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女性曾有无防护性行为 这些避孕误区你有吗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旨在提高年轻人的避孕意识,促进年轻人对自己的性行为与生殖健康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提高安全避孕率。据《新京报》公布的2014年世界避孕日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多数女性对避孕存在侥幸心理,或对避孕方式的有效性认识不足,紧急避孕药存在滥用现象。

究竟怎样才能有效避孕?常见避孕误区有哪些?39健康网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张帝开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

最全的避孕方法(避孕方法多你用对了吗)(1)

专家简介:张帝开,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妇产科临床与研究近30年,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规范化的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与合理筛查及管理、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与处置、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子宫肌瘤保留子宫等微创治疗。

擅长妇产科各种手术操作,包括妇科肿瘤根治手术、妇科宫腔镜和腹腔镜微创手术、输卵管阻塞不孕症微创和复通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以及宫颈和宫腔病变的微创电环切除术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规范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预防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及微创治疗等。熟练掌握各种妇科内分泌失调疾病、女性不孕症、反复发作生殖道炎症和疑难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熟悉反复性流产和科学指导优生优育,并对子宫腺肌症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岀血的非手术治疗、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难治性阴道念珠菌感染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出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最新避孕调查:八成女性曾有过无防护性行为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我国避孕调查数据,样本量为1000名18-35岁中国地区女性,其中18-25岁与26-35岁比例各占50%,覆盖14个城市,调研时间为今年8月。

调研结果显示,有82%的女性都在过去半年中有过无保护性行为,其中近四成女性这一情况更是多次发生。而女性在过去半年性行为中使用安全期或体外排精方式避孕的比例达到32.7%,甚至有58.1%的女性认为这两种方式失败风险很小或完全没有风险。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均为有效性较低的避孕方法,容易造成意外怀孕。

另外,受访女性在过去一年中使用紧急避孕药的次数平均达2.5次/年,69.2%的女性在过去一年都使用过紧急避孕药,49%的女性甚至多次使用,并且有40.1%的女性认为紧急避孕药有效率高于实际情况。

张帝开教授指出,无防护性行为频频发生,正因为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这是对避孕措施知情不选的表现。而且,确实很多人对避孕方法的认识存在误区,用错了避孕方法。

误区1:节育环副作用大,能不上就不上

专家:上环实乃长效安全避孕法

避孕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流行的避孕方式包括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紧急避孕药、常规口服避孕药。另外,在我国少见但在国外常见的避孕方法有避孕针、皮下埋植等。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力推的是宫内节育器(俗称“节育环”)。张帝开教授表示,我国节育环总体落实得不错,不过很多人并不乐愿上环,现今一些80后妈妈更是排斥上环。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现有计生政策规定不能强迫妇女上环,但实际上,有些计生部门仍会通过各种办法迫使妇女上环,导致大家反感上环。第二,目前有关上环副作用的宣传误导,夸大其词,吓到许多年轻人不敢上环。

“事实上,几乎所有妇女都适用上环避孕,只有极小部分女性会对置入的‘金属环’产生排异反应,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来月经时腹痛加剧,会出现腰痛腰酸等不适。这些症状通过正规就医进行干预,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他就此澄清说,上环对女性健康是远远利大于弊!上环是政府为了妇女的健康落实的一项长效安全的避孕方法,可以让妇女免受意外妊娠和宫外孕的风险。它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支持推荐的科学避孕方法。

误区2:靠体外射精、安全期进行避孕

专家:体外射精不提倡,安全期避孕不安全

从调查数据看,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仍为不少人所奉行。一位40岁的吴女士表示,因为老公不喜欢用安全套,他们多年来一直采用体外射精和安全期避孕,幸好没有发生过意外怀孕。对此,张帝开教授直言,这是错误的避孕,安全期、体外射精都是不科学的避孕。

安全期避孕是根据女性排卵期和精子、卵子在女性生殖道里存活时间,推算出不受孕的一段时期,于是性交就选择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女性一般是根据月经周期推算排卵期,但是女性有时受到健康、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排卵期可能推后或提前,在经期也有可能排卵,而女性自身并不知道。”张帝开教授提醒,男性的精子在女性体内最长可存活5天,因此,安全期遗留精子可能在排卵期依然活跃,导致意外妊娠的几率依然较高。

