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周妮 见习记者 颜靖尧 徐欢)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群众对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江苏省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城市建设)(1)

“四突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突出“好”“实”“优”“绿”,取得了显著成效。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支持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突出“好”字,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PM_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4μg/m^3减降至2021年的38μg/m^3;优良天数比例由2013年的61.4%提升至2021年的80.8%;5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达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突出“实”字,突出问题整改取得成效。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宿迁的20个问题和129件信访件全部完成整改。“绿盾”专项行动交办的121个问题线索全部核实整改,百姓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突出“优”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持续。在2012年到2021年宿迁GDP总量翻一番的基础上,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24.3%、21.4%、43.7%、39.0%。

突出“绿”字,美丽宿迁底色不断擦亮。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高水平推进骆马湖东岸和大运河、古黄河沿线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

江苏省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城市建设)(2)

保持优环境的“强度”,聚力打好治污攻坚战。宿迁抓重点增蓝天。坚持“治企、管车、控煤、降尘、禁烧、联防”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工业废气治理、扬尘污染控制等专项行动。累计实施1.7万多项治理工程,推进146家涉VOCs企业完成原料替代和更新改造。治源头,保碧水。坚持“水资源、水治理、水生态”三水共治和“控源截污、标本兼治、点源治理、协同共治”多措并举。推行河湖长制,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沿线生态环境整治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控风险,护净土。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完成126个国控、省控土壤监测点位布设和2个地块管控修复,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加大危废处置利用能力建设,2021年增加到59.36万吨/年,比2016年提升210%。

找准促发展的“角度”,全力推进绿色变革。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2021年,全市非电行业用煤44.94万吨,较2016年减少44.34万吨,处于全省最低。加快绿色发展。集成绿色信贷、应急管控豁免等政策,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资金34.91亿元、绿色金融奖补资金570.86万元、绿色信贷资金20.51亿元。

抬升抓生态的“高度”,着力夯实生态家底。生态建设成果丰硕。开展全市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全市52个乡镇、41个村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命名。基础支撑不断完善。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101座,配套管网约2800公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运行比例100%。环境治理动真碰硬。实施“两湖”禁采禁捕,累计退圩还湖5.6万亩、退渔还湖21.9万亩,群众信访举报数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下降率。

拓展促长效的“深度”,合力构建管理机制。突出高位统筹。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为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领导机构,固化形成“常委会常务会听取汇报、污防指办每月调度、生态环境局专题会办、环境质量每日通报”的制度机制。坚持依法整治。坚持立法先行,牵头组织起草《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5部地方性环保法规草案。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6万人次、排查企业2.7万家次、立案处罚3698起。强化多元共治。建立健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积极探索实践城市治理现代化“宿迁模式”

近年来,宿迁城市管理工作紧扣“实现城市管理高水平”目标,通过全面构建城市治理“1 5 X”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城市治理现代化“宿迁模式”,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江苏省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城市建设)(3)

构建“大市容”治理体系,城市“颜值”持续提升。坚持集成化塑造特色,大力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系统推进城市住区、街区集成改善,黉学街、矿山路等10条背街小巷入选全国试点项目。坚持系统性完善设施,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宿迁市区先后建成二类以上标准公厕578座。持续实施停车便利化,通过打开单位庭院等方式多渠道扩大泊位供给,宿迁市区现配有各类停车泊位26.5万个。不断扩大公共自行车服务网,宿迁先后建设470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10850辆车辆,覆盖整个市区。在城市治理中,宿迁坚持多维度专项治理,大力开展存量违建“清零”行动,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单位2491家,全面拆除中心城区高立柱广告,有效净化了城市空间。

