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素平

我出生在海岛,到了上学年龄,就和部队大院的小伙伴们一同走进了部队驻地——大钦岛“北村完小”。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

(远眺大钦岛)

在海岛上小学期间,是自己身心发育的起步阶段,是天真活泼最无拘无束的时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期。

(一)46年后和小学老师加上了微信

从1975年小学毕业至今已经过去47年了,我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就在这个孩童时期,特别是随父母无数次搬家,仍有他们一直给我保存的上学时期的两个作业本,一个是作文本,一个是图画本。其中图画本是在我三年级和四年级课堂上的美术作业,后来合订在一起,封面上的班级、姓名是当时教美术的田世轩老师写的,工整、洒脱的正楷小字。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2)

这两个本子已经在我同学的聚会中多次展览,传阅多人,我对上面自己幼时用笨拙的手写的字、画的画,一点也不感到害羞,大大方方、高高兴兴地给同学们看。如此喜欢保存多年的作业本,对教这两科的老师也是深深怀念和想念着的。可惜,小学教语文的老师,早已仙逝。而教美术的老师我一直没有联系上。

机缘是2021年夏季,我小学、中学时期的教导主任田世忠老师又来我家看望我的父母。(当年四月初,我专门写过一篇他第一次来看我父母的文章——《玉兰花开时节,海岛老师来家访》)

当我和田世忠老师啦家常时,说到了我保存的“图画作业本”和那个给我图画作业批阅打分的老师名字时,田世忠老师说这个被我思念多年的美术老师田世轩和他是不出“五服”的同辈兄弟,他们之间有微信,经常联系呢。于是那天晚饭后,我通过田世忠老师的微信推荐,和田世轩老师加了微信,通了视频。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3)

视频上的田世轩老师彻底颠覆了他留在我脑海中儿时形成的印象,一头飘逸的秀发没了,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眯缝了,健美的细高挑身材不见了,哎呀呀,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田世轩老师早就过了青春年少的年纪,现已经是七旬的老人了,我何尝不是呢,也是往“奔六”的年龄上靠了。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4)

(二姐马素华(前)跟妈妈随军刚来海岛时和同学合影)

视频时他首先提起我的二姐马素华,原来他俩是小学、初中的同学。1961年秋天,他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二姐马素华跟妈妈从沈阳老家随军进岛,借住的渔民家和他家离得很近。二姐入学后,他俩还是同桌。1969年3月我二姐当兵走后,他完成初中学业回到了村里参加劳动。幸运的是那年的9月全国兴起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他跟随村支书浦义前,和同村青年邹清兰、田德福进驻了“北村完小”,一个星期后,他和邹清兰老师被学校留下教学。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5)

(第二排右五为田世轩老师、右六为田世忠老师、右七位当时校长邹清芬,右八为北村支书浦义前,第一排右六为作者的三姐马素环)

我想起了家里收藏的老照片里,有一张1972年我三姐马素环初中毕业时在学校操场上的合影,上面有当时学校的各位老师和北村的浦支书,田世轩老师就紧靠田世忠老师坐在第二排,从他俩的名字可以看出来,他们论辈份应该是“一个枝”上的。

和田世轩老师视频时,有时我问他答,有时他说我听,我就是想多了解一下这四十多年来,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老师的情况,没想到他的人生经历竟是如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6)

和田世轩老师视频完后,我把保存的图画本上我的画发给老师看。老师很激动,夸我记忆力好,还能保存老物件,这些都勾起了他对那段“民办教师”生涯的回忆。我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的大钦岛。

(二)我记忆中的田世轩老师

我在北村完小上学时,田世轩老师教我们好几个年级、好几个班的美术、音乐、体育课。现在知道这都是副科,主课是语文、算术。那时候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同学们最喜欢上他的课,既好玩又有趣,恨不能天天上他的课。田老师不仅人长得帅,吹拉弹唱也是无所不能。后来,学校陆续来了随军家属,像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安杰老师那样女老师,田世轩老师就不用上那么多的课了,只负责教美术和体育课了。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7)

因为一教好几个班,每当我们上美术课时,田世轩老师常常在办公室一个小黑板上,提前用粉笔画好这节课要教学生画的画,然后提着这个小黑板到各个班级去上课。小学时我在班级任过学习委员,经常在课前去老师办公室帮忙拿老师批改过的同学们的作业本,有时也帮田世轩老师拿这个小黑板。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8)

