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扩张路线(东起渤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1)

第一章 帝国起源:契丹民族的兴起

契丹帝国是10世纪到12世纪时契丹人在中国北部以及中亚地区建立的强大帝国,中国史籍中又称“辽朝”。契丹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蒙古帝国兴起后,蒙古人一度将中国北方泛称为“契丹”。在西方世界,“契丹”甚至一度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的代名词,直至今日,在俄语、希腊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中,仍将中国称为“契丹”。契丹民族出自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游牧民族,契丹从东北边陲的草原小部落发展成为疆域辽阔、盛极一时的大帝国,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第一节 白马青牛:契丹民族起源传说

“契丹”在其本民族语言中,意为“镔铁”。正如其名字一样,契丹民族具有镔铁般坚韧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在契丹从小部落走向大帝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其镔铁般的坚韧品格,契丹人才能够熬过数百年的艰苦岁月。

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在草原上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在大兴安岭南麓,有两条大河奔流而下,一条是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中国史籍中也将这条河写作“潢水”;另一条河是老哈河,“老哈”来自契丹语,意为“铁”,这条河流在一些中国史籍中也被称为“土河”。契丹帝国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有一天感到天宫生活枯燥乏味,于是驾着青牛车来到凡间,沿西拉木伦河顺流而下游玩。恰巧一位年轻的仙人骑乘一匹白马沿老哈河向东闲游。二人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他们生下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后来繁衍为八个部落,即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于部,统称为“契丹八部”,契丹帝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是契丹民族“白马青牛”的传说,最早记载于《契丹国志》中。

这一传说实则反映了契丹人对其起源和早期历史的模糊认识。按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白马青牛”的传说,可以解读为: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一个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与一个以青牛为图腾的部落世代通婚,最终形成了契丹民族。

契丹帝国建立后,契丹人极为重视这段民族起源的传说。契丹帝国的开国君主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传说中仙人和天女相遇的木叶山上建立了一座始祖庙,岁岁祭祀。庙内,骑白马的仙人被尊奉为“奇首可汗”,居于南庙;驾青牛的天女被尊奉为“奇首可敦”(“可敦”在北方游牧民族语言中意为“皇后”),居于北庙。此后,契丹帝国每遇重大战事,契丹人都要来此地举行大型祭祀,以祈求先祖保佑平安和胜利。契丹帝国每逢新可汗登基、春秋时祭等重大活动,必以白马祭天、以青牛祭地,来告慰先祖。平时,每遇行军及春秋时节,契丹人也要在本部落中斩白马、青牛祭祀,以示不忘本。

契丹民族早期生活在东北边陲苦寒之地,游牧为生。根据契丹人关于先祖的传说,奇首可汗的继任首领是一具骷髅,名叫乃呵,平时生活在帐幕之中,不出帐见人。契丹部落每遇重大事务需要首领裁决之时,部众们就斩白马、青牛祭祀,这位首领遂化为人形,出面处理。处理事务完毕后,这位首领即刻回到自己的帐幕中,重现骷髅原形。一天,契丹部落中一位冒失的小伙子误闯入了首领的帐幕,意外地看到了首领的骷髅原形。这位被看穿原形的首领遂逃入深山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这一传说将契丹早期的这位首领刻画成骷髅的形象,实则反映了契丹民族早期生活艰辛,在恶劣气候和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人口大量死亡的现象。

骷髅首领之后的继任首领名叫喎呵。平时处理日常事务时,这位首领要戴着一个野猪头、身披野猪皮,不让部众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一天,这位首领的妻子在首领帐幕中打扫时,无意中收走了首领的野猪皮。从此之后,这位首领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传说将契丹的第三位首领刻画成野猪头的形象,是由于野猪在契丹早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传说实则反映了在契丹民族早期历史中,契丹人一度以狩猎为生,依赖捕猎野猪维持基本生活。

契丹的第四位首领名叫昼里昏呵,这位首领食量惊人,养...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中,契丹民族逐渐发展壮大,从艰难维持基本生计的草原小部落,一步步走向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契丹扩张路线(东起渤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2)

