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云峰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04期

1905年,护理(代理)江西巡抚、宣城人周浩在《厘定江西营制章程》的奏折中出现“赣省”一词,南昌大学史学家邵鸿教授经过研究考证后认为,这是江西省以“赣”为简称的最早由来。这一发现也引起了笔者对本村人晚清“贪官”周浩生平事迹的极大关注。此人少无功名,灭长毛起家,湘军出身,官居二品,从江西到直隶再到新疆,履历辉煌,为何宣城本地乃至清末到民国的史料鲜有提及?他真的如野史中所说非法铸造成色不够的钱币,中饱私囊导致死罪的吗?他真的能神奇地躲避朝廷死罪处罚,诈死于棺材内,全身而退吗?

一、周浩与鲍超的“恩怨情仇”

周浩(1838—1919),字瀚如,晚年号退叟,宣城新田凉亭村人。宣城历史研究者奚本金先生2008年发表过《宣城老照片的联想》一文,文中对周浩其人有很多生动描述。宣城民间还有鲍超与周浩交恶,鲍超借故抽刀刺杀周浩,周乘机落荒佯死,并将计就计举家隆办丧事,扬言被鲍误杀身亡的故事。但野史村言,很多都是乡人为了引人入胜做的春秋笔法,愚以为有很多谬误。

其一,奚老说周浩生于1845年,历史上太平天国两次攻陷宁国府,湘军鲍超部于1860年8月才第一次出现,随即攻占宁国府治地宣城,之后与太平军又互有输赢,直到1863年离开宣城去皖北的和县巢湖。周浩于咸丰四年(1854)考取秀才,成为一名生员。咸丰九年(1859),周浩和哥哥周永鏊在本乡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当时正在宣城一带战斗的鲍超听说了周浩的才能,想延聘他,周浩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推辞了。后来哥哥战死,母亲遇难,20余岁的周浩赴高淳东坝霆军大营,成为鲍超文书,为鲍超所倚重。周浩死于1919年,老人们都说周逾“八十而终”,所以我认为现在公认的1838年出生比较合理(未见后人证实)。

其二,鲍超是屠夫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湘军里有很多他不识字闹的笑话。我在百度上看过他题的楹联,字还是不错的,说明他后天很努力。他作为湘军第一猛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军纪严明,为人光明磊落,是史学界公认的。1867年京山尹隆河与东捻子军大战,刘铭传部贪功,结果身陷重围,旦夕不保,鲍超挥军赶到,大败捻子军,救了刘铭传,但还是被李鸿章以“未及时赶到阵地”处罚,而没有处罚自己手下刘铭传。于是鲍超负气离营回籍,从此辞官不做,归隐田园,也不为自己辩驳。这样的人,断不会为争功杀下属周浩。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1)

此人最大的优点是民族大义感强,且不计个人得失。光绪六年(1880),中俄伊犁交涉紧张,奉命出任湖南提督,召集旧部1.4万驻防直隶乐亭(今属河北),后来朝廷和俄订约,只好“裁归”。1885年,中法之战爆发,再募旧部1.3万,驻守云南马关抗法,最后同样裁归。可以说,他的忠君爱国,力敌外辱,是发自肺腑的,只是清廷(恐怕还有淮军)害怕他拥兵自重,养虎为患,所以每每放了他的鸽子。

有件事不得不提: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亲率10万大军围困湘军曾国藩祁门大营,曾国藩已经写好了给弟弟曾国荃的遗书,这时鲍超探亲回来,急率五千霆军走宁国、歙县、休宁,直杀祁门。太平军见鲍超军旗,又见霆军勇猛,慌忙撤退。后来李秀成得知鲍超部只有五千人,追悔莫及,仰天长叹。试想,若祁门之战曾国藩战死,没有了湘军,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当然,鲍超也不是神,他在宣城吃的败仗也不少。我听老人说过,周浩为鲍超做文案,本来有个幕僚给他写了“臣屡战屡败”,在周浩手下变成了“臣屡败屡战”,为此不仅没被朝廷责罚,朝廷还送来了饷银,从此让鲍超对周浩刮目相看。

