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1)

文|假装温文尔雅

体育竞技中的“事后诸葛亮”

最近,篮球世界杯如荼如火的进行着,中国男篮的表现使其处于了舆论风暴的中心,不管是球员的表现,还是教练的战术布置都遭到了不小的质疑,甚至于有些球迷对姚明主席的用人也产生了质疑。于是乎,类似于:“我早就知道李楠难堪大任”,“我早就知道某个球员被高估,难堪大任“的言论纷扰而至。的确男篮的表现确实让人失望,但是更多观众所展示的“早就知道”:其实是在输掉比赛之后。

同样,在一些竞技游戏的比赛中,弹幕文化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事后诸葛亮”的言论。赢了:“我早说了赢定了”、“我就知道,xx选手会c”、“早点打团早赢了”。但是如果输了:“我早就说了,有xx选手,必输”、“我上我也行”、“一看这个阵容就要输”等等。看似伟大的预言家,实则是以结论出发,寻找胜或者败中的关键点。

即使有一个人在评论中说:小编你写的真烂,我都会觉得难过。更不要提这些聚焦在舆论中心的选手们,希望即使要做一个“事后诸葛亮”,也请以善意为名。

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2)

社会心理学中的“我早就知道了”现象

当我们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事件的发展是否如预测时,我们需要进行试验验证,需要进行预测的反馈,理论与预测必须在试验和事件未结束之前,否则,当试验结果或者事件结果出现时,我们才提出我们的理论或者预测进行解释,虽然这样的解释,正确且毋庸置疑,但是意义又在哪里。即我们将实验结果或者事件发生的结果作为了支持我们理论的信息,那么其中的核心点,关键点或者胜负的原因,自然显而易见,自然是“我早就知道了”。

《社会心理学》中如此解释:我们对将来事物的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与对过去的错误记忆共同导致了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也被称之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

当事实发生并且有结果的时候,用结果来解释起来发生的原因总是容易,就类似于,我们用数学题的答案去解释过程,不仅思路清晰,可能还会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似乎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道题就应该这么做。又类似于,一场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找到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点是什么,并且可能表达,你看,我就知道那个球很关键。

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3)

做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

1.以结果为信息,很容易解释

当我们洞察,目睹,或者经历了整个问题,情景,事件发生过程,以事情的结果作为我们已知的信息,自然而然容易推测,分析,解释整个问题,情景或者事件发生的原因,关键,并且很容易改变我们之前持有的态度,观点,甚至改变我们对这件事情最初看法,并且形成了新的因果关系。就如同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的: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当一场NBA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到本场比赛的数据:球员的上场时间,球员的得分情况,球员的正负效率值,比赛中一些关键的时间段以及关键球的处理等等信息,让我们去很容易去分析这场比赛的胜负,以及球员的比赛。这样的话,事后诸葛亮可以很容易的说,这场比赛输的原因,就是因为xx球员的表现太差了,关键球没有处理好,xx队没有防守反击,xx队输了更多的篮板球,而且事实上,这些分析全然是正确的。随着结果去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的确很容易去解释。

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4)

2.信息的指向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当我们对一个信息进行分析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印象,比如,到底吃方便面会不会长胖?胖子爱吃方便面,于是大家吐槽说:“你老是吃方便面这种高油脂垃圾食品,能不胖吗?”瘦子爱吃方便面,于是大家吐槽说:“你老是吃方便面这种低营养垃圾食品,能不瘦吗?”吃方面是否长胖作为一个信息,是有两种可能的,因此我们分析的结果也必然是截然不同的,很难却判断。当结果的个体是胖子的时候,你便很容易做出:看,我就说了你别老是吃这种高油脂的食物,还不相信,胖了吧。另一种情况,结果的个体是瘦子的时候,你又可以说:早就说了别吃这种没有营养的东西,越吃越瘦。

诸如此类的情况,当一件事情有两种甚至多种选择的时候,当结果不如旁观者意的时候,他可能便会说:早就告诉你了,这个方法行不通。甚至于说,这件事情你做到很好,但是他依然会说: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会比你这个结果更好。

起初或许觉得这样的人很厉害,不管是赛后的分析,还是一些事情上的见解都非常的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而言,他并没有去做,只是按照你做了的结果去解释了更好的可能。

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5)

3.极少数有用的信息,在事后诸葛亮眼里显而易见

在“9·11”事件发生之后,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列出了这些被人忽视或者被人误解的线索:1.美国中央情报局知道基地组织的爪牙已经嵌入了境内;2.一份情报员给总部的备忘录: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本·拉登可能会将学生怂到美国参加民办航空院校的联合行动;3.总统在度假期间收到一份名为“本·拉登决定袭击美国”的每日简报等。

如果把这些线索联系起来,似乎可以避免一场灾难。但很不幸的是,这些看似显而易见的线索是在事件发生之后。于是人们开始疑问:“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有用的线索联系起来呢?这些笨蛋在干嘛?”可是事实上,在9·11事件发生之前的6年中,联邦调查局的反恐机构有68000件事情毫无头绪,点滴有用的信息在堆积如山的无用信息里,无异于石沉大海。看似十分清晰的线索,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才显得刺眼。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好,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罢,在没有毁掉,在没有压死之前,谁能够注意到这个蚁穴或者注意到这根稻草。只是在事后分析时,或许会豁然开朗的说着:你看,原来就是这个蚁穴毁掉了长堤。又或者拿着稻草说:你们看,就是这根稻草压死了骆驼。(没有曲解这两个故事的意思,只是从数据上而言,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线索或者信息,其实都在事件有结果之后。)

诸葛亮社交心理学(为什么做个事后诸葛亮)(6)

4.事件的“导火索”,总是容易无限放大

如果我的分析得到你的认可,那么无疑是对我的肯定,于是乎,抓住这个关键点,无限的放大,很多时候并不是要将事情的原原本本展示,而是喜欢这种被别人称赞“聪明”的感觉。

在球赛类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这个球非常的关键。而且如果球赛中出现绝杀球更是让人激动。同样如果是A队领先,但是有个队员却因为失误葬送了比赛,那么在赛后舆论的中心或许就是这个球员。

再次回到这次世界杯篮球比赛中,周琦在舆论中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关键球发球失误,导致中国队败北,输掉了关键一场的比赛。于是漫天的质疑声,舆论压力,甚至于无数的谩骂都指向周琦。从结果上,周琦的这个发球确实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的是,篮球比赛是团队比赛。但是很多不善意的事后诸葛亮,恨不得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倒周琦身上,因为事实上,这场球输的“导火索”就是发球失误,而恰恰这个发球失误总是容易无限放大。

赢了是英雄,可是输了,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球上输了,便有可能成为人们口中和笔下的“罪人”。在NBA的比赛中,即使整场比赛某个球员一己之力得了45分,可是最后如果是他的防守失误,运球被抢断或者发球失误,那么相对于45分的精彩表现,那一秒的失误更容易成为焦点,甚至无限放大。“我早就知道他不行,得45分还不是输了?”“我早就知道,他处理不了关键球。”

在很多的比赛中,类似的事情可谓是层出不穷,赢了一起吹,输了有人必须背锅。除此之外,在生活中,当我们在一些事情上犯了失误或者错误的时,有些不善意的“事后诸葛亮”便会抓着不放,无限放大,或许这也是一些“事后诸葛亮”的乐趣吧。

由此可见,以上帝的视角去分析,做个“事后诸葛亮”确实容易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