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王默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署名除外)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因为它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灵魂与人文积淀。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还是一座“博物馆之城”,目前已拥有53座博物馆,已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东莞各大博物馆,探寻那些藏于博物馆之中的“无价之宝”。
东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白釉贴花折枝花纹兽钮盖梅瓶
作为东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对白釉贴花折枝花纹兽钮盖梅瓶(下称梅瓶)是同类陶瓷艺术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国宝。虽然历经沧桑,但优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尽显其艺术风韵。如今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依然熠熠生辉。
“之所以能成为‘镇馆之宝’,主要在于工艺精巧,市面稀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对梅瓶造型美观、釉色恬静,工艺为白釉贴花的装饰工艺,繁复且极为少见,堪称孤品;此外,这对梅瓶于2003年从位于东莞市寮步镇上屯村的东莞名家墓葬(钟松雪家族墓)出土,有明确的出土时间和使用者的相关信息。”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晓东表示,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曾到东莞市博物馆观摩此对梅瓶,确认其为景德镇窑作品,但至今窑址尚未发现此类瓷片,“可能是因为烧制工艺复杂,当时的此类作品非常少。”
东莞市博物馆藏故宫调拨文物:清铜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纹碗
万寿无疆纹碗,都是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因为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又是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所以又叫作景泰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它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这两只碗外壁是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上面用篆书写着“万寿无疆”,是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烧制的,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只烧制了500件,故宫调拨给东莞市博物馆就有两对,非常珍贵。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藏文物:清张敬修《盆兰图》
《盆兰图》由可园博物馆于2000年从香港收藏家手中征购。此为可园主人张敬修为其姻兄居巢所画,画面为两层三角竹盆架,盆兰摆设其上层,盆兰、竹架仅露三分有二,兰叶葱郁自然,朵朵兰花点缀其间。画面构图清新明快,疏朗有致。兰叶用重墨为之,花之墨色稍淡,盆架及花盆以数笔浓墨带过,盆中兰花垂叶,兰叶瘦劲,浓淡相交,交叠穿插,其姿态婀娜,充满生意,丹青之功妙绝。《盆兰图》从绘图到题识均可体现张敬修的诙谐雅趣以及对兰之珍爱。张敬修以武将起家,以文人之风行世,颇具“兰缘”。其侄张嘉谟之孙张秉煌辑的《可园遗稿》中收录张敬修的题兰诗就有30首,目前能考证到的张敬修绘画作品29幅中有14幅以兰为题材。
鸦片战争博物馆“镇馆之宝”: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马斤前膛铁炮
作为鸦片战争博物馆“镇馆之宝”,清道光十五年佛山造六千司马斤前膛铁炮于1957年8月在虎门太平贵立街发掘出土。该铁炮体量大,铭文清晰,制造地点、年代以及出土地点明确,对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海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铁炮是在鸦片战争前,关天培修筑虎门炮台防御工事时,由佛山的炉户制造的大型前膛铁炮,用于武装虎门炮台,在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国侵略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重要馆藏:东莞蚝岗人复原半身像(头骨复原)
东莞蚝岗人复原半身像(头骨复原)由古人类头骨面貌复原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左崇新按照遗址墓葬出土遗骸头骨原比例复原。据悉,遗址出土了两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骸,其中一具男性遗骸经测定距今5000年左右,保存十分完好,甚至牙齿齐全,身高1.64—1.66米,年龄40—45岁之间,头骨具有明显蒙古人特征。遗址出土的史前人类遗骸是研究华南地区人类体质发展的重要实物。出土如此完整的史前人类遗骸,在珠江三角洲极为罕见,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莞市森晖自然博物馆重要馆藏:鸮头贝化石
鸮头贝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因其形态特别像鸮,所以得名鸮头贝。鸮头贝主要生活在中泥盆纪,现在已经全部灭绝了,东莞市森晖自然博物馆珍藏的鸮头贝化石墙,距今有3.8亿年的历史。像这样保持完整的化石墙,是非常难得的,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财富。同时,这两面鸮头贝化石墙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的鸮头贝化石群。
东莞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重要馆藏:元代至正二年铭三眼火铳
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火铳重量较轻,管身较长,因此穿甲能力比较强,适用于冲锋陷阵,在尾部安装木杆,作为单兵使用的武器。该铜火铳具有初期枪的类型,是极为珍贵的古代热兵器雏形。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铭文火铳,为其重要馆藏。这类火铳在世界火器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镇馆之宝”:《客侨喜事》婚俗微雕
《客侨喜事》微雕是以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文物保护建筑“观合楼”和“纂香书室”为背景,以凤岗镇申报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婚俗”为场景精心创作而成。在小小的约5平方米的空间里,立体且直观地多方面呈现了凤岗客家婚礼场景。其中,既有凤岗碉楼、纂香书室、观合楼、客家围屋等独具凤岗客家特色的历史建筑,也有踩米筛、送七朝、舞麒麟、龙泉注童等客家婚礼习俗表现。微雕还展示了客家人独特的“舞麒麟”。
中华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馆长徐贫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客侨喜事》微雕作为镇馆之宝,是想通过这组微雕展现东莞独有的人文风情,呈现东莞凤岗的风俗风貌和文化厚度,同时也让更多东莞游客在观赏时更全面地了解东莞本地的婚俗文化。
东莞市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莞香《灵山》
莞香《灵山》收藏于东莞市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为莞香中最为珍贵的一种——黄熟。黄熟又名黄沉、熟结、死结,是在莞香树树干或根部结香后,香脂堵塞莞香树生长所需营养的输送通道,使莞香树自然死亡,埋入土里,经若干年风雨侵蚀、分解,木质部分腐烂而留下的香结。因此莞香树到枯死只有一次熟结,真正可以称为最后的香气,而且不是每棵枯死的莞香树都能熟结的,所以自古以来黄熟香一直为宫廷专享。《灵山》因形似一座山而得名,其块头巨大,造型优美,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被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中期公道杯
公道杯出现于明代,公道杯中隐藏了虹吸原理的装置,当茶水倒在七分时,正好端起品饮,如若要将杯中倒满的话,茶水就会被装置的芯管吸入并从杯底流出,直到一点不剩。公道杯中虹吸水流的现象,既体现古代先贤智慧和工匠精神,更蕴涵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谦受益,满招损,贪则成贫,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现收藏于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的清中期公道杯故而成为该馆最具现代教育意义的展品。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还委托知名设计师对公道杯进行再设计。新设计的公道杯保留芯管装置的工艺,采用东莞市花白玉兰为杯中芯管外形,同时,改青花为纯白,显现其轻简精致而淡泊素雅,更与公道杯的内涵相符。在2021年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中,“白玉兰公道杯”被市民推选为最佳文创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海报 | 朱嘉乐
责编 | 张德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