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一座上古遗址,在陶器上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的彩陶文化为主,后来人们将相关特征的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等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典型陶器有尖底瓶、葫芦瓶、细颈瓶、大口尖底罐和锥刺纹罐等,但其中最具仰韶文化特色的则是尖底瓶,唯一贯穿于仰韶文化的全过程,历时长达2000余年,伴随着仰韶文化的成长、辉煌、衰落。

尖底瓶一般是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可略称为小口尖底瓶。最早见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约距今6500年前出现,之后迅速扩散至陕西、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内蒙等地,并在庙底沟类型遗址中有过一定的改造。

这就不免让人好奇,尖底瓶(下图,出自半坡遗址,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何如此长盛不衰,到底有什么功能,在仰韶先民心目中究竟有何地位?关于尖底瓶的功能认知,中国经历了一个坎坷曲折的过程,科技界、考古界都曾研究其用途,最终才慢慢揭开一些真相。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1)

01:教科书错了几十年?

数十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认为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巧妙地运用了重心原理,是美观而实用的汲水器:“如果将其两耳系绳放置水面,由于水的浮力和尖底瓶重心的作用,瓶上半部会自动倾倒,下半部离水面翘起;随着瓶内水的逐渐增多,瓶下半部也逐渐下沉,直至瓶盛满水而直立。这种性能是利用了重心与浮体稳定性关系的原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于是,不少教科书中还用半坡类型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设计了思维操作性课文及作业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其妙处,并动手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2)

然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就做过实验,发现用尖底瓶打水根本不符合力学。1989年,西安半坡遗址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学者合作,进行了一次尖底瓶打水实验,结果显示:尖底瓶放到水上之后,由于上部粗重,重心偏上,的确能够自动灌水,但当灌到一半时,重心就会下移,口部就会自动翘出水面,又由于口部较小,即便人工干预,还是很难实现快速灌水;与此同时,当尖底瓶灌满水后,用两边耳朵上系的绳子拎瓶子时,因为重心在上部,尖顶坡又会倾倒,很难用绳子拎着移动,必须抱在怀里才行。

力学原理解释就是:尖底瓶空着时,重心在横轴上一点的地方,这使它向一方倾倒;当适度注水时,重心移到器底,遂使它由歪变正;当继续注水时,由于重心上移,它就会立刻翻倒。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尖底瓶的两侧没有“耳朵”(见下图),也就无法系绳。也就是说,如果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话,那么这些尖底瓶只能用手抓住汲水,毫无疑问这样非常不方便,也很容易摔坏这种刻着花纹的“昂贵”的尖底瓶。

因此,从北京大学所做的实验来看,如图所示的尖底瓶不可能是汲水器,古人不会这么愚蠢。如果尖底瓶不是汲水器,那么会有什么用途呢?甲骨文揭开了端倪。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3)

02:研究发现与酒有关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尖底瓶大量出世,人们突然发现不仅中国有,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都有尖底瓶,而他们的尖底瓶或是酿酒器或是盛酒器。

从酿酒科学原理来看,尖底有利于酿酒时液体中杂质沉淀,也更便于将尖底瓶埋入泥里发酵,现代酿酒厂里还存在一些锥状体的发酵密封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专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一些保存完好的中国尖底瓶内壁上有白色的残留物,科学家分析指出这是酒的痕迹。

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的“酒”字(见下图),由“酉”与分列两边的两条竖浪组成,两条竖浪可以理解为酒水,“酉”字这与尖底瓶造型高度相似。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4)

种种证据指向,似乎说明尖底瓶是用于酿酒,但尖底瓶的酿酒说又难以解释某些问题,比如:埋入地下发酵的话,为何很多尖底瓶上有两个耳朵?这两个耳朵明显是系绳的,或让人拎着或挂起来的;还有以半坡遗址为例,考古发现的尖底瓶数量很大,以半坡先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居民不太可能存在大规模的酿酒、饮酒活动。

