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陀,35岁那年,坐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沉思默想,悟出“四谛”真理,觉悟成道,成为“佛”,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宣讲佛法生涯。

但菩提树下悟道,究竟是怎样的过程?这却是一个谜。他对人世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比喻,正如《金刚经》所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说到底,这是一个神秘主义的觉悟过程。一切言说,都无法表达这个过程。悟了,不能说;说了,就不是。所有经典,只是筏喻。

有位作家,却想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他就是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悉达多乔达摩原貌复原(河流有什么大智慧)(1)

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是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追寻阿特曼的过程,探讨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乔达摩·悉达多是佛陀的名字。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是名,意为“目的达到的人”。黑塞把这两部分分开,让“乔达摩”成为那个觉悟者,而“悉达多”则是那个历尽艰难证悟的婆罗门王子。

《悉达多》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展示悉达多的证悟之路。在悉达多成长的路上,有几个重要的节点:

1、悉达多的困惑:如何抵达阿特曼?

故事一开始,悉达多是一个人人喜欢的王子。他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带给大家喜悦。然而悉达多自己却并不快活,并不喜悦。因为他学习了很多经典之后,不满足于知识,就开始在寻求通往“阿特曼”之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悉达多乔达摩原貌复原(河流有什么大智慧)(2)

阿特曼来自古印度梵文,是灵魂的意思。可以指称个别的灵魂体,也可以是众多的、集合体的灵魂体组合;也有人把此观念用以形容世界灵魂,宇宙灵魂,类似心理学里“集体潜意识”的说法。在这里,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永恒的、真正的我。

他认为,“如果不知道那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知道那最最重要和唯—重要的东西,一切知识有什么意义?”

可是哪儿才找得到阿特曼,他住在哪儿,哪儿跳动着他那永恒的心脏,难道不就在我们的自我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个人心里那坚不可摧的地方吗?然而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这个最后的归宿,它又在何处呢?它不是肉或骨头,既非思想也非意识,圣贤们如此教导我们。那么它在哪儿,到底在哪儿呢?要深入到那儿去,要深入到自我,要深入到我的内心,要深入到阿特曼还存在另一条路,可是去探寻这条路是否值得呢?

于是,他经过抗争,离开王宫外出修行。

2、悉达多的苦修与否定苦修

悉达多先是去做一个沙门,遵照沙门规范进行苦修。印度僧人的苦修,就是忍受痛苦,克服痛苦,克服饥饿、焦渴与劳累、疲乏,达到摒弃自我,达到了无思无念、头脑空空的境界。

但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后,悉达多发现,沉思默想、脱离肉身、斋戒、屏息敛气,“通通不过是逃避自我,不过是短暂地从自我的痛苦中挣脱,不过是对生之痛苦和荒谬的短时间麻醉”。而且这种逃避、麻醉,即使赶牛车的车夫在小客栈里也可以找到,只要他喝上几杯米酒或者发酵过的椰子汁就成了。

最后,他决定放弃修行,因为修行是阿特曼的大敌:

只有一种知识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在我身上,也在你身上,它在每一个存在物身上。所以,我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死敌正是求知的欲望,正是修行。

3、悉达多拜见乔达摩,否定乔达摩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乔达摩的人,一位高僧,一位佛陀,终于出现了;此人克服了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尘世之苦,终止了再生之轮的旋转“,也就是掌握了跳出轮回痛苦的真理。

悉达多乔达摩原貌复原(河流有什么大智慧)(3)

悉达多去拜见乔达摩,听他阐述痛苦的意义,阐明痛苦的根源,揭示消除痛苦的途径。乔达摩讲得非常好,”他娓娓的讲述澄澈如水,似小溪般缓缓流淌。他说生即是苦,世界充满苦难,但是可以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谁走佛陀之路,谁就会获得解脱“。

但是没有解决悉达多的困惑。悉达多在乔达摩的精密逻辑中发现了问题:

