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是方方正正的,从地图上看,它的布局像个棋盘。

跟一位漫游世界的法国朋友聊天。他告诉我说,世界上像北京城设计得这么规整的城市还没见过。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

我有个舅舅,原来在天津的一所中学工作。每年暑假我去看他,出了火车站,我一准儿转向。因为那些街道都是斜的,走着走着,又回到老地方。

可是外地人到北京,迷路的时候就少得多,因为北京的街道,基本上都是正南正北的,不会让您多绕弯儿。当然,北京城已经发展得很大了,这儿跟您聊的还是老城。用现在的话叫中央政务区,或中心城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央政务区,大体上说是老北京城的内城和外城。城的布局,还是明代留下来的,所以非常周正,讲究对称。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2)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3)

中国古代建城的布局,都来自于《周礼·考工记》。首先要求选择城市的中心点,然后设置中心线,再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矩来布局。‍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4)

明代的北京城也是按这个规矩来设计的。首先确定的是从永定门到钟楼、鼓楼的中轴线,然后设置“朝”。所谓“朝”,就是朝廷、皇宫,即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

有了前“朝”,就要有后“市”。明代北京城最大的市场,是在鼓楼的前边,也就是紫禁城的后面(北面)。老北京对繁华的闹市有句顺口溜儿:东单西四鼓楼前。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5)

左“祖”,指的是皇家的祖庙,就是太庙,也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指的是社稷坛,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

这就是老北京城的基本“骨架”。按照《周易》的学说,城市所有建筑都要按“五行”“八卦”来布局。

“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城市的不同方位,要设置“镇物”。这五大“镇物”分别是:

金位在西部,标志物是大钟寺(觉生寺)的大钟。此钟以铜铸为主,又叫永乐大钟,重 46 吨,被誉为“钟王”。您可以随时参观。

北面是水位,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岸设有一尊铜牛。这头牛现在依然安卧,成为颐和园的一景。

南面为火,在永定门外筑有“燕墩”。墩前,有乾隆御笔题诗的高大石碑,依然还在。

东面属木,在广渠门附近立有两丈高的楠木杆,号称“神木”,现在楠木杆早已不在,但留下了地名。

中间是土位,在景山建有“镇山”,即万岁山,景山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按《周易》学说,内外城的所有建筑都是相对应的,以城门来说,每个城门也都是相对应的。

明清的北京,分为四重城。最里边的是紫禁城,有四个城门,即: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武门。

紫禁城外面是皇城,有四个城门,即: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地安门。

皇城的外面是内城,有九个城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

内城外面是外城。外城是明朝嘉靖年间,为防范蒙古的瓦剌军队的侵扰而建,但当时国力有限,只建了一半就没钱,建不下去了,所以才形成现在能看到的半个外城的格局,即有南边的,没有北边的。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6)

外城有七个城门,即: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

关于老北京的城门,您记住一句顺口溜儿就行了,即“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您看这些城门是不是都是对应的?有天安门,就有地安门;有宣武,就有崇文;有右安,就有左安;有广渠,就有广安;德胜了,自然要安定;朝阳了,就得阜成;东边有东直门,西边就有西直门;东边有东便门,西边就有西便门。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7)

除了城门之外,其他建筑或街道的布局也是对应的,南边的天坛对应的是北边的地坛;东边的日坛,必须对应西边的月坛。

街道也如是,有西单牌楼,就有东单牌楼;有南小街,就有北小街;东四有猪市大街,西四就来个羊市大街;南城有花市,北城就有灯市。

紫禁城内的建筑尤其重对称。您逛故宫的时候,就会发现,中间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两边儿呢,东边有文华殿,西边就有武英殿;东边有体仁阁,西边就有弘义阁;东边是日精门,西边是月华门。对得多妙呀!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8)

说到北京的城门,您会问:为什么叫“九门八点一口钟”呢?这“点”是什么呢?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点,铁制的响器,挂起来敲,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我们平时说几点钟了,这个点就是从这儿来的。

老北京几乎没有钟表,靠什么来报时辰?就是各个城门楼子上的点。那会儿,每个城门楼子上专门有人看点,叫“值更的”。到整时辰,就敲点,全城的老百姓都能听到,按时作息。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9)

我记得我小时候,北京的电报大楼(位于长安街上西单十字路口东)也是按时报点的,住在附近的居民家里可以不备钟表,电报大楼到点就播《东方红》的乐曲,然后打点。

那为什么只有一个城门楼子不打点要敲钟呢?它是哪个城门楼子呢?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0)

这个不打点的城门楼子就是崇文门。崇文门,原来叫哈德门,这是个蒙语。相传崇文门下边,压着一个海兽,这个海兽只要一出来,北京城就会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人们怕它出来,所以用城楼压着它,让它整天沉睡不醒,什么时候它会醒呢?那就得等它听到城门楼子上打点,因此,崇文门的城楼上没挂点,而是挂了一口钟。这样,海兽永远也听不到打点,所以也就永远被压在城楼下面了。‍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1)

当然,这是一个民间传说。

关于崇文门城楼不挂点,挂钟,还有很多说法,比如崇文门是税关,凡是进京的货车都要到这儿缴税。谁都知道看守崇文门是个肥缺,所以在城楼上挂钟,是给那些收税的官员敲警钟,防止他们贪污受贿等等。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2)

由此想到老北京城门上的一些摆设,许多是有寓意的,特别是内城的九个城门,有不少传说。

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说,这九座门洞上头都刻着花纹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

西直门的门洞上,刻着几道水纹儿,寓意是水,因为在老北京,西直门是走水车的。

您会问了:走什么水车呀,城里不是有水井吗?水井有是有,可北京城里的井水甜的少,苦的多。老百姓没办法,苦水也得喝。皇上就不同了,他哪能喝苦水呀!

