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老师、家长,无不认为“开卷有益”故而提倡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往往因时间精力等种种因素,读书也成了奢求其实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方法得当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读书方法,前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海无涯读书有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老师、家长,无不认为“开卷有益”。故而提倡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往往因时间精力等种种因素,读书也成了奢求。其实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方法得当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读书方法,前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如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 此法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而夏丐尊则提出:“由精一篇向四面八方发展”,即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知识面。邹韬奋认为读书应该有计划,无计划地乱读书效率很低。另外名著后面的参考书就像一个金矿,她告诉你了许多可挖掘的宝藏,循此一定会对某一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的。斯蒂夫.艾伦曾说过:“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所以作为教育者,把最佳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读书的方法有好多种,我借鉴前人经验总结概括出“四读法”——诵读、品读和研读、速读,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诵读分为朗诵和背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过去老先生教学古典诗文一般都是先教学生读,再给以粗略的讲解,然后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诵读,他从学生的诵读中就会知道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诵读的重视程度。现如今让广大学生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习惯,也是益处多多。“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浩淼书海该选取哪些文章来诵读呢?经典篇章当为首选。经典篇章是前人知识智慧的结晶,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本;读经典可以陶冶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学生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就相当于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获得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反复诵读经典篇章,对于一些好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用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学生反复诵读大量的经典篇章以后,文章里的名言警句、优美段落、行文特色都会不断的被吸收、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才会自然而然的得以提高。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一个个精彩文字织造出一篇篇经典文章,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反复吟诵。“品”的意思是品味。品读,就是通过反复吟哦,品析字词句段的含义。雨果说,会读书的人只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他背后包含的意思。通过品读“优美的语句”“生动的描写”“曲折的情节”······来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从而受到语言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质。“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此等名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亮词佳句得之不易,品其妙处让人回味无穷。品读经典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而我们普通人也无需畏而却步,找对了方法,就能轻松掌握,从而优雅品读。选取经典篇章、优美词句,通过增、减、调、换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引领学生抓住文章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抓住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甚至一个个标点,比较、感悟、揣摩、运用,进而达到品读的目的。

古人云:“读书学礼。”可谓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因而我们读书不能只让思维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开辟拓展。此读书方法,谓之研读。研读,就是延伸阅读,多用于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写作技法的研究。重要的是对主旨进一步理解,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其次是从章法和语言上总结可借鉴的地方。其实研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常用。一篇文章的学习,往往按照: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情况,解读文章内容,处理课后习题,课外拓展阅读此类流程来进行,其中好多环节都属于研读。其实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我觉得研读法不宜过多使用。研读的意义在于——读文、懂理、做人,所以重视研读,应在文外而非文内,应于课外而非课内。研读是一种惬意的享受,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领会主旨。了解了边疆条件的艰苦,看那一棵棵白杨,就化身为边防战士峻拔的身形;清楚了郭沫若生活的时代背景,瞧那夜空中的星星,感觉他们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想那可怜的丑小鸭,也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研读植根于生活的沃壤,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觉得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一个个文字就是一颗颗种子,在研读的浇灌下,它可以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结出硕果。这个过程是感悟、体会、享受的过程,通过研读会让我们想得更深,看得更透,走得更远。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阅读就是我们学到老的法宝,而我们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一个人要读完全国每天出版的报纸,都要一年的时间。所以单用传统的阅读方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世界上许多卓越的人物,在百忙之中还不曾懈怠读书学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快速阅读能力。马克思读书的速度奇快:为了写《资本论》,他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其实速读法并非只有超常人能够掌握,任何人只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都能达到“一目几行”的速读标准。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每天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但仍坚持读书,每年读书都在一百本左右。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掌握速读法已成为社会的需求,是人们进行时尚学习的重要标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所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广泛接触深入学习各类阅读方法,从而让所有的孩子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读得快,读得懂。

徐军花,中学一级教师。一朵小小蔷薇花,藏锋于内展柔在外。走教育之路,做文学之梦。内秀不自足,外行看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