白马青牛的传说

第二节 大唐属民:从臣服北齐到归顺大唐

契丹人直到10世纪初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因而关于契丹早期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同时期的汉文史籍。在《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中国史籍中,均有关于契丹的记载。

在松散的部落联盟阶段,契丹八部互不统属,时而互相攻伐,时而联合起来侵扰周边。此时的契丹在政治上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的首领最早由大贺氏担任,每任首领任期三年,每三年由契丹八部贵族集会选举新的首领。部落联盟规定,契丹八部“猎则别部,战则同行”,平时各部落在各自的领地游牧渔猎。不过,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十分有限,受到贵族会议的制约,即使遇到重大战事,部落联盟首领统一指挥,但也必须听取八部贵族的意见,不得独断专行。

6世纪初,契丹屡屡南下,侵扰以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为主体的王朝——北齐。533年农历十月,北齐文宣帝侯尼干(汉语名高洋)御驾亲征,进攻契丹。北齐文宣帝在对契丹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史籍中记载他“亲逾山岭,为士卒先”,“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余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使得北齐军节节取胜。此役,北齐军俘获契丹部众10万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契丹各部溃败,损失惨重,险些遭遇灭族之灾。于是,契丹各部纷纷上表称臣,归附北齐。经此一役,传统的契丹八部瓦解、部众离散,后来虽然又形成八大部落,但无论是部落名称,还是部落成员构成,均与最早的契丹八部有所不同。

581年,隋朝建立。经过数年的战争,隋朝逐步统一中原,契丹各部遂归附隋朝。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中原战乱,隋朝对契丹鞭长莫及,契丹各部转而归附于北方草原上强大的突厥汗国。605年,契丹人大举南下,进攻隋朝边境重镇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隋朝守将联合突厥部落予以反击,俘虏契丹部众4万余人,使得契丹又一次遭受重创。

618年,唐朝建立。619年(唐武德二年),即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契丹首领大贺咄罗率军进攻平州(大致在今河北省陡河流域以东、长城以南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下辖的抚宁区、昌黎县、卢龙县以及河北省唐山市),大掠而去。随着唐朝国力日益增强、对契丹构成一定的军事优势,大贺咄罗审时度势,于623年(唐武德六年)遣使到长安,向唐朝进贡名马、丰貂,以示归附。不过,大贺咄罗以及契丹各部在政治上仍相对倾向于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突厥汗国。

大贺咄罗的继任者是大贺摩会,大贺摩会担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期间,突厥汗国衰落,唐朝国势日强。628年(唐贞观二年),大贺摩会率部众归附唐朝,并亲自到长安朝贡。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大贺摩会一套旗鼓,成为日后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20年后,即648年,唐太宗在契丹聚居地设立松漠都督府,作为管理契丹的羁縻都督府,管辖西拉木伦河流域及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唐太宗册封当时的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大贺窟哥为第一任松漠都督,并赐国姓“李”。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大贺窟哥率领部众随军出征。为表彰其功绩,唐太宗屡屡赏赐大贺窟哥,并册封他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

在这一时期,唐朝在契丹八部的领地分设十州,在达稽部领地设立峭落州,在纥便部领地设立弹汗州,在独活部领地设立无逢州,在芬问部领地设立羽陵州,在突便部领地设立日连州,在芮奚部领地设立徒何州,在坠斤部领地设立万丹州,在伏部领地设立匹黎、赤山二州,九州与松漠都督府合称为“十州建制”。九州统归松漠都督府统辖,契丹各部首领相应改封为各州刺史。

大贺窟哥去世后,其孙大贺阿卜固继任。大贺阿卜固一改祖父大贺窟哥归附唐朝的政策,联合奚族侵扰唐朝边境。660年(唐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任命阿史德枢宾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会同辽东经略薛仁贵讨伐契丹。薛仁贵等人在黑山击败契丹,擒获大贺阿卜固,并押送至唐朝的东都洛阳。唐高宗李治册封大贺窟哥的另一名孙子大贺枯莫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后加封为归顺郡王。后来,大贺窟哥的另一名孙子李尽忠(其契丹名在史籍中缺乏记载)被唐朝册封为武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统领契丹八部。