1864年,周浩随鲍超率部进入江西,肃清江西全省,入广东嘉应州,歼灭太平军残部。随后,又赴湖北、河南,参加剿灭捻军的战斗,以军功由原来的九品训导升至四品的知府衔,被清廷授予“额特赫恩巴图鲁”的称号,先后署理(代理)江西临江、南昌知府。

二、周浩与李瀚章的“师生之谊”

从鲍超的履历上可以看出,周浩追随鲍超的时间并不长。鲍超位极人臣的时候,周浩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随着霆军入江西,周浩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物,这个人既是他的亲家,也是他政治上的导师,此人就是李鸿章的亲哥哥——李瀚章。

李瀚章(1821—1899),少时和弟弟李鸿章都尊父李文安之命,拜曾国藩为师。那时曾国藩还是一个门前冷落的小京官(所以说爹很重要,自己不行不要紧,要有眼光跟对人)。湘军成立后,瀚章先在湖南,后在江西为曾国藩综理粮秣,之后移家南昌,是湘军不折不扣的内当家。周浩就这样认识了皖省老乡吉南赣宁道李瀚章,后来干脆连名字都改成了“瀚如”。可以说周浩已经把李瀚章当成了政治上的引路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2)

从此,一个落魄秀才从一个没有前途的大老粗领导的政治秘书,摇身变成了一名炙手可热的湘军粮秣官。随着瀚章从广东布政使到湖南巡抚,再到湖广总督,成为一方诸侯,周浩的机会也来了。这其间,他和老师成了亲家。据李鸿章家谱记载,瀚章夫人,华阳丁氏,生女,适宣城周凤冈(周浩子)。和弟弟李鸿章相比,瀚章为人才气帅气和霸气差得太多,所以永远成不了领袖。他也就是个勤勉内敛、不爱得罪人、会抓钱的还有点老土的地方官,兄凭弟贵罢了。之后,淮军羽翼渐丰,李鸿章权倾朝野,李氏一门两总督,清末中国历史上的李鸿章时代开始了。

三、周浩在南安:平匪患,塑文化,重农耕

南安府在江西南部,府治大庾县。大约在光绪十年(1884),周浩被任命为南安知府,光绪十八年(1892)秋,又升任吉南赣宁道。南岭一带多匪患,《近代史资料》记载,南安府知府周浩一闻匪首罗洪章潜匿邻境广东南雄州地方,即不动声色,漏夜亲往查拿,即行拿获,审明惩办,使积年匪渠不致漏网远遁,地方赖以安靖。

梅岭又叫梅关,又称为大庾岭,海拔746米,是江西、广东两省的分界线。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还魂记》中的故事发生在宋代南安郡,除了众所周知的牡丹亭外,南安府衙共有十景,其中蕉龙亭毁于战火。史载,光绪十二年(1886),南安知府周浩在铁汉楼旧址上新建蕉龙亭。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3)

光绪十三年(1887),周浩又在梅关建憩云亭,初名半山亭。他在《庾岭建憩云亭记》(民国《大庾县志》卷10)中写道:后人植梅千万株,花开如香雪海。这是对梅关白梅花的盛赞。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在此地建“介梅亭”,后被愤怒的民众烧毁。1991年,当地政府重修了憩云亭,上有楹联一副: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周浩如此喜爱亭台楼阁等文化遗迹,这就印证了为什么周浩在回到家乡后,斥资修建了深有古风的“水阁凉亭”和逍遥馆(均已毁),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江南园林“锄月山庄”。史载,光绪十四年(1888),周浩在梅岭种梅子树李树桃树共计6000多棵(《大庾县志》)。南昌教案后,他回乡又广劝农桑,种桐子树油茶树,从新田上下钱村以下,黄渡高家渡以上,上下15里,据说都是周家的田地。民国初年,一块冠名为“江南省农业合作工场”的牌匾在“锄月山庄”树起来,吸引了大批手工业者聚集。周氏祠堂(已毁)正中曾有一副楹联:继祖宗一门忠孝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这恐怕是周浩浮沉官场几十年后心迹的流露。