有一次我提前去拿小黑板回到教室,让个高的女同学帮忙挂到大黑板前,就出去跳橡皮筋了。等上课铃声响起,我们鱼贯而入教室,在座位上坐好时,田世轩老师也进来上课了,他突然发现小黑板上的画,缺了边角,很明显让那个调皮学生给涂抹了一下,他立马一脸严肃地问:“这是谁干的?”听到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坐在位子上一声不吭,没有人敢站起来承认。我更是气愤,还怕老师怪罪于我,赶快瞪大眼睛搜寻全班同学,重点关注那几个比较调皮的同学,观察他们的神色,最后也没有发现个所以然。田老师似乎很快调整好状态,拿起粉笔,赶快修补了几下,然后给我们上课了,我们就开始“照葫芦画瓢”了。好像从那以后,他不再用我们学习委员提前拿小黑板进教室了,总是给哪个班上课,就自己提着小黑板到哪个教室去。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9)

七十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动荡,特别是我们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恶化,身处海防最前沿的学校,在部队时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处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严峻形势下,田世轩老师的美术教学也紧跟形势,他提前收集有关的题材,在课前画出来,然后让我们在课堂上“临摹”。大到林彪出逃坐过的飞机,小到解放军使用的军用挎包、军用水壶、手电筒等等;“学大寨、赶昔阳”时期,他教我们画大寨梯田、拖拉机和铁锨、镐头等农业生产用具,开阔我们海岛孩子的视野;开门办学时期,他教我们画渔村房屋、渔船、大肥猪等身边经常看到的景和物,拉近了我们部队孩子与渔村百姓的距离;“乒乓球外交”期间,他教我们画球拍,讲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学校成立军乐队前,他教我们画小鼓、小号等乐器,培养我们对军乐的兴趣;“样板戏”最热的年代,他教我们画李玉和家祖传的“红灯”,让我们向铁梅学习,要有一颗红亮的心……

这些有益的绘画教学,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了启蒙和净化。在那个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海岛,我们能跟田老师学到这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实属不易啊。时隔这么多年,幼时学过的画,学过的绘画技巧,我还能清晰地勾勒出几笔,特别是有了外孙子后,简单的教他画个小图画,一点问题都没有。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0)

(照片后的房子是作者曾经的教室,房山墙上的黑板报清晰可见)

那时我们班教室的房山墙上,有一个大黑板,他经常召集写字、画画比较好的同学,指导和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办好每一期的黑板报。我们经常近距离看他们在大黑板前画画、写粉笔字,羡慕的不得了。这些同学长大后,在文学、画画这些方面也都有特长,虽然说是他们个人的天赋比较强,但离不开小时候在学校,教美术的田世轩老师给予的教育和培养。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1)

七十年代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口号喊得震山响,我们学校从第五套广播体操开始学起做起。

每天上午十点,学校钟声一响,我们从教室跑出来集中到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田世轩老师是我们的总指挥,他胸前挂个哨子,领我们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修长的身材、大背头,很帅!跟随他的领操动作,听着大喇叭里铿锵有力的广播体操节奏,朝气蓬勃的我们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浑身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2)

(部队大操场现景,原来都是泥土地)

每年我们学校都要和其他岛上的学校,举办广播体操表演和比赛,田世轩老师还是我们的总指挥!我们身穿小白褂和蓝裤子,脚蹬小白鞋,胸前飘着红领巾,在他带领下,到部队大操场上去表演和比赛。整齐划一的动作,笑逐颜开的面容,同学们一个个像过节一样,特别兴奋,特别展扬。

每年公社也会组织两次运动会,分春季和秋季。我经常参加短跑,长跑好像没有耐力。记得有一次我在100米的智力赛跑时(跑到中间还要做几道算术题),我跑得挺快,算的也不慢,跑了第一。结果最后领奖时,却是第二名。我气得哭了,让田世轩老师看到了,问我怎么了?我低头不吭声,还是身边的女同学替我说了原因。田老师笑了,他说:“你在你这个组是跑第一,可人家那个组的第一,比你跑的更快,我们掐表了,有时间记录啊。”我这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破涕笑了起来。