正是在李尽忠担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期间,受中原王朝政局变幻的影响,契丹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契丹开启了从部落联盟走向帝国的历史篇章。

契丹扩张路线(东起渤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3)

《契丹国志》(中华书局校勘本)

第三节 营州之乱:反抗武则天的斗争

李尽忠继任契丹首领之时,正值唐朝政权频繁更迭之际。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氏擅权,在唐高宗驾崩之后,先后拥立她与唐高宗的两个儿子为帝。690年,武后废黜自己的儿子唐睿宗李旦,自立为帝,史称“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周政权继承了唐朝对契丹的宗主地位。

武周政权的东夷都护府(下辖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二府)大都护兼营州都督赵文翙负责管理当时东北地区的奚族和契丹事务。赵文翙性情暴虐,对契丹横征暴敛,对契丹各部首领更是傲慢无礼,甚至言语之间将他们视为奴仆。这引起了契丹人的广泛不满。

696年,契丹爆发饥荒,契丹首领兼松漠都督李尽忠向武周政权请求救济。负责契丹事务的赵文翙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变本加厉地盘剥契丹百姓。李尽忠忍无可忍,与妻兄孙万荣共同谋划,于696年农历五月十二日率领契丹人发动起义,攻克营州,斩杀赵文翙。契丹人的这次起义,在中原王朝的史籍中被称为“营州之乱”。

起义初战告捷,李尽忠自立为“无上可汗”,这是契丹首领首次称汗,契丹从此迈出了从部落联盟走向帝国的第一步。

得知契丹起义,武则天极为震怒,甚至下诏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武则天不仅在口头上以这种极端方式表达愤怒之情,而且调集重兵征讨契丹。696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诏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员将领率军征讨契丹。同年农历七月十一日,武则天增派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官职名)姚璹为副使,屯兵胜州,以备策应。

面对气势汹汹的武周大军,李尽忠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先是释放了攻占营州时俘获的武周士卒,假意对他们说:“我们没有粮食来供养你们,又不忍杀害你们,因而释放你们回去。况且我们是由于饥荒导致无法糊口,才起兵反抗,我们本来不想与官军(指武周军队)为敌,待官军到来,给我们发放粮食,我们即刻归降。”这些武周士卒向南逃至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遇到曹仁师等武周统帅,便将契丹因饥荒难以自存、有意归降的情报告知他们。曹仁师等人信以为真,心生轻敌之念,于是争相进军,导致部队阵形松散混乱。李尽忠继而在武周军队进军途中丢弃瘦弱的牛马,并派遣少量老弱部众三五成群地佯装归降,武周将士不知是计,更是放松戒备。武周前军诸位将领为争功,催促士卒急行军,致使骑兵与步兵脱离,毫无阵形可言。这一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武周前军部队争相开进黄獐谷(今河北省迁安市东北西硖石谷内),李尽忠早已在黄獐谷内设好伏击圈,待武周军队到达后,契丹伏兵四起,武周前军大败,张玄遇、麻仁节等将领被俘。随后,李尽忠利用缴获的武周军印伪造牒书,强迫张玄遇等人署名,假称武周前军已然取胜,催促武周后军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将领速来接应。武周后军部队昼夜兼程,士卒疲惫不堪,李尽忠又一次设伏,突袭武周后军。至此,武则天部署征讨契丹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史称“黄獐谷之战”。

