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师傅不爱说话。
与他聊天时,他显得很紧张,总会抿着干裂的嘴唇,大多的回答是“哦”和“嗯”。
“干活的地方没有人,只能和这些仪器说话。”达师傅生涩地开着玩笑。
他个子不高,体态消瘦,但却健康、精神。每当他摆弄起那些仪器零件时,身上会自然地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息,眼神也变得平静,安宁。
临近中午,在线路附近的休息点里,他从一个蓝色的编织袋中掏出了一个大号的塑料饭盒,一半是米饭,一半是前天夜里妻子做的辣子炒肉。用开水稍稍温热后,他一边招呼我吃着,一边从一旁的抽屉里拿出了一本新设备的学习资料翻看着。
我永远地记住了他——达焕生,西宁车辆段动态检测车间工长。2013年“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2006年7月,青藏铁路格拉段正式通车。没过几天,达师傅就上了西藏,成为了拉萨西巡检班组的成员。从拉萨到唐古拉山以北,43个探测站的设备,分布在全线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上。而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就是他们班组的工作内容。达师傅感受到了这里工作的遥远和艰辛。他们每走一个班,开车一走就是七八天,要将近十三、十四个小时才能赶到故障地点,干完工作后再赶去临时休息点,往往都是第二天深夜。一年365天,他有一大半走在路上。从可可西里,到唐古拉山巅,只要是有设备的地方,就有他们吸着氧气,披着棉袄,奔走检修的身影。达焕生至今记得,2007年一个冬天的日子,他们一行六人乘两辆汽车沿线工作。到了中午十二点,一辆汽车忽然抛锚在措纳湖边上。几个人弄得满头大汗,也无法把车修好。无奈之下,他们安排两人去距这里最近的镇上找拖车,而达师傅和同事则留在原地到了守车,这一等就到了晚上。
深夜苍凉的戈壁上,伸手不见五指,安静的可怕,他感觉耳边只有风声和不时的狼嚎声。只得从附近拾起几块牛粪,燃着取暖。等到拖车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四点了。同事们赶忙从那辆坏的车里,抱出了蜷缩在一角,冻着瑟瑟发抖的达师傅二人。达师傅这样描述他在格拉段时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溪水或啃几口冰块,晚上蜷在车里。
工作的辛苦他看来并不算什么,最苦的是心头的孤独。巡检路上,除了同事,有时几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特别是到了晚上,想起家中操劳的妻子、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女儿时,泪水往往不禁地落下。
这一年,他带领班组职工对高海拔极严寒条件下降低动态设备故障率进行了立项攻关,获得了全路QC成果优胜奖。按照当时的轮换条件,原本在拉萨工作满两年就可以回西宁的达焕生,硬是要多坚持几天,这一坚持,就过了五年。
他还记得在2002年,位于青海西部的西宁至格尔木线路将进行红外线二代机轴温探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达师傅作为业务骨干,义不容辞地担下了这个任务。四月的高原寒风凛冽,荒无人烟的戈壁上,由于地面冰冻已深,施工相当困难。
戈壁的天气,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烈风刮起了石子,连棉衣上都被砸的坑坑洼洼;大雪漫天,寒冷让他们手脚都长满冻疮。到了夏天,蚊虫隔着衣服都把人咬的浑身是包。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和工友们一干就干了小半年,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出色地完成了设备加密安装工作,被铁路总公司评为标准化优质示范工程。“有人想不明白,说我这样拼命图啥。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不好好干,就安不下心、睡不着觉。”他说。
达焕生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于他所热爱的工作。尽管他长年扎根高原戈壁,几乎与世隔绝,但却将责任尽到极致。他的性格朴实如石,他的行为又挺立如山。这唐古拉山前,措纳湖边,还有这条青藏线上的一山一石,都见证他用人生岁月诠释一个词——“奉献”。他所带的班组多次荣获段、公司“标杆班组”,总公司、青海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他本人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胜枚举。他就像一道红旗,插在了青藏铁路线上的蓝天和大地之间,在山间的风中,舞动的猎猎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