如果不是酿酒器,那么会是盛酒器吗?学者苏秉琦持酒器说,论据是甲骨文的酒字“酉”部,就是尖底瓶的象形。与“酒”字类似,“尊”(下图,双手捧尖底瓶)、“奠”等字都有“酉”旁,也就是说都与尖底瓶有关,无论尊或奠时都一种礼仪,所谓“无酒不成礼”,应该都需要酒来表达,这个酒自然应该装在符合礼仪的盛酒器中,而不是酿酒器里。因此,从文字角度来看,尖底瓶应该是盛酒器。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5)

不过,尊、奠等与尖底瓶有关的汉字,都有礼仪或祭祀含义在其中,上古的酒又是至高等级的饮品,因此尖底瓶不会是普通的盛酒器。但考古说明半坡先民不太可能存在大规模饮酒,所以在礼仪活动中可能存在“以水代酒”的现象。

总之,尖底瓶与酒密不可分,应该是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时的特殊盛酒器。由于尖底瓶高多在30—40厘米左右,刚好适合被人双手抱在胸前,这种方式的礼仪活动,显得庄重、隆重和严肃。又由于礼仪活动的庄重,担心有人摔碎尖底瓶,破坏礼仪活动,所以两耳上系上绳子,挂在脖子上,再抱在怀里,这样即便抱不住也不会摔下来,当然还可能是在尖底瓶闲置时,将之挂在高处,主要担心小孩、鸡、猪、狗等捧碎尖底瓶。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6)

03:尖底瓶还有什么功能?

不过,尖底瓶除了盛酒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功能。考古报告显示,尖底瓶数量多、造型丰富(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尤其是考古发现一些大型尖底瓶,尺寸在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多的大号尖底瓶,其胎体厚度一般都在5毫米左右,非常薄,其容量可盛百来斤水或酒,根本不具有实用性的,因为一旦抬动,瓶体就会破碎;同时,很多尖底瓶被作为随葬品下葬,另外大个头的尖底瓶很少,但皆出土于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而且还都在主室的中心部位。

因此,中小型厚壁的尖底瓶,可能才是盛水、盛酒的礼仪器具,大而粗、长而薄的尖底瓶,可能是魂瓶、葬具。需要注意的是,尖底瓶不是一般的盛水器,而应该是在礼仪活动中的“以水代酒”现象。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7)

何谓魂瓶?尖底瓶造型非常奇特,整体很像果核,而果核是生命的开始,因此古人希望尖底瓶能够像果核那样,凝聚起旧生命的魂,从而孕育出一轮新的生命,使生命轮回不息,本文第一张图就与果核非常相似。上世纪,考古专家在西汉陶井中挖出一件陶器(见下图),几乎与果核一模一样,与仰韶文化尖底瓶相比,西汉的陶器相当于是横着的尖底瓶。

随着时代发展,礼仪功能的尖底瓶逐渐被淘汰,但作为魂瓶功能的尖底瓶却持续到了封建王朝,只是与时俱进地变成了瓷器,后世特别是两晋到两宋时期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瘦长的瓷质魂瓶。

尖底瓶造型有什么用(尖底瓶有何用途)(8)

最后,《荀子》中说的一个孔子故事,可以让你明白一些中华文明到底从何而来,为何说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了。

一天,孔子来到鲁桓公之庙,发现一件倾斜的奇怪的器具,就向守庙者请教,守庙者告诉孔子这是宥坐之器。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对弟子说灌水进去就明白了。果不其然,空时倾斜,盛水过半时直立,盛满就倒。

“宥坐之器”(后称欹器)到底是什么,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记载来看,无疑就是尖底瓶。更为重要的是,在尖底瓶的传承过程中,古人逐渐从尖底瓶中汲取了很多道理,比如孔子之后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呀”,其中“满招损,谦受益”就源于貌不惊人的尖底瓶原理。还有,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座右铭”中“座右”一词之来源,座右铭的劝诫作用就源于“宥坐之器”。

可见,历史上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未必有什么高深莫测的来源,而可能源自上古很多简陋的器具原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细心观察,最终总结出了至理名言,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大道至简”。

参考资料:《中国考古网——浅说仰韶文化尖底瓶形制、用途及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