按照您自己的说教,这一万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却在一个地方断裂开了,通过这个小小的裂口,某种陌生的东西,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以前没有、也不能显示和不能证明的东西涌入了这统一的世界:这小小裂口就是您的关于超越尘世、获得解脱的教诲。可就是这小小的缺口,就是这小小的断裂,又整个破坏和瓦解了永恒和统一的世界法则。佛陀,但愿您能原谅我,原谅我这样质疑您的学说。

乔达摩发现真理,不是通过讲道,所以乔达摩讲道,也不能使人得到解脱:

您获得它不是通过讲经传道!这就是我的想法——哦,佛陀。没有谁能够通过讲经传道获得解脫!哦,尊者,没有谁您能用话语和讲经来告诉他,在您大彻大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悉达多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不敢面对自我:

那是自我,我想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我要摆脱和克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没法克服掉自我,只能自我蒙骗,只能在它面前逃走,只能在它面前躲起来。真的,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像我这个自我似的让我费尽心思,它就是这么一个谜:我为什么活着,并且是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一个人,为什么我是悉达多!而世间万物,我最不了解的却莫过于我自己,莫过于悉达多!

他知道了,佛性就在他自己身上,但因为自己“惧怕自己,逃避自己”,总是向外求真我,所以自我迷失。所以他要“学习我自个儿,当自己的学生,我要了解我自己,了解悉达多的秘密”。

佛性就在自身,悟到这一层,他就有了神奇的变化:

他环视四周,就好像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世界多么美好,多么五光十色,多么奇妙迷人!跟前有蓝色,有黄色,有绿色,云天在飘移,河水在流动,森林高高伫立,山岭静静耸峙,一切都那样美丽,那样神秘和充满魔力,而他悉达多置身其中,是个正在觉醒的人,是个正在走向自我途中的人。

4、悉达多体验自我,体验无常:财富、权力、女色

悉达多要体验这个世界,他相信,“世界将是美好的,只要你就这么看它,不做探究地看它,单纯地、天真地看它。”于是他来到人间,他做了什么体验呢?

学会了做生意,学会了行使权力,学会了享受男女之爱,学会了穿漂亮衣服,学会了使唤奴仆,学会了在香水里沐浴。他学会了吃精心烹调的饭菜,包括吃鱼,吃肉,吃飞禽,还享用调味品和甜食,还饮用使人慵懒无力、忘却现实的美酒。他学会了掷骰子、下棋,学会了看舞女表演,学会了坐轿子和睡软绵绵的床铺。不过他仍然自视和别人不一样,感到自己比他们优越,看他们时总带着一点儿嘲讽,一点儿揶揄和轻蔑,正如僧侣看俗人时始终感觉的那样。

他染上和俗人一样的毛病。时间长了,他开始厌倦这种生活,但又不能摆脱这种生活。他被人世间的享乐俘虏了:

声色犬马、怠惰、贪婪的尘世享乐生活俘虏了他,就连贪得无厌这个他最鄙视的罪恶,他讥讽为最愚蠢的罪恶,也使他不以为忤,甘之若饴了。最终还有财产、家业和富有也征服了他,它们对他不再是逢场作戏的玩意儿,而变成了负担和枷锁。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情人珈玛拉笼中养的小鸟已经死了,他取出死鸟,扔到街上。他突然十分害怕,心里异常难受。这时悉达多回首过去的生活,觉得真是毫无价值又无意义,他孑然一身,两手空空,活像个从河里打捞起来的落水者。这时他又离开了。来到森林里,在河边看到自己丑陋的样子,干脆自杀。就在他往水底下沉的时候,早年学的咒语救了他:

从他心灵中某些个偏僻的角落,从他疲倦的一生的某些个往昔,传来了一点儿声音。那是一个词、一个音节,他不假思索地将它喃喃地念了出来。它是所有婆罗门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那个古字,那个神圣的“唵”,意思大致是“功德圆满”,或者“完美无瑕”。