四、从直隶到新疆——政治上投机成功

这段时间是周浩宦途的上升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身为直隶按察使(正三品)的周浩,,被委任为甘肃新疆布政使(从二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从新疆重回直隶任布政使。未到一年,又被委任为江西布政使(详见《清德宗实录》)。

官场如此密集的调动意味着什么呢?李鸿章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已经自身难保,1899年,李瀚章卒,1901年,李鸿章亡。野史传说周浩在直隶任职时深得慈禧器重,曾被慈禧认为义子。关于慈禧的义子,最大牌的莫过许广平的祖父浙江巡抚许应骙和山西巡抚岑春煊(两人后都官至总督)。周浩其人矮小,且貌不扬,笔者实在很难苟同。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4)

丁辅之刻青田石龙钮周浩自用对章

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据是周浩死后身上所穿的九蟒四爪吉服,即老百姓说的“龙袍”。根据清朝官员服饰的规定,二品以上大员九蟒四爪是每个人都可以穿的,何况周死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唯一的可能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光绪和西后逃难时,周浩是“勤王”者之一。所以在李家失宠后,他还能逆势而上。据说山东蓬莱人宋庆就是因为勤王有功,后升至四川提督的。

还有一种可能,李鸿章后,直隶总督袁世凯左右庙堂,势力渐大,岑春煊等都是袁世凯的反对派,西太后所谓驭人之术,掣肘之意,也未可知。总之,周浩从初事李瀚章,到再攀西后,政治上两次投机成功,使他在晚清官场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这时距他孑然一身走出华阳河畔凉亭村,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

五、南昌教案黯然下台——成也亲家,败也亲家

再回江西,周浩再也不是小小的吉南赣宁道了。他是以藩台的身份回来的。江西有他十几年的根基,他可以大展宏图。从1903年到1906年,仗着西太后的恩宠,周浩在江西很是得意。其间又代理巡抚,和事实上的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梦,只到英法军舰开进鄱阳湖才醒来。

1906年2月22日,南昌府新建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主教王安之宴请,要求新建县放出再次羁押的教徒。江因为怕按察使余肇康责怪,不肯,被王安之刺伤,三日后亡。南昌府举子们闻之大愤,他们杀死王安之等英法教士8人,连烧4座教堂。史上称“第二次南昌教案”。 晚清胡思敬在《国乘备闻》一书中有详细描述:

茬港为南昌巨镇,光绪乙巳某月日,天主、福音两教相殴杀,曲在天主,谳定,执二教民监禁南昌,法教士王安之耻之。

废员崔湘与藩司周浩有连,庚子之变,以保护教堂不力被劾,乞请于安之,谋开复。安之曰:“是不难,茬港二教士滥禁在狱,汝力能释之,保汝不失官。”湘急请于浩。是时浩以藩司护抚院,召南昌令江召棠即日出二犯于狱,召棠不敢争。

次年,臬司余肇康抵任,廉得其事,大恶之,严诘召棠,索前犯。召棠捕得一人,其一逸去。安之益愧悔,大恨,设计招召棠饮酒,闭门拒仆从,出私约逼令认可,召棠不为动。安之即席上取利刃连刺之,中其喉,随谒巡抚胡廷干,诬以自刎。廷干惶悚,计无所出,肇康请收执安之,又不许,电奏江令刎死教堂,词甚隐约。越二日,学堂诸生相聚演说,庶吉士雷恒言辞支吾,众大噪,指而骂之,人聚益众,势汹汹,大举图报复。安之闻警,举火自焚其室,乘乱易服潜逃,中途被乱民击杀,投尸东湖。同时毁四教堂,杀法人六、英人二。

事闻,命津海关道梁敦彦偕法参赞往谳。事卒未决,遂罢廷干,代以吴重熹,镌肇康二级,提案归外务部。法人要索无公理,部臣不能拒,侍读学士恽毓鼎、给事中左绍佐,御史蔡金台、吴钫先后疏争,事下鄂督张之洞密查。之洞派梁鼎芬往,尽摭其实入告,外务部大窘。适萍乡李有罢官家居,联名密电北洋,词多媚外,遂赔款三十五万,杀七人议结。召棠冤死无左证,周浩后被黄昌年参奏,削职归。

