飞吗(在围剿杨幺的过程中)(3)

许多时候,人们常常喜欢用纯军事的角度讨论战争。对此,我还是一惯的观点,军事不是下棋。

下棋的时候,永远不用考虑棋子会不会听从命令。棋手就算棋艺高超,也无法让对方的棋子反水。

而在打仗时,统帅永远得考虑如何让上级、同事、下属支持和服从自己,如果这些人不配合,己方内部就会乱作一团。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敌人的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应用得当,就可以让对方的将士纷纷反水。到那个时候,己方统帅就是再会打仗,结果也必然是惨败收场。

当初,项羽在得到大家支持时,率领八千小弟就能横扫天下;但等到四面楚歌时, 项羽即便还有几十万大军,却也只能哀唱“虞兮虞兮奈若何”。

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定杨幺,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岳飞神功无敌,也不仅仅是因为张浚指挥得法。而是会打仗的岳飞遇到了愿意配合并支持他的张浚,帝国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个系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二者缺一不可。

在平定杨幺叛乱时,帝国的宰相亲自坐镇前方,众多军队集结在洞庭附近。仅从声势上说,就足以让杨幺一伙陷入被动。

以前面对政府军围剿时,杨幺一直都是大搞游击战、运动战。总而言之,只要你政府军敢来,我就跑进洞庭湖里。

如果你政府军敢深入洞庭湖,我就给你好看;如果你政府军不敢深入洞庭湖,那我就在里面避风头,等你走了我再出来。

张浚在主持围剿杨幺叛乱时,一方面调动了空前强大的军政资源,另一方面则彻底改变了战略。

张浚是在夏季命令大举进攻杨幺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要围死他。如果杨幺再像从前那样,躲进洞庭湖避难,那就等着饿死吧。

浚行至醴陵,狱囚数百人,尽杨太遣为间探者,安抚使席益传致远县囚之。浚召问,尽释其缚,给以文书,俾分示诸寨曰:“今既不得保田亩,秋冬必乏食,且馁死矣。不若早降,即赦尔死。”

在张浚的基础之上,岳飞又加以完善:他命人给了以前的俘虏一笔路费,然后把他们放回去,同时告诉附近做买卖的人,遇到这些俘虏来买东西,就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他们,然后找政府报销相关费用。

岳飞最后吩咐,分给他们每个人一些钱帛,要他们各自购买一些东西,带回营寨,分送给各人的老小,暗地里却早已告知市上的生意人,要他们特地把物价降低,赔累的数目由军中贴补。——邓广铭《岳飞传》,出自黄元振主编《岳武穆公遗事》

这就让俘虏产生出一种错觉,那就是因为政府高度重视,所以大量物资调拨到了当地,而且当地的经济也迅速复苏了,物价也下降了。

这样一来,当杨幺听到俘虏们的回报之后,自然会对前景感到悲观。许多跟着杨幺造反的人也会动摇,毕竟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回家当个小老百姓,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以前的南方地区叛乱遍地,外部时刻受到金国威胁,杨幺一伙与政府作对时,相对更容易有底气。

现在,宋军对内已经剿灭了各地叛乱,可以集中力量围剿杨幺一伙;更主要的是,不久前南宋与金齐联军硬桥硬马地开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使得南宋在围剿内部叛乱时更有信心了。

总的来说,在政治、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杨幺一伙军心浮动。于是,经过一场大型胜利后,岳飞就派人招降了杨幺的得力助手杨钦。

这时候,张浚表现出了自己的魄力,他根本没有请示赵构,当场给杨钦封了官。

钦在贼中最悍,所至常先诸贼,杨太恃以为强,飞厚待之,贼愈丧气。浚承制授钦武略大夫。

杨钦被捕,对杨幺一伙的打击非常大,但杨钦被捕之后立刻成为官员,这更让杨幺一伙觉得,政府的招安非常有诚意。

没过多久,杨幺的另一位得力助手陈瑫率军投降,更多的人开始嚷嚷着散伙。在穷途末路之中,杨幺兵败被杀。

飞既降杨钦,率统制官牛皋、傅选、王刚乘胜击攻水寨。贼将陈瑫劫伪太子钟子仪船,获金龙交床与龙凤簟等,诣飞降。杨太穷蹙赴水,牛皋擒斩之,馀党刘衡等相继皆降。

金兀术杨幺后人恨岳飞吗(在围剿杨幺的过程中)(4)

以上,就是岳飞围剿杨幺的全过程。很多人总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把一切功劳都安在岳飞头上,甚至无限贬低王燮,以此凸显岳飞的伟大。

在我看来,岳飞当然足够伟大,但他依然是个人,而且是南宋体制内的一个人。当岳飞越爬越高的时候,就是他对体制依附性越来越强的时候。

而当一个人开始无限依附体制之后,他身上的个人英雄情节自然而然地就会变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围剿杨幺,岳飞当然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南宋领导层及时转变思路,外加张浚指挥得当,这才是体制内的行为习惯。

大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当皇帝高度重视、宰相坐镇指挥之后,如果因为没有岳飞,就无法取得围剿杨幺的胜利,那么南宋该有多弱?这样的南宋,有什么资格击退金齐联军,又有什么资格立国一百五十年呢?

杨幺之所以会败,是因为北宋并没有行将就木,只是被金国的“斩首行动”击溃。

正因如此,所以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像明末那样,达到无可调和的地步。

杨幺以一隅之地,面对已渐渐稳定的南宋,肯定是看不到出路的。

如果南宋时期,真像明末和南明那样,那么即使赵构等人剿灭了杨幺,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的。

正如明末的时候,王嘉胤之后有王自用,王自用之后有高迎祥,高迎祥之后有李自成。

杨幺被剿灭之后,标志着南宋内乱被彻底平定。这本身只是一段简单的历史,但在近代却引发了一个狗血公案。

岳飞围剿杨幺,到底是功劳还是罪过?

如果从传统史书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问题是不会有任何争议的。

岳飞剿灭杨幺,或者说南宋剿灭杨幺,就是毋庸置疑的大功。而杨幺私通伪齐,也是众口一词的事,从情理和道理上都说得通。

可问题就在于,近代将杨幺定性为“农民起义”,属于“反帝反封建”性质,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谁要是再敢用传统史书的角度来解读,那纯粹就是不想混了。

所以,当时不少宋史权威纷纷指责岳飞,认为他是“封建王朝的刽子手”。

遥想若干年前,吕思勉大骂岳飞是军阀的时候,和这些宋史权威倒是颇有些相似之处。

他们所在乎的其实都不是岳飞,而是进什么山唱什么歌,历史要为现实和政治服务,在岳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还是那个观点:岳飞绝对是忠勇可嘉的正面人物,但是在他身上,却有着太多不该他去承受的东西。

当一个历史名人逐渐被符号化之后,其实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金兀术杨幺后人恨岳飞吗(在围剿杨幺的过程中)(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