体外射精是指男方在即将发生射精时将阴茎抽出,使精液射在女方体外。这种避孕方式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在男性在性兴奋时或者是排精之前,就可能会有精液流出,精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精子,所以有致孕的可能性。大量的实践证明,体外排精是很容易失败的一种避孕措施。

误区3:事前不预防,事后忙吃紧急避孕药

专家:服紧急避孕药一年不宜超三次

还有一种错误的避孕方法也非常流行,那就是滥用乱服紧急避孕药。“无论是已婚男女,还是年轻人、青春期学生,都存在乱用紧急避孕药的情况,不该使用时使用。”张帝开教授指出,紧急避孕药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药物剂量很大,但有效性有限,仅有74%-85%左右,仍有较高的意外妊娠风险。经常服用紧急避孕药,对身体健康肯定不好:一是避孕失败,二是容易引起月经不调。

经妇科专家组论证,紧急避孕药是在特殊情况下偶尔使用,一年不宜超过三次。“但是,有的年轻人一个月就使用七八次,真是不怕死!”说到这里,张帝开教授摇头苦笑,一脸担忧。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紧急避孕药不能代替常规的避孕方法,只针对无防护性行为或避孕方法失败的女性,为避免非意愿妊娠而进行及时应用,但紧急避孕药仅为补救措施,不宜作为常规避孕方法。

误区4:短效避孕药会致癌不吃

专家:短效口服避孕药很安全,不会催瘤

在紧急避孕药被滥用的同时,我国妇女对短效口服避孕药(属于常规口服避孕药)却是不大被接受。据统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短效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高达30%-50%,而在我国,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率非常低,不足3%的育龄女性正在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

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原理是通过给予外源性孕激素和雌激素来抑制卵巢排卵,这与怀孕期间人体通过产生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来抑制排卵的原理相似。而很多女性正是因为短效口服避孕药含有激素成分,认为其对人体健康会有负面影响而排斥使用。她们主要是担心避孕药会诱发妇科肿瘤、催大子宫肌瘤、导致肥胖、影响以后生小孩等,有这些忧虑。

“这是女性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误解。”张帝开澄清说,短效口服避孕药是目前有效性很高且适合育龄人群使用的常规避孕方式。该药由雌孕激素组成,两种激素共同作用,具有四重防护机制,层层防护确保精子卵子不再相遇,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避孕有效性可达到99%以上。

短效口服避孕药自诞生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年的应用历史,对其风险和获益的研究非常充分。以往口服避孕药由于所含的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样副作用,会引起水钠潴留,因而长期服用这些口服避孕药后,身体可能会发胖、体重增加。但目前一些新型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已经克服了这个缺点。张帝开说,像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就是一个很好的避孕方法,所含激素剂量很低,能够快速代谢,不会在体内蓄积,这也是该药需要连续服用21天以保证避孕效果的原因,并不会诱发妇科肿瘤或影响生育能力和胎儿健康,也不会催大子宫肌瘤。

诚然,子宫肌瘤的生长与激素有关,但是口服避孕药里含有雌激素量,顶多跟女性卵巢正常分泌量一样,一般都是不如卵巢自身分泌的量。所以,避孕药对肌瘤是安全的,子宫肌瘤患者可以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但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妇检。

专家建议

避孕手段多,我国妇女首推节育环

那么多的避孕方法,作为长效、可逆的避孕,张帝开教授最建议女性使用的还是上环,对绝大多数人都适合。

其次,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每一个月都要连续服药21天,面临的困难是停用率高。

第三,全程使用避孕套。避孕套为屏障式避孕工具,通过阻断精卵结合从而达到避孕目的。很多时候不是避孕套本身质量不好,而是性爱进行到一半才开始用,结果造成避孕失败率高。从头至尾使用避孕套,既可以防病又可以避孕。

第四,避孕针、皮下埋植,在我国少见,都属长效避孕方法。避孕针一个月打一次,有引发肥胖的副作用,不如口服安全。皮下埋植是通过一根细管把避孕药物埋植在女方手臂内侧,通过药物全身起作用,以控制排卵。

第五,紧急避孕药只能万不得已时用,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

至于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都是错误的避孕方法,最好不要尝试。

此外,大家熟知的输卵管/输精管结扎,属于绝育手段,不是避孕手段。手术结扎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怀孕,只是几率非常低。女方结扎又想要孩子的话,通过输卵管复通术,可以恢复生育能力。男方结扎不会影响性功能,但可能有不舒服,从理论上说,通过输精管复通术可以恢复生殖功能。(通讯员:简文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