还记得有一次运动会,之前我感冒发高烧住院了(小时候扁桃体经常发炎,动不动就感冒发烧),错过了报名参加项目的时间,运动会那天,我正坐在同学们堆里观看运动会,让田世轩老师看到了,问我怎么不上去比赛,我说感冒刚好,没报项目。田世轩老师说:“那你到‘点录处’去,给运动员们递个水、看着衣服什么的,别坐这跟没事的一样。”我听他的话跟接到“圣旨”一样,马上小跑到了“点录处”,在那给当运动员的同学们服务了一天。虽然没参加项目,也没捞着看运动员的比赛,最后还是得到了喇叭筒里传出来学校的表扬声,很是欣慰。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3)

那个年代,我们学校和我们的体育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开展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开展体育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落实“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加强战备的需要,是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需要。”青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广大青少年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导,为革命自觉地锻炼身体,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意志。

现在回头再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确有必要,很有收获,田世轩老师尽到了一个体育老师应尽的责任,功不可没。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4)

(作者曾经的教室,拍摄于2015年国庆节期间,现在是北村村部)

田世轩老师在学校刻蜡板也是他的强项;学校宣传队演出和到部队慰问,往往也是他在拉二胡、手风琴等等给予伴奏。他因为是最年轻的一位老师,学校里的杂活,好像都是他在忙乎。

(三)田世轩老师的回忆(根据田世轩老师与我微信的语音整理)

我1969年进校以后,连续四年不间断的由县宣传部抽调,去县集结排练文艺节目,然后去烟台参加汇演,集结时间最长有时达两个多月。因县里不定时抽调,学校只能安排我教音、体、美了。要说乐器之类,都是我自已摸索学的,什么都会,这不值得一提。

我十八岁曾报名去当兵,体检全合格,就在第二天要走的头晚,老母亲哭的差点晕过去,我在家是老小,得到了父母的宠爱,为这我就没去成。那是1969年,是东海舰队从长岛解放以来,第一次在长岛征海军。那次征兵你还在学校上学吧?那次我如果去了说不定能去海政文工团呢,当时体检时添表有一栏是个人爱好,我填了会文艺。领兵是个营长,他亲自告诉我回家准备一下,来到部队新兵训练完结后直接把我送文工团。可惜没能去呀,以后听说领兵的那个营长还直找我呢。

第二次报名当兵体检我又选上了,我哥听说是工程兵打坑道的,不让我去,后才听说是技术兵,哎,多少年己过,不提了吧。

我也没做出什么感人的事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教师,1981年9月20号,在转正无望的情况下,我辞去了民办教师工作。然后凭借自己会乐器的特长,考到了长岛县吕剧团,在你姐夫孙盛渭书记的领导下,在乐队工作。恰逢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剧团被财政缩减经费,靠自负盈亏生存,我跟着剧团出去巡演,上山下乡、转战南北好多年。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5)

在长岛县吕剧团近三年时间,很辛苦,转正又无望,再加上父母年龄大了,我不放心他们,于是在1985年,我又回到家乡,还在大钦岛乡干上了财政会计。不久经自家大哥引荐,又考入长岛国税局,直到2011年12月退休。退休后,还是喜欢老本行,至今在票房玩吕剧,夫人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她唱,我们伴奏,其乐融融。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6)

我一直忘不了十多年在小学工作的那些日子,开始校长是邹清芬,后换了部队家属于秀莲,现在这两人都不在了,很怀念他们。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7)

(作者上小学时和二姐马素华的合影)

我家在葛丽明家前面,我们两家之间有一条东西道,你在部队医院住时,上学时经过此路,我还记得你这个小妹妹。

我爱人是砣矶岛井口村人,有趣的是我俩的姻缘是我大哥和她大哥同坐一船进岛时,在客船上给牵的线。我们于1976年腊月十六结的婚。你爸爸还被调到砣矶呀,我不知道。后来是不是转业到长岛了?我父亲是2005年,我母亲是2011年,父亲95岁,母亲99岁走的,都是高寿啊,二老走的时候没有拖累儿女,神志很清醒,我一直守在他们身边尽孝,2012年我才来长岛县城定居。我这辈子就是太听老妈妈的话了,错过了许多走出海岛,到大地方见见世面的机会。我前半生当民办教师,虽然没有太大的成就,但那个年代,能当上老师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当得上的,政审、能力啊都得过关。教了你们这些学生,看到你们现在都挺好的,我也很欣慰,把我所长授予你们,毫无保留,我无怨无悔。