于是,乾隆皇帝便派人四处找甜水井,然后亲自尝,喝了好几个地方的水,都不行,就喝着玉泉山的水甜。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3)

乾隆皇帝一时高兴,还亲自跑到玉泉山,品尝了那儿的水,感觉确实甘冽,兴趣盎然,御笔亲书:“天下第一泉”。

乾隆皇帝这一写不要紧,玉泉山的水成了皇宫专用。每天天不亮,宫里的太监推着独轮车,插着面小黄旗,挂着两个水桶,在玉泉山的泉眼装满水,再嘎吱嘎吱,打西直门进城,直奔紫禁城。

这种水车一直到民国还有,咱们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里,不是还看到了吗?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4)

传说东直门的门洞上,刻着个方框儿,意思是块砖。在老北京,东直门是走砖车的。

当年,北京的砖窑、瓦窑基本上都设在东直门、朝阳门外。城里哪能有砖窑哇?烧窑一冒烟儿还不把皇上给熏着。您瞧,那会儿北京人就讲环保了,城里盖房用砖,都从东直门往进拉。

朝阳门是走粮车的,城门洞上边刻着个谷穗。再早,北京没有铁路,从南方运粮食得走运河,这就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它的北方终点站是通州的张家湾。运粮船到张家湾码头,然后再装车进城,走朝阳门。

据说阜成门的城门洞上,刻着的图案是一枝梅花。梅就代表煤。那会儿,北京城烧煤,都是从京西门头沟煤矿拉。

拉煤是用骆驼,京西有不少驼户,专干这个差事。拉煤的骆驼是打阜成门进城的,当时阜成门的关厢,有不少骆驼客店,供他们歇脚打尖儿。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5)

崇文门走的是酒车。再早,北京城里不但没有砖瓦窑,也没酒厂。老百姓喝的“烧刀子”,也就是烧酒,都得从外面运。运酒的车走别的门不行,非得走崇文门,因为得到这儿上税。

崇文门是京南的城门,所以老北京卖酒的招牌上全写着“南路烧酒”。有这四个字,就表明这酒是打崇文门进来的,已然上了税。

宣武门是走囚车的。清末,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是刑场,开刀问斩,杀人的地方。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就是在这儿被害的。

明清两朝出兵打仗走德胜门。收兵回城,走安定门。仗还没打呢,就想得胜;打完了仗,就安定了。这只是借个名儿图个吉利。

正阳门俗称前门,专走龙辇的门。龙辇也就是皇上坐的车。正阳门的城门轻易不开,一年只开两次,“冬至”开一次,“惊蛰”开一次。每到“冬至”,皇上要到天坛祭天。“惊蛰”呢,皇上要到先农坛耕地。

先农坛里专门给皇上预备着一亩三分地,叫“演耕田”,皇上到那儿比画两下,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啦。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6)

北京还有两个带门的地名,紧把东西长安街,一边一个,东头的叫建国门,西头的叫复兴门,这两座门,并没有城门楼子。怎么回事呢?

那是日本侵占北京的时候,在东单的东面和西面,各拆了一截城墙,修了两个城门。城门费老大的劲儿建起来了,复兴门原叫长安门,建国门原叫启明门,还没被广泛叫开,小日本就完蛋了。日本投降以后,北京的市民想,总得给这两座城门起个名字呀,有人就建议,不是抗战胜利了吗,干脆这两座城门一个叫“胜利东门”,一个叫“胜利西门”得了。

当时的北平市政府觉着这俩名儿听着别扭,想找人再起个名儿。据当时在政府社会局工作的沈忍庵老先生回忆,他从日本投降以后,正是复兴建设的时期这个意思着想,把两座城门改成“复兴”和“建国”了。当然,这两座城门早就拆掉了,现在只留下地名儿。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7)

北京的城门楼子分为城楼和箭楼,两楼之间有城墙环绕,形成一个瓮城。所以,城门楼子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北京的城门楼子便陆续地拆了,现在硕果仅存的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瓮城已不复存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德胜门和东便门,只是箭楼,城楼已经拆了。

20 世纪 90 年代,北京重建了永定门城楼,2016 年,东部又复建了左安门角楼。在群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京城,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和左安门角楼,显得有些孤单,也与周围的建筑不大协调,既看不出往日的巍峨雄伟,又看不出它立在那里的实际意义,更难以像昔日那样形成地标。

但它毕竟还是城楼,还是古都代表性的建筑。也许它的存在是想告诉人们,当年这里的城楼曾经是那么的雄伟,那么的重要,而它的一砖一瓦,一灰一石,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8)

城楼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人们讲述着北京这座古都发生的巨变。

北京的城门细琢磨起来,很有学问。清朝末年,有个瑞典人把北京的各个城门,都实地查证了一番,照了不少照片,出了一本书,叫《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这位瑞典人说,老北京的城门,有些事儿还真琢磨不透。话是这么说,可他的书里,经过勘察后得出的一些数据,倒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还真琢磨不透)(19)

来源 |《道北京》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