构建“大环卫”治理体系,洁净“底色”持续擦亮。近年来,宿迁大力推行环卫市场化运营,积极运用市场的力量、专业的队伍管理城市。环卫市场化运营下,精细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环卫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宿迁制定出台了《宿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先后建成省级垃圾分类全域试点乡镇11个,并开展小区垃圾分类“撤桶并站”试点,全市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97%以上。此外,宿迁还大力开展渣土运输“净车行动”,建立“线上 线下”24小时监管机制,实施渣土运输闭环式管理,渣土运输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构建“大执法”治理体系,文明“基石”持续巩固。宿迁先后制定户外广告管理、停车场建设管理等60余项标准导则,并不断总结完善上升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坚持信用管理促共治,宿迁积极探索将信用手段引入城市管理,在先行试点沿街商铺“信用承诺 契约管理”模式基础上,全面向城市管理重点监管事项延伸,打造了独具宿迁特色的城市管理信用品牌。这一创新做法获评全国信用承诺书示范样本、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创新项目。坚持创新共管解难题,先后建立“一街三方”“综合执法进小区”“综合管理进庭院”等一系列“联合型”共管机制,提高了管理执法效能,“综合执法进小区”模式荣获宿迁市第五届“十大法治事件”。

江苏省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城市建设)(4)

构建“大城管”治理体系,众管“合力”持续凝聚。扩大参与面,动员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强化众管合力,把负有城市管理职责的42个单位和地区全部纳入“大城管”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推动部门共治。紧盯重点事项,每年宿迁都会科学编排全市城市管理重点工作,形成一揽子年度任务和项目清单,保证了各项重点任务得到高质量落实。充分发挥“市民城管通”、城管热线等作用,广纳民智民意,为宿迁市民群众“全时全程”参与城市管理提供快捷有效的途径,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大智慧”治理体系,智慧“赋能”持续增强。围绕“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目标,通过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搭建城市综合运行、综合监管、指挥协调系统,全面构建了智慧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新模式。立足 “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五个评价维度,市城市管理局引入28个市直部门的智慧化平台应用数据,实现一屏总览功能。此外,还建设了智慧环卫、执法、渣土等12个行业应用,拓展市民城管通、视频融合AI识别等3个场景应用,发挥综合监管、综合评价、分析研判、指挥调度、智慧分拨5大功能,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动态服务能力和效率。

美丽宿迁建设有了更多自然资源“硬支撑”

近年来,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美丽宿迁建设,坚持系统化思维,切实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空间优势、发展优势、生态优势和富民优势,为全市打造可观可感的美丽宿迁提供坚实支撑。

江苏省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以生态底色托起美丽城市建设)(5)

发挥资源支撑优势,让经济更强。落实重保优供。每年初,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都会认真梳理全市重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排定计划,落实指标,重保优供。“十三五”以来,全市年均供应土地3.1万亩,省市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工程用地实现应保尽保。强化总量控制。在全力保障发展用地的同时,宿迁还探索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管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保持稳定,土地开发强度始终全省最低。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宿迁积极开展用地绩效考核,将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纳入高质量考核,“十三五”以来,全市该项指标下降了30.7%,下降幅度全省第一。市级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名次由“十三五”初期的全省倒数第二跃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

发挥资源富民优势,让百姓更富。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依托,积极争取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转让使用试点。自2016年试点获批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4万亩,流转资金达269.2亿元,加快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积极促进乡村振兴。该局集成集聚用地指标和扶持资金等支持政策,全力保障农房改善项目实施。扎实推进宿迁市泗洪县、宿迁市宿城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入市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优化政务服务。聚焦企业经营之忧、群众办事之难,该局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宿登记·心服务”不动产登记品牌,多项原创性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其中,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获批“城镇全覆盖的权籍调查”和“信息共享集成”两项国家试点。2019年和2021年不动产登记营商环境评价两获江苏省第一。

发挥资源生态优势,让城乡更美。挖掘耕地生态功能。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6130个,新增耕地23.4万亩。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激励资金受惠率均居全省第一。注重森林生态涵养。以沿河沿路绿化,成片林营造,省级绿美村庄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宿迁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56个,新造成片林38.9万亩,截至2021年底,林木覆盖率位列全省第三。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全市现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保护小区28个,自然湿地面积达11万公顷,其中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6.9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7%,提升3个百分点。

发挥资源空间优势,让发展水平更高。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宿迁坚持以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和底线,将市域国土空间科学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绿色发展提供高效、集约、均衡、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空间。精塑城镇空间格局。为高标准规划城乡一体新空间,宿迁优化提出“1129 N”市域城镇空间体系。截至2021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1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3.2%。在坚持城市集约拓展的同时,宿迁注重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加强沿大运河、古黄河、骆马湖等重要水系及沿迎宾大道、发展大道、洪泽湖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的界面研究,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