(文中废员崔湘,宁国府太平县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曾官户部主事,九江知府,也是周浩亲家之一。)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5)

1906年4月29日,《中外日报》刊登电文:“江西布政使周瀚如方伯,因南昌教案,奉旨查办,政府已决意令其开缺。”有关周浩获罪终极原因,除了南昌教案渎职私放教民,护教不利外,清廷并没有给其他的罪名。而御史黄昌年所参灭长毛时周在南昌私造钱币,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旧闻,很多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再者说,湘、淮两军,大发国难财,把太平天国钱币没收来铸成清朝钱币,也不是秘密。御史风闻言事也很正常,之后不了了之也不让人感到意外。

张之洞在处理此事上是高手,中国积弱多年,国家不强,教权就会胜过王权和法权,类似教案就会层出不穷,岂是处罚几个替罪羊能平息?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横行的晚清,民族主义的火焰从来没有熄灭过,但也从来没有胜利过。

“削职回”,是清廷对周浩的最终处罚。这时的周浩,已经年近古稀,他再也没有了从政的资本和力气。自此以后,他便安心地在水阁之上垂钓,在逍遥坊吞云吐雾,颐养天年。民国八年终。

六、周浩母亲徐氏与小东门贞节坊

周浩母亲徐氏,出自名门(徐氏为宣城大族之一,始祖为南唐魏王徐知证)。19岁嫁给了周浩的父亲周世德,生有二子,长子永鏊,次子浩。周世德喜爱交游,对生产经营没有兴趣,家庭用度主要几乎都靠徐氏操持。咸丰二年,周浩父亲去世,家庭越发困窘,徐氏没有让周浩放弃读书,周浩也没有辜负母亲希望,于咸丰四年考取秀才,成为一名生员。太平天国入境后,周浩与哥哥周永鏊在乡间创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咸丰十年正月,周浩在南乡周王、白果树一带被太平军围困,哥哥永鏊在战斗中遇难。二月,太平军来到周浩故居新田谢家山,徐氏没有退缩,率老弱妇孺与太平军对抗,与儿媳冯氏、骆氏共同遇难。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6)

周浩家用高脚玻璃盏

周浩授南安知府后。其父母得以获得朝廷的封赠。徐氏得到圣旨准许建立专祠专坊。于是周浩选在小东门内建立起这座牌坊,倍极恩荣。小东门内是府衙所在地,牌坊和专祠建在这里,便于接受府县官员的祭祀和礼拜。这座牌坊于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石料被用作新建烈士纪念碑的材料。周浩晚年对家乡和家族的贡献颇多,如重修周氏宗谱,整修周氏茔墓,利用祠堂开办学堂,主持垦山兴林,创办农牧实业等。

晚清各省巡抚(晚清江西巡抚周浩生平初探)(7)

宣城小东门贞节牌坊

周浩的一生,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又有灭太平军的经历,所以在老百姓看来很有几分离奇,否则民间也不会有那么多传说。说到底,信息闭塞,文化交流不畅,加上民国以来地方历史资料整理工作的缺失,让他戴了近百年十恶不赦的贪官帽子。1966年“文革兴起”,周浩在下葬40余年后,位于新田谢家山的坟墓被红卫兵几次挖掘,尸体被挫骨扬灰,随葬品也散失无存。本着客观公允的态度,寻找文献,探寻历史,还原历史,是后人的职责。笔者才疏学浅,或有谬误,在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他虽有军功,但没有科举功名,在晚清非常重视出身的政坛,周浩能历经40年不倒,且能做到二品大员,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智慧和处世方略有过人之处。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护者和传承者,是近代宣城农业和工商业的实践者,是晚清弱国政治和外交的牺牲品,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功的机会主义者。

(作者系宣城市香兴食品有限公司职员)

童达清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