(田世轩老师和爱人老有所乐,爱人唱吕剧,田老师伴奏打扬琴)

(四)往事再回首

听了田世轩老师的一席话,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海岛居住的那些年里。

自我妈妈1961年秋天随军进岛后,开始借住北村渔民家,后期搬回部队家属房,我妈妈与北村老百姓关系都非常好。借住房东家的南侧那几户,包括田世轩老师的父母家,我妈妈都领我们姊妹们去玩过,妈妈会裁缝手艺,也经常帮这些家的婶子、大娘们缝缝补补的。所以我上学时,眼中的田世轩老师就跟邻居家的大哥哥一样,没有害怕和陌生感。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8)

(作者和田世轩老师的妻妹梁彩云,1979年在高中时合影,

于2021年10月在作者回长岛的客船上相逢)

有趣的是,1978年3月我跟随父母调到砣矶岛,我妈妈经常领我去团部驻地井口村的一户大叔大婶家玩,这家主人竟是田世轩老师的丈人、丈母娘!小女儿梁彩云和我是同级同学。呵呵,知道这层关系后,老妈妈和他们家走得更近了。每每去大叔大婶家玩,二老可热情了,大婶总叫我:“乖乖,快脱鞋上炕。乖乖,锅里有八梢,歹歹?(吃不吃)我去给你拿。”那大叔个子不高,脾气还挺倔的,经常和大婶为一点小事吵吵。大婶大大咧咧的,心眼特别好使。后来我参加工作到了银行,这家大哥梁吉新还是我们银行一个营业所的主任,他之前在银行当押运员时,经常下岛送人民币到各个所社,就是那次到大钦岛的船上,遇到了田世轩老师的大哥,两人把自己弟弟和妹妹撮合成了一对。

民办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外的教学人员,大部分在农村小学任教,也有在乡村中学任教的。在生产队时,他们的待遇折合为工分。新中国成立后,为快速发展教育,号召群众办学,实施“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1977年达到历史颠峰471.2万人,占当时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6%。此后国家对民办教师逐渐进行治理整顿、减少数量,至2000年基本被消化。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不辞艰辛、无私奉献,肩负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的重任,被人们誉为“农村教育的脊梁”。当年,他们的待遇很低,但贡献很大,值得怀念和感恩。那些日复一日“驻守”在三尺讲台上的人,因为一声“老师”,承载起他们选择这份工作的骄傲,也让很多人坚守着这份信仰。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行为示范,学为人师。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19)

虽然田世轩老师没有“走一步看百步”的技能,没能在民办教师岗位坚持到转正的那一天,但他曾经做过的一切,他文艺范儿十足的才华,对学生的影响是雕刻灵魂,渗透内心的,足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海岛学生,他把最美好的时光存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其功劳与贡献与其他老师相比却毫不逊色。

我以前写海岛的文章,田世轩老师通过田世忠老师的推介也经常看到。他说很喜欢看,夸我的记忆力非常棒。当我说要写写他时,他开始说:“素平,我的事不要写了吧,叫别人看了会笑话的,你说呢?”后来看我执意要写,他只好说:“行,你写吧。”当我跟他要小时候的照片时,他说:“我好像没有小时侯的照片,以前有和吴海朋,还有卞卫东照过的照片,都找不着。”当我告诉他,小时候记得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我们都认为是宣传的宣,幂幂中感觉,田世宣老师就是搞宣传工作的料,名字里都带宣字。他却告诉我:“是轩,原先是这个瑄,我们弟兄四个后面的字都是带王字的,写来写去写成这个轩了,笔划少,我身份证也是这个轩。”

有一天,我和岛上同学顾延杰聊天,说起了田世轩老师,延杰对他可是知根知底,他说了一句:“田世轩老师要是当年当兵走了,那可就出息大了!”

这话,不假,我信,坚信。

感念师恩迎中秋(中秋念师恩海岛那个文艺范儿的老师)(20)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