黄獐谷之战后,武周政权不得不对契丹采取守势。正当契丹起义形势一派大好之时,李尽忠于696年农历十月病逝,孙万荣接任。697年农历三月,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统帅,再次派遣大军征讨契丹。孙万荣再次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武周军队诱至地势险要的东硖石谷(今河北省迁安市东北)全歼,武周军队统帅王孝杰也在混战中堕谷而亡。同年四月,武则天诏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会同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抵挡契丹。同年五月初八,武则天又诏命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行军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先后共调集20万重兵进攻契丹,企图挽回败局。经过几次战斗,孙万荣击溃武周先锋部队,成功地阻击了武周军队。武则天见状,遣使联络后突厥汗国可汗阿史那默啜,共同夹击契丹。阿史那默啜从后方偷袭契丹,697年夏,在武周政权与后突厥汗国的夹击下,孙万荣兵败,逃亡途中被家奴所杀,首级被送到洛阳。700年,武则天诏命李楷固、骆务整等将领率军追剿契丹起义军余部,此次契丹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此次契丹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武周政权而言,在征讨契丹的过程中,武氏贵戚势力屡受失败打击和广泛质疑。武三思、武懿宗等武氏贵戚统率的军队屡遭败绩,武懿宗在战争中经常残害契丹百姓,甚至对于被契丹掠走而后又归来的中原百姓,也视其为“叛逆”,对他们施以剖腹取胆的酷刑。这使得武则天传位给武氏子弟的计划遭到朝野一致抨击,无形中对武则天去世后唐朝皇室的复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契丹而言,此次起义是契丹从部落联盟走向帝国的第一步,开启了契丹历史的新篇章。

契丹扩张路线(东起渤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4)

《契丹人引马图》

第四节 部落联盟:帝国基础的奠定

契丹反抗武则天的斗争被平息后,契丹部落联盟开始向帝国稳步发展。作为亚欧大陆北部草原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帝国形态,带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征。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本质上仍然存有部落联盟的印记。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既不容易建立起固定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也不容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税收、财政体系。在古代游牧民族的观念中,“部落”与“国家”“帝国”的概念甚至很难明确区分开来。今天蒙古语中“兀鲁斯”(ulus)一词和满语中“固伦”(gurun)一词,既有“部落”的含义,也有“国家”“帝国”等含义,这也是游牧民族“帝国”观念的一种体现。契丹社会早期的部落联盟,奠定了契丹帝国的重要基础。

孙万荣死后,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继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而遭受重创的契丹因与中原王朝关系紧张,不得不依附于后突厥汗国。不久之后,中原王朝也发生了重大变故。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712年,唐朝中央政权几经更迭之后,唐玄宗李隆基继位。714年,李失活趁后突厥汗国衰落之际,主动向唐朝示好。716年,李失活与奚族首领李大酺一同到长安朝觐唐玄宗,唐玄宗赐其丹书铁券,复置松漠都督府,册封李失活为松漠都督,继而册封他为松漠郡王,并授其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时,唐玄宗对契丹八部酋长均加授为刺史。为了进一步笼络契丹,717年(唐开元五年),唐玄宗将东平王李续(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长子)外孙杨元嗣的女儿册封为永乐公主,将其嫁给李失活。次年,即718年,李失活去世,其堂弟李娑固继任,永乐公主复嫁李娑固。719年农历十一月,李娑固与永乐公主共同到长安朝觐唐玄宗。契丹与唐朝的关系进入短暂的良好发展时期。

就在李娑固与永乐公主朝觐唐玄宗的第二年,即720年,契丹政局发生变故,李娑固被一名出身契丹遥辇氏的部下可突干(一些史籍中写作“可突于”)所杀,李娑固的堂弟李郁干(一些史籍中写作“李郁于”)被可突干拥立为契丹首领。722年,李郁干到长安朝觐唐玄宗,请求和亲。唐玄宗册封率更令(官职名)慕容嘉宾的女儿为燕郡公主,将她嫁给李郁干,并册封李郁干为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兼静析军经略使。可突干也被唐玄宗册封为左羽林将军。723年,李郁干病逝,其弟李吐干(一些史籍中写作“李吐于”)继任,燕郡公主复嫁李吐干。725年,因与可突干相互猜忌,李吐干为免遭杀身之祸,携燕郡公主投奔唐朝,唐玄宗册封他为辽阳郡王,留在宫中宿卫。李吐干出走后,可突干拥立李尽忠的弟弟李邵固为契丹首领。

