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到理论:吴学文化的核心“让” 和理论价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时代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代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论吴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时代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从文化到理论:吴学文化的核心“让” 和理论价值

孔子赞美太伯的”德”,朱熹认为是十分有时代意义,在宋、明时代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谈到仲雍”断发文身”,真正做到了”下同庶民”,用顺应民俗的方式治理国家,与儒家治国方略相符,重要的是”穷理以明道,立诚以达本,修之于身,行之于家,用之于国,而达之于天下”,可以”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大回淳古之风,以绍先王之统,以成熙雍之治”。太伯,仲雍让国奔吳,符合吳地社会礼让、孝恕的道德标准,从那时起,吳人就”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数千年来吳地人民始终如一地对他们兄弟二人倍加敬仰和称颂。太伯、仲雍道德高尚,清廉淡泊,高风亮节,名垂万世,为历代吳地人民树立了榜样,为吳学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优秀传统。吴学文化是不断继承各种优秀品德和先进文化因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壮大。这种由江南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是礼让道德与和谐孝敬文化的高度融合,因此,重温太伯、仲雍道德精神,发扬光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明、清学者认为”至德”,就是至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心。张栻认为:”以君子之元子而弃宗国,以逃身本中夏而小夷狄之为,不亦冒先王之大禁欤?而泰伯安然行之,非圣人,孰能明其为至德也。至德,谓德之至也。太伯知文王有圣德,天之所命,当使天下被其泽,故致国于王季,为文王也。故曰以天下让,言其至公之心,为天下而让也。”朱熹论”至德”着重”让天下”,张栻定为”公心”,一个是从伦理角度,一个是从政治角度论述。另有不少学者认为至德就是成全他人,自己不想捞起任何好处,低调做好事,不留名,不沽名钓誉。陈埴《木钟集》卷1说:”太王……,又以王季生圣子,意欲立之,……太伯窃窥此意,故逃之。……所以为至德。”太伯的至德,是”全天性之恩”,”全君臣之义”。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说”孔子以文王,太伯为至德,皆以其能顺也。乾以纯阳,为万物之祖,其大莫加焉。而坤之天爻,皆能随其数而耦之。乾之所至坤,亦至焉。此可谓孝子顺孙矣,可不谓至德乎!”认为至德是”万物之祖”,”至德”是最高位的伦理道德,是人人都必须要学习的。

太伯精神的精神是“让” ,“让”是吴姓产生的基因,也是吴姓的标志所在。太伯的这种精神不断地转化成极具价值,极富特色的谦让、包容文化,这种文化积淀在吴姓发展历程中,为铸造健康的吴姓人格,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推动先进的生产方式,创立完善的道德理论,构建吴学的思想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谦让是人性的本质,和谐是人类的期求,只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中都能有这种谦让的成分,我们的家就会和睦,社会才会和谐,世界才会和平。

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是批判地继承,传统吳学文化的精华是当代吳学的宝贵遗产。文化学者认为,”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又都处在一定的文化传统背景之中,因而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于是,处于一定阶段的民族历史传统便构成了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所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不可能抛开传统文化背景。说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合理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时代活力的优秀成分”。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吳学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这样,不断地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滞后因素大胆扬弃,力求使吳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使吳学在民族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构建的大框架中发挥重要影响。所以,构建“吴学” 体系,是我们责无旁贷!

吴姓是中华民族人杰族灵之邦,源远流长的吴文化陶冶出一代代气质刚毅,慷慨激昂的仁人志士,形成一种开拓谦让的伟大的吴人精神,正是吴姓人的这种精神,使吴姓人走出了乡土故地的狭隘,养成了四海为家的胸怀,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有拓荒精神和谦让情怀、容纳百川的一个特殊群族。 历史上,吴姓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儿女。太伯以贤德名动天下,孔子誉之为美德,世人尊之为"让王"。延陵季子秉承先祖美德,同样以美德名震天下,孔子感其贤,为之亲撰墓碑 "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吴姓先祖树立至德至贤的榜样,对吴姓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血管中流动的圣贤血液激励着吴姓人不断为荣誉而奋斗。" 吴氏世不乏季子矣" 吴恢此言正道出了吴姓人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追求。根源于太伯、季子的谦逊礼让、开拓奋进的吴文化精神,诗书传家的家风传统,都使吴姓人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姓族特色,也成为吴姓宗族兴盛的重要保障。据二十四史记载,传记留名的吴姓人物有1300余人,名卿显宦数不胜数。而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仅明清二朝吴姓进士就多达1323人,真中状元9人,榜眼12人,探花10人。

吴姓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星光灿烂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如太平天国顾王吴如孝,晚清名臣吴棠,民主革命先驱吴禄贞、吴春阳、吴丽石、吴焕先、吴克仁、吴景濂、吴铁成、吴玉章等,都是从吴姓出来走向中国革命大舞台的。 "惟吴有材,于斯为盛"吴姓在中国当代史上耀眼夺目,不仅出风流人物,更产生了一批政治巨擘。吴学源远流长,历史蕴藏的文化内涵博大精神,陶冶出一代代谦谦君子,熏陶着一批批仁人志士,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无与伦比的,几千年来的吴姓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在吴姓人融入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滚滚大潮中,在走向世界文化和经济交融的征程中,这种凝聚力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凝聚着吴姓人爱国、爱乡、爱家的传承情怀,浸润着吴姓人谦让开拓的伟大精神,诠释着吴姓人一颗敬祖尊宗之红心,体现吴姓人一颗爱国的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吴学与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等等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吴学的研究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家谱学、地名学、宗教学、道德范畴、文化人类学等诸学科。近几十年来,吴学取得了新成绩,但毋庸讳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立吴学完整的科学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 吴学丰富多彩,在吴地乃至在吴国旧地至今犹存的人文景观琳琅满目,一大批非物质遗产熣灿夺目,至今仍在吴地吴人心中静静地躺着,怎么样让这些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贝活起来,动起来,为中华文明繁荣和文化灿烂,为世界文化交融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散发它独特的光芒。仍然需要吴姓人的努力与重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贡献我们的劳动与汗水,锚定吴学蓝图,为铸造完整的吴文化体系暨上升至" 吴学" 而努力奋斗。

吴学理论研究的意义,要着重重要价值展开去深入,要围绕泰伯至德精神的主旋律,突出弘扬至德精神转化为“吴学”的衍生、嬗变、吸收、容纳、形成丰富多彩的吴学文化内涵。太伯肇吴,对推动江南地区社会形态转变为文明社会,为文化、稻作、水利、种植、驯养、桑蚕巢丝、城郭始建、国家基本形态建设等等,泰伯是第一人,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对推动中华民族江南历史的前进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里,太伯至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尊不可企越的道德丰碑。吴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文章要围绕哲学、文化、水利、农桑、航运、风俗、语言、军事、宗教等等方面去写。时间上,以太伯奔吴至今的时间段内,原则上太伯奔吴前的东西不属于吴学范畴,不宜去写。 吴文化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已经有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已经到了好好总结的时候。展示吴学文化的自信,提练吴学文化的精华,拓展吴学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凝聚吴学文化的结晶,形成吴学文化理论科学体系,使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历史悠久、底蕴深沉的吴学文化活起来,深入人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开山劈力,努力攻关,凝聚成一门学问,把吴学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模式,铸成吴学特色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品牌,打造吴学为理论文化体系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