悉达多抛弃了财富、权力、女色等人间快乐,再次领悟。他得到解脱了吗?还没有。接下来迎来最艰难的考验。

5、跨越最后一关:亲子之爱

悉达多就在这里,跟渡船船夫瓦苏代瓦生活在一起,平静生活。这时,他的情人珈玛拉出现了,带着他不知道的儿子。珈玛拉很快中蛇毒死了,他开始养育儿子。但因为儿子叛逆,逃回城里,让他很痛苦,放不下。这是他最后一关:亲子关。瓦苏代瓦来开导他,叫他倾听河水:

悉达多望着河水,流水映出一幅幅画面:出现了他父亲,他形单影只,因思念儿子而悲伤;出现了他自己,也孤孤单单,也为思念远方的儿子苦恼;出现了他儿子,同样孤独无依,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在青春欲望的驱使下闯荡,各人有各人的目标,各人为各人的目标痴迷,各人有各人的困扰。河水忧伤痛苦地吟唱着,满怀着渴望地流向自己的目的地。

悉达多于是认真倾听河流,倾听河里这许许多多的声音,最终冲破了小我,与天地万物合体:

他已经不再能区分这许多声音,不再能听见欢笑声与哭泣声,小孩的声音与男人的声音,它们全都混杂在了一起,渴望的怨诉和醒悟的欢笑,愤怒的叫喊和垂死的呻吟,全都混合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没完没了地缠绕、纠结在一起。一切一切全结合了起来,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一切痛苦、一切喜悦、一切的善与一切的恶,全结合到了一起,就是这个尘世。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事件之河,就成了生活的交响乐。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这河流之声,倾听着这首包含千百种声音的交响诗,不管是烦恼也罢或是欢笑也罢,这时他的心便不会束缚于某一种声音,而是将他的自我融入了倾听之中,于是便听见了一切,听见了整体,听见了统一,于是这由万千音响组成的伟大交响共鸣便凝结成了一个字,这就是“唵”,意即为:圆满完美。

倾听的结果就是:

此刻,悉达多停止了与命运抗争,停止了烦恼痛苦。他脸上绽放着睿智的欢乐,心中不再有不合时宜的愿望,他懂得了圆满完美乐于顺应事变的河流,乐于顺应生活的潮流,满怀着同情,满怀着喜悦,热衷于流淌,隶属于统一。

河流教了悉达多什么智慧?倾听一切,包容一切,顺应一切。此后,悉达多接替瓦苏代瓦成为船夫,在此河边渡人。

小结:河流里有大智慧

悉达多很早就知道:

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不能。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

中国古代禅家引人悟道,要么棒喝,要么狮子吼,或者言语机锋,使人处在某种境界中,恍然大悟。悉达多投水未死,就在那里观察河流,终于悟道:

河水流啊流啊,一个劲儿地流啊,但却总是在那里,总跟原来一模一样,然而又每时每刻都是新的!

水流的这特点,曾经启发过很多圣哲。老子说:“上善若水。”《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宋儒以为此是孔子见道体之言。就是说,孔子看着水流悟道。

悉达多乔达摩原貌复原(河流有什么大智慧)(4)

据说黑塞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基督教、印度宗教和中国道家思想等,共同形成黑塞宗教思想的三大来源。

不过黑塞讲的河流悟道,仍有一股浓浓的古希腊哲学味道。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里。”表达的就是这种永恒变化的道理。

悉达多认为,乔达摩(佛陀)的珍宝和秘密并非学问,而是他在证悟时体验到的那种不可言传和无从传授的东西。乔达摩是在菩提树下听见了发自他内心的声音,就这么听从了,然后就悟了。

悉达多则最终是在倾听水流中悟道。这个过程,用文字展示出来,是极难的。黑塞就抱着这样的野心做了尝试。上面所引的河流悟道这段文字,是全书的华彩乐章。可以说,作家(诗人)调动了全副才华,倾情演绎了悟道的那一霎那。至于演绎是不是成功,读者可以自己去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