730年,可突干杀害李邵固,拥立与自己同样出身契丹遥辇氏的遥辇屈列为可汗,史称“遥辇洼可汗”。自此,契丹首领之位从大贺氏手中转到遥辇氏手中。契丹政权10余年间的频繁更迭,导致了契丹与唐朝关系的逐步恶化。遥辇屈列称汗之后,契丹裹挟奚族一同投靠后突厥汗国。为避免契丹与后突厥汗国联合夹击唐朝,唐玄宗即刻诏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进攻契丹。同时,唐玄宗诏令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在河东、河南、河北地区招募士卒,扩充军力,继而拜忠王李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诏令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元帅,率军进攻契丹。732年,唐玄宗诏令信安郡王、礼部尚书李祎为河东道行军副元帅,会同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出塞进攻契丹,可突干战败逃亡。733年,可突干卷土重来,因有后突厥汗国相助,契丹在渝关都山一带大破唐军,郭英杰等数员唐军主将阵亡,6000多名唐军将士战死沙场。734年,唐玄宗再次兴兵攻打契丹,诏令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圭统率唐军。张守圭自知如果在战场上与契丹硬碰硬,胜算渺茫,于是派人暗中联络契丹松漠都督府衙官李过折,策动李过折谋反。734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深夜,李过折突然举起反旗,袭杀契丹可汗遥辇屈列以及可突干等数十名契丹贵族,投靠唐朝。

735年农历正月,可突干的首级被送至长安,唐玄宗册封李过折为北平郡王、松漠都督,并赐给他锦衣一副、银器十事、绢彩三千匹。可突干的部下耶律泥礼为主复仇,起兵诛灭李过折满门,仅剩李过折的一个儿子李剌干侥幸逃至唐朝安东都护府避难,被唐朝册封为左骁卫将军。耶律泥礼掌权后,自任松漠都督,不久后拥立遥辇俎里为契丹可汗,史称“阻午可汗”,耶律泥礼自任夷离堇。“夷离堇”来源于突厥语,是“智慧”之意,在一些中国史籍中被简单地译为“大王”。它是契丹的一个重要官职,最初相当于可汗的首辅大臣,掌管契丹的军政大权,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可汗。从耶律泥礼开始,耶律氏世袭夷离堇职位,直到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帝国(辽朝)为止。10世纪初,契丹帝国建立后,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保留了夷离堇这一官职,仅负责总管所在部落军政事务,耶律阿保机及其继任者太宗耶律尧骨逐步将“夷离堇”改称为“令稳”,到圣宗耶律文殊奴在位时,他于996年将“令稳”改称为“节度使”。

约十年之后,即745年,后突厥汗国在唐朝和回鹘汗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契丹投靠唐朝。唐玄宗册封契丹可汗遥辇俎里为崇顺王、松漠都督,并赐国姓“李”、赐汉语名“李怀秀”。为了进一步笼络契丹,唐玄宗册封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将她嫁给遥辇俎里。遥辇俎里成为契丹历史上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唐朝天宝年间,出身西域康国的安禄山被唐玄宗委以重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安禄山在任时,经常杀良冒功,捕杀契丹百姓,谎称所杀为侵扰边境的契丹兵卒,以此向唐玄宗邀功,致使契丹与唐朝关系逐渐恶化,不少契丹人转而投靠回鹘汗国。由于安禄山的挑唆和寻衅,契丹可汗遥辇俎里在迎娶唐朝静乐公主仅仅半年之后,就将她杀掉,兴兵进攻唐朝边塞。

746年,遥辇楷落即位,史称“胡剌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遥辇楷落在位期间,契丹与唐朝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双方关系进入较长的良好发展时期。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举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基于之前安禄山对契丹的种种恶行,契丹人站在唐朝一边,帮助唐朝平叛。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两员名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齐名,世称“李郭”,其中李光弼是契丹人,他因赫赫战功受封临淮郡王,去世后加谥号“武穆”。李光弼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其父名为李楷洛,生卒年在史籍中没有记载,当时及后世常有人因字音相同,推测李楷洛可能就是契丹胡剌可汗遥辇楷落,但至今尚无定论。在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契丹功不可没。

