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教授(左一)在田间培训。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秋冬季节深翻土壤
□李劲雨 本报记者 方万聪
“又要求助川农大的专家了!今年我们大面积玉米地出现了黄叶,上面都是斑斑点点,明年咋个办?得赶紧找专家解决。”近日,雅安种植大户电话咨询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家龚国淑教授。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些区域产量损失可达60%-80%,我省很多地区种植大户深受其害。近年来,龚国淑教授及科研团队奔走于攀枝花、雅安、广元、乐山及简阳、仁寿、中江等10多个市县,为玉米种植大户、育种专家、地方农业局送去技术扶持,助推农户脱贫致富。
玉米灰斑病首次发现于辽宁省丹东市,现今东北、黄淮海和西南玉米产区的许多省份,已成为玉米生产和玉米制种业的限制因素之一,发展为继大斑病、小斑病之后又一玉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叶部灾变性病害。我省于2001年将该病列为补充检疫对象,根据其分布情况和传播特点等,于2009年底虽然从补充名单中移出,但鉴于其危害情况,目前仍为各地重点监测对象。
雅安地区该病发病面积最多曾达20多万亩,约占全市种植面积50%,受到了四川省农业厅、地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玉米灰斑病成为当地农业上的重大灾情,省农业厅要求相关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到基层抗灾减灾,组织专家研究应急处理措施。为此,四川农大成立了玉米病虫害研究课题组,启动对该病的病害诊断、分布、发生规律、品种抗性、防治措施等系统研究,集成了一套适用于四川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性地筛选出了高效、安全农药。
龚国淑等组成专家团队,受邀下乡培训种植户50多次。龚国淑叮嘱农户们,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在玉米下种前,处理前茬玉米秸秆很重要。即秋冬季节移出田间用作它用,播前或移栽前深翻土壤,将地表病残体翻入土壤中。
专家们指导农户们采用药物科学防治,要求在病害初发期6月底7月初喷40%福硅唑乳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以后隔7-10天再喷1-2次。由于病害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生,喷药时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该措施可同时兼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等叶部病害。
为了让大家切实掌握技术,有效控制和治疗灰斑病,团队成员向参培人员印发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资料1万余份,建立核心示范点8个,现场示范30余次,标语横幅30余幅,出动产品宣传与示范车20余次,有效带动了省内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据悉,玉米病虫害研究课题组依托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校地合作等项目,得到了农业部、四川省科技厅和雅安市科技局等立项支持,科技成果在雅安推广应用面积达4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共计3.6万吨以上,直接为广大农民实现增收7202.4万元,间接为农民节约成本212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该科技成果于2011年获雅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家简介
龚国淑,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玉米创新团队植保岗位专家。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的相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