安史之乱结束后,契丹迎来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发展时期。唐朝出现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东北方向上与契丹接壤的河朔三镇(即范阳、成德、魏博三镇,亦称“河北三镇”)割据,将唐朝中央与契丹隔开。因此,自胡剌可汗的继任者苏可汗开始,唐朝不再册封契丹可汗为松漠都督,契丹也由依附唐朝转而依附回鹘汗国。此后,苏可汗的继任者鲜质可汗曾7次遣使到长安朝贡,鲜质可汗的继任者昭古可汗曾4次遣使到长安朝贡,但这段时期契丹与唐朝中央并没有多少直接交往。昭古可汗的继任者耶澜可汗遥辇屈戍在位期间,唐朝于842年击败回鹘汗国,契丹转而依附唐朝,并请求唐朝皇帝赐印。唐武宗李炎赐给契丹可汗遥辇屈戍一枚“奉国契丹之印”,但并没有恢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的传统。耶澜可汗的继任者巴剌可汗习尔之也曾遣使到长安朝贡。巴剌可汗去世后,族人遥辇钦德即位,史称“痕德可汗”(一些中国史籍中亦称“痕德堇可汗”)。痕德可汗在位期间,适逢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中央对东北地区的契丹人鞭长莫及。痕德可汗趁机扩张势力,吞并奚族和北方草原另一支游牧民族室韦,并时常袭扰唐朝东北边境重镇幽州、蓟州等地。当时唐朝东北地区的地方藩镇将领刘仁恭为解除契丹的威胁,率军翻越摘星山进攻契丹,放火烧毁大片草原,极大地打击了契丹的游牧经济,契丹牛马大量饿死,痕德可汗近十年时间未能再进攻中原王朝边塞。

自730年遥辇屈列被可突干拥立为可汗,到906年痕德可汗遥辇钦德去世,近200年间契丹历经9位可汗。他们均出自遥辇氏。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后,将这9位可汗留下的宫帐系统尊为“遥辇九帐”,并设立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管理九帐事务。《辽史·百官志》记载:“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掌遥辇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可汗九世宫分之事。”

遥辇氏9位可汗在位期间,正值契丹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帝国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契丹统治者制定的很多制度,为日后的契丹帝国所继承、发展。

这段时期契丹可汗即位时举行的燔柴礼,为契丹帝国历代君主所沿用。燔柴礼又称“柴册礼”,是契丹民族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重大礼仪活动。每当新可汗登基时,契丹八部贵族登上山顶,面向东方架起柴堆,积薪为坛,新可汗接受八部贵族奉上的玉册,并将玉册、牺牲等置于柴堆之上一同焚烧,以告祭上天。随后,八部长老共同上前执新可汗马首,标志着新可汗合法地位的确立。燔柴礼是契丹可汗登基的标志,只有举行了燔柴礼,新可汗才具有正统性、合法性。契丹帝国正式建立后,历任君主登基均依照这一传统举行燔柴礼。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大贺摩会的仪仗,包括一套旗鼓、十二面旌旗、直柄华盖、曲柄华盖等,成为日后契丹帝国君主权位的象征。

契丹可汗的部落联盟首领地位,也为日后契丹帝国君主的权位奠定了基础。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无论是部落联盟还是帝国,均带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即使在契丹帝国建立后,契丹民族传统的氏族组织、部落组织仍然存在,并在契丹帝国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契丹民族的传统军事贵族阶层依然存在,并在契丹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契丹扩张路线(东起渤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5)

《契丹国志》所载《契丹地理之图》

906年农历十二月,痕德可汗遥辇钦德去世,遥辇氏占据契丹可汗之位的时代随之结束,可汗之位转入与遥辇氏同样出自契丹迭剌部的耶律氏手中。随着最高权力的更迭,契丹帝国逐步建立,契丹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